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钱塘湖春行教案一等奖(十五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91

钱塘湖春行教案一等奖篇一

1 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2 品味语言,体会诗词意境

1 有感情的反复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 对古诗词知识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3 背诵诗歌

1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2 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刚刚进入初中,对诗词的教学还停留在小学要求背诵的阶段,而到了初中阶段古诗的赏析已是考试考查的范围了,所以在初中阶段除了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还需要教给学生赏析诗词的方法,并能够品味诗中的意境。所以在上课时除了让学生多读、美读、背诵,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完成教学任务,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中获得知识,得到美的熏陶。

3重点难点

1、品味语言

2、体会意境

1、品味诗歌优美语言

2、体会诗歌意境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课文

苏轼有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出了西湖美丽的神韵,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白居易笔下的西湖吧!(多媒体出示西湖照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

a: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读音、节奏、停顿等

2、自学诗歌,完成下列各题(学生通过朗读、查阅资料等方式完成下列各题)

3、背诵诗歌,教师抽查

4、了解并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查询资料等方式对作者和写作背景有一定了解)

5、给下列加横线的注音

啄春泥( ) 没马蹄( ) 白沙堤 ( )

6、文学常识填空

《钱塘湖春行》选自《 》,作者( ),字(),晚年又叫( ),( )代著名诗人,著有《 》。

7、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几处早莺争暖树( )

浅草才能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 )

b:细读诗歌,品味鉴赏

8、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是西湖早春景象?

9、这首咏西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勃的春意。作者绕湖而行,从( )到( )最后到( ) ,对沿途的景物展开描写,描写中还选择了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 )、( )、( ),从而突出了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10、“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两句诗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总结《钱塘湖春行》的中心思想

对这首诗歌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钱塘湖春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对钱塘湖美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华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把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感叹

背诵诗歌

钱塘湖春行教案一等奖篇二

《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一路上,诗人在那湖清山绿、水涨云舒的西子湖畔,饱览了莺歌燕舞、花繁草嫩,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杨柳成荫的白沙堤,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全诗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诗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

3.通过感情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中生机勃勃的初春美景,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通过感情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中生机勃勃的初春美景,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一课时

一、课前展示,点出春

课前学生诵读古诗。课前谈话。引导学生背一背关于春天的古诗。

二、引出新课,发现春

1.板书课题。

2.读了这个题目,你能试着说说它的大意吗?

预设:春天行走在钱塘湖。(游玩、漫游等。)

师:钱塘湖是什么地方?

三、初读古诗,读好春

1.出示初读要求

(1)将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并读出诗歌的节奏;

(2)借助注释试着说说诗歌大概的意思。

2.初读交流:

(1)读:

①请两生读,正音:“寺、没、堤”等字。

②试着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一生再读。

③全班齐读。

(2)说:

你从哪些诗句中发现诗人写的是春天?

预设:相机品读“水面初平云脚低”。初步体会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3)填:

诗人游览了西湖的哪些地方?

白居易漫步在西湖畔。他从()的北面到了()的西面,继续行走,最后,漫步在西湖东边的( )。

预设:相机品读“最爱湖东行不足”,感受诗人“行不足”中的不知疲倦、流连忘返。

四、品读古诗,感悟春

1.过渡:为什么诗人会百游不厌、流连忘返呢?一路上他还欣赏到了什么景物?

预设: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读: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品味诗歌语言。

师:读着读着,哪些字词引起了你的注意?

预设一:“争”。这个“争”仿佛让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各抒己见。

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描绘与“争”字进行对比,感受诗歌语言的凝练。朗读。

预设二:“新”:刚从南方飞回来。“啄”:忙于衔取春泥。

这真是一群﹍﹍﹍﹍的燕子。朗读。

拓展:读着读着,还有哪些描写春天小动物的诗句浮现在你的脑海?

