2023年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八篇)
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篇一
1.读课文,把握文意。
2.品细节,欣赏美景。
3.看背景,感受情怀。
(一)激趣导入
“青山绿水多妩媚”,山之磅礴,水之灵动,是自然的恩赐,也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折光。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清幽之境,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讲读课文
1.指导诵读
随古人共游名胜,我们要走好两条路,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意。
读书有三得: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好节奏;三要读出情味。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录音,注意留心字音、节奏,初步感受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
同学们听得很认真,现在可以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接下来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男同学读第1、2段,女同学读3、4、5段,请注意读出节奏。
男生读得很流畅,字音都对,节奏也没有问题,情味——有一点点。女生读出了起伏感,情味也读出来了,声音很悦耳,不过声音——还可以大些。
2.初步感知
同学们再各自读一读课文,注意思考问题:文章哪些部分主要写景?哪些部分主要写感受?
是的,第1、2、3段主要写景,第4段主要写感受,第5段写的是附录部分。大家回答得很正确。
3.疏通文意
疏通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同学们可以借助课文注解,联系上下文推断,可以和前后排同学交流,还可以举手问老师,先自行疏通、翻译课文。
同学们慧眼独具,行动积极,不仅找出了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而且顺利解决了它们的翻译问题。现在我们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赏景探情。
4.赏景探情 (1)品味第1段
请同学们思考:第1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出小石潭的美?它们的特点各是什么?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是的,写了“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这是写的水声,特点是悦耳动听——“如鸣佩环”。 还有“水尤清冽”,写的是水清。(这里有一字用的很好,尤:很,特别。) 还写了小石潭的美,美在“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还美在“青树翠蔓,参差披拂”……
初步展现的小石潭之美,就已经让我们沉浸陶醉了,那再走近一步,我们来看看清冽的潭中,又有怎样的景致?
(2)品味第2段
请同学们读第2段,看看这段话写出了潭中鱼的哪些状态?突出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同学们找得不错,写鱼的句子有“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这描写的是鱼的哪种情态?
对,游动时的状态。除此以外,还有对鱼的描写吗? 是,“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是说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静静地一动不动。这是对鱼的静态描写。
分析得很到位。作者分别描写了鱼的动态和静态,真的就是为了表现小石潭里鱼多吗?
这位同学说这样写是为了表现水清。请具体谈一谈。
很好,“空游无所依”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鱼儿在水里游,竟像是在空中没有凭依似的。“日光下彻”,写水可以一直照到潭底,把鱼儿的影子都印在石头上,鱼、石、影全都清清楚楚,足见水是多么清澈透明,突出了水的“清冽”。
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可是课文明摆着写的就是鱼呀,你们偏说是水?
是的,这是侧面描写,借写鱼的情态来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让我们一起朗读,边读边在脑海里涌现鱼儿或游动、或安然的生动画面,感受小石潭水的清澈透明。
(3)品味第3段
小石潭景美、水清、鱼有灵性,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古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石潭的源头活水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结合第3段,谈谈小石潭溪水、溪岸的特点。
这位同学描述得很好:溪水“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么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溪岸“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这里的小石潭水清、鱼灵、石异、树翠,真是一个旅游休闲的世外桃源,让人抑制不住地乐由心生。
看来,在作者的笔下“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美景,按理应该乐不思蜀,而柳宗元为何却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呢? 请同学们关注柳宗元的生平经历。
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2、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4、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① 掌握记叙的顺序。
②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
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课时安排】
1课时。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⑴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⑵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⑶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⑷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⑸ “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⑹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⑺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⑴ 先声夺人:
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⑵ 抓特点,用比喻:
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⑶ 正面描写:
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⑷ 正面、侧面相呼应:
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⑸ 对比描写: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⑹ 拟人:
“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三、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四、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⑵ 青树翠蔓
⑶ 日光下彻
⑷ 其岸势犬牙差互
⑸ 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如鸣珮环,心乐之。
⑵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⑶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⑷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⑸ 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篇三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
1、讨论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 熟读课文
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翻译全文
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篇四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情。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
2023年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