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长廊心得体会怎么写 观文化长廊有感总结(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传统文化长廊心得体会怎么写一
金教授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卓越的传统——兼容并包说起,讲述了中国北方齐鲁文化、南方荆楚文化和西部秦文化的主要内涵,概述了儒、道、墨、法、医等诸子各家和佛教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了他们对于今天的启示,以及传统文化中君子应具备的品质。金教授提出,要成为优秀的人,应具备“善良、勇气、智慧、美丽”四个基本原则。
讲座中,金教授古今贯通、广征博引、幽默风趣,为到场师生奉上了一顿充实的精神大餐,赢得了师生的好评。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古圣先贤的教育,是老祖宗告诉我们后人宇宙人生的真相,教导我们子孙后代做人做事的道理。它含慨了三大内容,儒、释、道。
儒家的教育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道家的教育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释家的教育就是以释迦牟尼为代表,我们称之为佛教。
儒家教育以《三字经》、《弟子规》为教育基础,是以自制为核心。道家教育以《道德经》、《太上感应篇》为教育基础,是以自省、因果教育为核心。佛家是以《修十善业道经》、《沙弥律》为修学基础,以戒、定、慧为修学核心。
何为人生:人生就是人们的生活。何为宇宙:宇宙就是人们生活的环境,它包含五大内容: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
什么是伦理:就是人类关系的自然法则。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处于道德最底线的性、姓、信的关系。我们中国人把随顺自然落实在人事上,就是伦理五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当然这其中还包括: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万物众生的关系(人与万物众生的关系还包括: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矿物的关系)。
以前,我只是读弟子规,读论语,觉得很好,针对自己只要严格要求,孝敬父母、公婆。兄弟姐妹和睦相处,觉的做的就很好了。通过这次县教育局举办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学习,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离我们很远,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是指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今天,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能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呢?因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们生活中,如今许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追求特立独行,在人生进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崇尚欧美、韩、日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现在有些年轻人能够流利讲出国外的服饰,以及饮食文化,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却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诵一篇孝经。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但是在现代中国人随着一代一代更替,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80后、90后、大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该得到继承的。我们生长在华夏文明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当今社会面临着危机,只有传统文化才是立于不败的民族基石,现在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
在学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关于八德中“孝”的学习,百善孝为先。传统文化教育引导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为人处事。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老师、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孝道的传承是家庭和谐的关键,是社会能够长治久安的根本。因为,如果儿女不孝顺父母,家庭就不可能和谐,社会的“细胞”家庭出了问题,社会这个大家庭怎么可能和谐。自古以来中国老祖宗就认为“百善孝为先”。乌鸦尚且会“反哺”,羊羔也会“跪乳”,动物都知道报答和感恩父母。更何况是身为万物之灵的人呢?所以,人如果丢失了“孝道”,就会忘本,会忘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父母给予的,没有父母的养育,今天的所有都是不可能有的。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会变成和谐的世界。
所以我很庆幸能在这个时候学习到传统文化,让我学会了感恩。我们需要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才会给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做出有利的贡献,才能是个有精神有信仰的有灵魂的人……
推荐传统文化长廊心得体会怎么写二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
在西方文化和思想大举侵入中国的现代,还能有多少人做到如此?
简说现在是一个极好的时代亦是一个极坏的时代,可供享受的物质空前的丰富,而生活却变得越来越抽象。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在如此的经济浪潮下迷失了自我。
如果说让你选择:
坐于西味儿十足的餐厅,一个服务员拿着菜单来为你服务,问你需要些什么,然后你啃起了土司面包……
或者自然的坐于农家经营的那些小茶馆里,然后对着店家吼着“嘿,哥们儿,来碗清茶润润喉!”
我想对于我而言,我喜欢后者,因为那样来得自在洒脱。
只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在,愈来愈多的人选择拼了命的想要去往那些摩登都市,去体验一把巴黎的浪漫,过上奢靡的生活,慢慢享受人生。于是那些拥有着土家风味儿的传统民居,便离人们愈来愈远。
当初览沈从文的《边城》,初识蒙有一层神秘面纱的古城凤凰,初遇那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翠翠,初见那充满了苗族艺术气息的吊脚木楼,你会有何感触?是否你会顿感茫然不知。或许你知道有一位作家,他叫沈从文,那么《边城》是什么?凤凰古城又在哪儿?翠翠又是谁?这些你都一无所知;亦或许你知道在我们五十六个民族中,有着一个苗族,然而什么又是吊脚楼?