交流。课件补充。从中感受诗人从动态的角度写出了莺歌燕舞的生机勃勃。

预设三:“乱”。从“乱”字感受春花姿态万千、颜色不一、种类繁多的特点。

预设四:“浅”。选择恰当的意思:①时间短;②程度深;③矮小、鲜嫩;④跟“深”相对。

引:尽管是静态的乱花,却使人﹍﹍﹍﹍;尽管是静态的浅草,诗人却看到它﹍﹍﹍﹍﹍﹍﹍﹍。于这静处,我们也读到了春天的﹍﹍﹍﹍。

小结:“莺歌燕舞”、“乱花钱草”这些初春的画面,它们就藏在诗人的诗句中。板书:诗中有画。读出这一幅幅画。

五、升华情感,吟诵春

1.引读最后两句,感受诗人的流连忘返、意犹未尽。板书:画中有情。

2.带着喜悦、喜爱的感情朗读全诗。

3.背诵,积累。

六、拓展升华

出示《忆江南》其一、其二,引导学生课后巩固积累。

早莺 诗 画

钱塘湖春行 新燕 中 中

乱花 有 有

浅草 画 情

…… , !

钱塘湖春行教案一等奖篇三

1.准确朗读并默写。

2.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和积累文言词汇。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导语设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和杜甫的《春望》。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剩下两首。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去饱览西湖早春景色。

一、指导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多媒体显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在杭州做过几年地方官,兴修水利,巩固堤坝,官声极好。他在闲暇时喜欢游山玩水,西湖的“白沙堤”是他最喜欢的地方。这首诗就是他在杭州任上写的。

2.诵读全诗

(1)听录音把握文章重点字词。同时,注意断句,七言诗的节拍有“xx/xx/xx/x,xx/xx/x/xx.”。。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学生集体朗读

3.研习文章

(1)学生快速浏览,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指导:

首联:写行程。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景。早莺、新燕。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景。乱花、浅草。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行不足”,陶醉、流连忘返之情。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2)探究学习

①诗中两联各写了那些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早春的景色?

②哪些诗句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③文中为什么说是“几处”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明确:

①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争暖树 啄春泥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③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景:明媚春光

行至|远眺:天容水态

|近观:早,新,争,啄 莺燕新来

↓乱,浅,渐欲,才能 花草向荣

白沙堤 行不足———————————情:游兴未尽

案例分析:《钱塘湖春行》长教版-八年级(上)中的一篇诗歌。

古诗的教学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古诗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于是,我尝试用“自主、质疑”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在《钱塘湖春行》这一课的教学当中,我先用古代美女——西施,和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一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来进行导入,首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词,在朗读中积累。在讲解的过程中,我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我在旁边加以点拨和引导,让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们大胆的提出,然后我再让同学们帮助解决,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课堂的民主氛围。通过让学生寻找春天特有的景物,来理解诗的“春意”,通过寻找关键词,来体现诗歌的灵魂。

一、课前准备体现“自主”学习。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交给学生学习的任务,让他们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要求他们利用所收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互相交流。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新大纲十分重视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所以,不用旧模式老师介绍,而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效果更好。学生在介绍白居易和写作背景时,便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又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二、质疑讨论见民主。这个环节中,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多让学生交流、评议。整首诗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而我只起到组织、指导、点拨的作用,帮助学生总结出理解重点字词的几种方法:联系诗句、结合生活实际、问别人……看来,人本主义教学观十分正确:“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

三、想象诵读悟深意。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热大自然的情感。在视听情景中,让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体会感情,受到白居易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情感的感染和教育,同时学到了有语气朗诵古诗的方法,那就是要入情入境、大胆想象当时意境。这个环节还要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朗读和背诵在诗的教学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炼,琅琅上口。古诗的这些特点都要让学生欣赏、体会。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品味。

四、迁移运用积累诗文。课后作业体现自主性,拓展学生诗文学习的范围。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中描写的景物都有了了解,那么同学们回去把自己脑海中所想象的美丽的西湖早春图描画出来,下节课我们看看那些同学画得最有创造性。

2、背诵这首诗。我们都知道:发展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学生参与活动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与课本,而应该课内外结合。这个作业就是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