还是好好地给自己一个机会去体验一把最朴实的生活吧,早早的起床,去体验一下凤凰古城的魅力,看看勤劳的凤凰人开始一天的劳作,听听那在沱江划着船的老船夫哼的调调。也许你会看到小桥上的上学孩童戏水嬉闹,你会望见一位美丽的姑娘,对你回眸一笑,你会遇见一位卖花的老人,买下她那美丽的鲜花,嗅嗅它的清香。
老酒铺,新灯笼。古朴的青瓦,古典味十足的交易。这些你都该好好的体验一把传统文化。
乘着年轻,多去些地方,多学些东西,多体验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吧,不要总沉溺于灯红酒绿的世界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或许你就该是平静的生活在像凤凰这样宁静的古城中,遇见一位如翠翠那般的姑娘,亦或是纯朴勤劳的古城男子,然后安宁的度过余生,淡然平静。
推荐传统文化长廊心得体会怎么写三
导论
所谓生死观,顾名思义,主要指对于生与死的基本看法,其中包括:如何看待生命、人到底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何在以及如何看待生命进程中必定会降临的死亡等一系列问题。人生在世,无论贫富贵贱,不管职位高低,也不论年龄大小,生死问题是谁都无法逃避的[①]。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新技术日益更新换代。近年来,尤其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世界的历史在发展上出现了飞跃,科技越来越发达,物质文明越来越进步,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远远超过了所有这之前人类史上所创造的物质价值。过去人的梦想甚至是幻想,在科学发展的今天,被一个个实现了,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甚至传说中的“常娥奔月”在现在看来都早已不足为奇。宇宙之迷被一个一个地破解掉了,理性与科学似乎成了万能。
科技使人类获得了自己所想要得到的,人类俨然就成了世上的神,然而,人类事实上还并非是神,而万能也不等于是全能,当人面对自身的问题——人类的生与死的问题时,科学却丧失了自身强大的威力,一向以“理性动物”自命的人类,终究摆脱不了“动物性”的局限,生来便陷入了智慧与愚昧的矛盾的困扰之中。
生死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对它的解答是人们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死之迷的破解较之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等现实问题,显得更为现实,更为重要。
其实,早在人类文明发韧的初始,人类就受到了生与死的问题的侵扰,按《圣经》上的记载,人类史上第一个死去的人——亚伯尔,成了第一代人类的困惑,人类自古就在不断追问人的生来死去:人的生命究竟渊源于何处?人是一死永灭还是有来生后世?任何人,从原始人到现代人,不论帝王将相抑或平民百姓,也不论英雄领袖还是江洋大盗,只要他理智健全,无不有各自对生死问题的答案,即使有人并不承认思考过这个问题,但生与死的问题必定在他的潜意识中萦绕盘桓过。人类的老祖先们打起初就开始了对生死之迷的破解,也提出了广为当时社会所接受的答案。然而,问题并没有因此而解决,毕竟没有人带着记忆从生前来到这个世界,也没有在死亡后又重返世界。总之,人类拿不出直接自明的证据证明人生前死后的状况。因此,生死之迷便成了人类文明征途中一道无法逾越的洪沟,而现代人所崇尚的、冠以“万能”的科学,在研究科学的研究者时,显得是如此的软弱无力。
关于生与死,中国古代的先辈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这些观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生死问题,但在中国历代以来,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于时至今日,中国人仍在骨子里接受着这些观念。在这个科学巨人与道德侏儒比例严重失调的社会,人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也在逐步滑坡,或许,只有生与死的警示才能重新唤醒人类内在的道德意识。本文立足于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的生死观,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人关于生死之认识的剖析,来探寻生命的意义,以期唤醒人们对生死的意识。
数千年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主导。虽然从先秦至今,历朝统治者对待儒家所采取的态度各不相同,但儒家文化却无疑深深地渗透于每一个朝代,贯穿了整个中国的思想、文化史,指导着甚至制约着历代统治阶级与被统治的思、言、行、为。
众所周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历史上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这一事件为儒家来说无疑于一次毁灭性的灾难,表面看来,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在秦朝似乎没有了活动的市场。然而,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焚书坑儒”只是秦始皇执行法家中央集权政治的一种必然结果,秦朝的“焚书”与“坑儒”,其直接目的是在限制儒生,使其就范,而并非要消灭儒家,相反,作为新的空前统一的封建帝国的统治者,秦始皇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这就需要他必须利用各学派中他视为合理的因素为其统治思想服务,而孔子的忠、孝、节、义思想为当时的统治是再适宜不过的了。因此,儒家思想在秦代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②]。到了汉代,一向自认“以马上得天下”而鄙视一切儒生的汉高祖刘邦,到后来也不得不改用儒家的礼仪建立汉朝的统治秩序,而至汉武帝时,大儒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进一步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史上的统治地位。
与其它各家各宗派相比,儒家的得势显然得益于其思想中鲜明的入世思想。儒家即孔子创始之时,就主要关注于社会和人伦问题,强调政治与伦理的教化。同时,由于对原儒思想的继承,儒家思想也包含着浓厚的宗教性氛围,礼教性与宗教性在孔子的思想中互相交连在一起[③]。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与“礼”的统一。这里的“仁”指的是合同,亦即使各种身份地位不同的人相亲相爱;而孔子所谓的“礼”则指的是别异,亦即依血缘关系亲疏厚薄以区分上下等级的观念[④]。“忠恕之道”与“克己复礼”是儒家提倡的人的一生的人格追求。忠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仁”的内涵中积极的一面,恕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的内涵中消极的一面。“仁”与“礼”是人一生的最高道德理想,是人一生的追求。延伸之,对待人的死也同样要施之以“仁”和“礼”。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认为死与生没有区别。在儒家的生死观念中,尤其在对待人的“身后”的葬礼和祭礼中,“仁”与“礼”的观念体现的淋漓尽致[⑤]。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生死的问题上明显表达了重生、乐生而讳死的倾向,当孔子的弟子季路向孔子请教有关“事鬼神”的问题的见解时,孔子答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季路又进一步请教有关“死”的道理,孔子答说:“未知生,焉知死?”[⑥]表面看来,孔子对于“事鬼”和“生死”问题采取了一种避而不谈的回避态度,但事实上,孔子的话语中明显透露着一种重视人生的生死观念。《说文解字》上说:“人所归为鬼”,也就是说,所谓鬼,也就是人死后,灵魂的一种存在状态。那么,孔子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和“未知生,焉知死”事实上讨论的只是一个问题,即人的生与死的问题。从孔子的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始终把“人”的“生”放在首位,孔子认为,从本质上来说,生与死同为生命的一个整体,死不过是生命的一部份——生命的终结部份。因此,了解了
传统文化长廊心得体会怎么写 观文化长廊有感总结(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