钱塘湖春行教案一等奖篇四

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学习能力为指导思想。本诗篇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不断的诵读去体会诗歌的魅力,感受中华诗词的韵律美。

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

1、《新课程标准》对学习古诗文的要求:初中语文新课标对古诗词的标准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与审美情趣”。这个目标体现了初中古诗词教学更突出“诵读”、“欣赏”。

2、《钱塘湖春行》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三单元主要是说“山川之美”,学习本单元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学习本单元的要求是反复诵读,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3、中华上下五千年,无数的文人志士用文字抒写了自己的情怀,为后人留下了文化宝藏。古诗文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对古诗词的学习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特别是古诗诵读。

无论在学习的哪个阶段,古诗文鉴赏永远是一个难点。大多数同学对古诗文的学习都保持一种排斥的态度。八年级的学生虽然之前对古诗文有所接触,在七年级的时候也做过相应的训练,但是在鉴赏能力方面依然有所欠缺。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发现同学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诵读。他们在读诗词的时候完全是没有感情地机械地去读,读不出诗歌的美感与意蕴。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诵读的方法,真正地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1、掌握诵读诗歌的方法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中华诗词的语言美

3、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悟诗人的情感态度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诵读诗歌的方法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语言美与情感美。

1.教法:

诵读法,对话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2.学法:

预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训练与练习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归纳策略、探究策略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一、未雨绸缪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在课前让学生通过预习打破与文本的陌生感,所谓“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二)对话导入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古往今来,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成为祖华文化的命脉。在古诗文的学习中,朗诵显得尤为重要,所有的理解、学习、延伸都要扎根于诵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共同走进诵读的世界。那么,同学们以前读过白居易的诗吗?

学生:读过,《赋得古原草送别》、《池上》、《忆江南》......

设计意图: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增进彼此的感情。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使学生迅速跟随老师进入状态。

二、知人论世

介绍作者与该诗创作背景(幻灯片形式呈现)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背景简介可以帮助学生解除阅读障碍,体会诗歌情感,做出知人论世的评价。品味语言的精妙,提高诵读的兴趣。

钱塘湖春行教案一等奖篇五

1、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2、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其中所抒发的感情。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教会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

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高审美能力。

1、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1、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描绘西湖的诗文,体会西湖的美;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师:同学们好!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那西湖风光究竟有多美,大家想不想知道啊?那就先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西湖风光图片,亲眼感受一下吧!(配乐,投影风光图片)

师: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呀?

师:西湖风光的确令人陶醉,大家肯定都想去游览一番吧?好!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足迹,去做一次超越时空的西湖之旅吧!

2、作者简介: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今天带领着我们游览西湖的这位导游。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呢?(指一生说)

(幻灯片出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3、背景介绍: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的赞美和热爱的感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读一读,领略诗之韵。

(1)朗读诗歌的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诗歌。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遍诗歌。

(3)点名朗读,同学纠正,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

(4)听录音。

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师:现在我们来对照一下,看看我们画出的节奏是否正确,如果有差错,请迅速更正。(幻灯片)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齐读诗歌一遍。

师: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种幸福吧!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争取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2、译一译,通晓诗之意。

师:在同学们诵读声中,不知不觉我们到了西湖,西湖的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现在如果请白居易先生做导游,他所吟诵的古诗啊,我们可能听不大懂,怎么办呢?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译一译,通晓诗之意。

(出示投影)请自由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1)三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讲解诗句意思。

(2)生自学;师巡视,将学生有疑难的共性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指名学生翻译诗歌。

师备案: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五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4)全部讲完,学生齐读诗歌一遍。

师:好!同学们对本首诗的内容理解得不错了!下面让我们再次朗读诗歌,注意:边读边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表现的意境。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后讨论:诗中所写的是春

钱塘湖春行教案一等奖(十五篇)

钱塘湖春行教案一等奖篇一1 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2 品味语言,体会诗词意境1 有感情的反复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2 对古诗词知识方面...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