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大全九篇)
《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篇一
先说此书,也算与自己有缘,高一的时候从一个在学校门口摆摊的毕业学长那里淘来,当时地上摆着53、必刷题等抢手书籍,但第一眼便看到了藏在一本词典后面的它,便问摊主多少钱。
不想以太低价卖出去但又希望被其他人读到的心理,让他在纠结了一会儿之后向我说:“8块钱就好了,这本书挺好的,真的。”我将一切看在眼中,也顿然有种惺惺相惜之感,便也不多说,从书包里掏钱给他。
他也没有立即给我,而是翻到扉页,很郑重的著上自己的名字,钢笔字遒劲有力,大气磅礴,而后双手递给我,那一刻只觉得,大概是个真挚爱书之人。
高中时期的读书太碎片,以致于每次看书,必然先翻个大概,若是那种让人欲罢不能想一口气读完根本停不下来的书,是万万不敢平时翻看的,不然有“还有卷子没写,习题没总结”等罪恶感深重的小人在脑海里转来转去,忐忑矛盾又绝望,反而浪费了一本好书。
故都会留到周末的夜晚,关上房间的门,自己一个人坐在床上,背靠着枕头,翻开书,津津有味,如痴如醉,无我且排他,再幸福不过了。合上书的那一刻,长呼一口气,竟觉得舒畅无比,像修女刚念完祷文的瞬间,教堂里的钟“铛”的一声被敲响,在耳边回响,余音绕梁。
这本书便是如此。但当时看完并没有来得及发表感想,当时觉得连用几个小时好好写点东西都有点奢侈,随笔也大多心血来潮便赶紧能写几句是几句。
今年回家,再翻出此书,便已做了决定要再读一遍。我认为有些书,读一遍,是一种感觉,再读一遍,又是另外一种感觉,故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读里面的文,段,句,字,层层深入,像在剥洋葱一般,还可能越剥越流泪。
但很难去分辨哪些书值得这样去深读,于是又说,一切随心。
不同次的读,也不一定是要连着读个好几遍,那样反倒是让人觉得你读得不认真,因为漏掉了某些情节才去读了。应该是不同时期去读,可以是在不同年龄,等你成长了一些再去读,会明白得更透彻;也可以是在不同的经历时期,环境与遭遇影响一个人的心态与眼界,这时再去看,又觉得与以前读有了那么点不同的味道,妙就妙在这里。
《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篇二
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
教育不仅是教授知识,更是教授人生的道理。而应试教育的根却深深扎进了中国教育的内心,拔会痛,长亦痛。
在新洲,作为湖北省实验高中的新洲一中,内心已经与应试教育融和贯通了,不知道大家可否发现:在一个高手云集的学校里,路上学生昂首挺胸,只看到高空的广阔,却忽略了脚下的艰辛与险峻。当有人迎面走来,他依旧笔直地走着,直至撞个满怀,但嘴上依旧振振有词,他们认为什么都是别人的错。
老师们对这种现象可也是习以为常?每天日复一日的刷题,考试。每天都有十几张卷子作为课外作业。本就被学业压到喘不过气的我们,还要做着试卷。一个月俩天半的少得可怜的假期伴随着作业。我们,哪来的时间去寻找所谓的素质呢?
我认为从高等教育来讲,人才素质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也就是通过教育来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国家早已开始实施政策,可我们呢?是否是被国家给遗忘的青年?拥有热血拥有理想的青年,但是我们却缺少了素质,缺少了在社会生存的必备条件!
正如常青藤联盟大学毕业生中的一个笑话:常青藤联盟大学毕业的人安装灯泡会怎么做?他们只需要拿着灯泡等待即可。为什么?因为他们是高材生,因为他们认为世界都会围着自己转,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最强的!
我们的学校正培养着这样的人才,我承认学校的升学率很高,我们在三年中起的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每天拼死拼活的学习,终于熬出了许多的高材生。但是我们这些高材生是有缺陷的,因为在上海出租车上,我曾听到出租车司机抱怨湖北学生的素质很差。
这些也许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了吧。
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抹黑什么,我只想表达自己的内心!
我想让故乡的学校领导者重视起来,素质教育,是中国人民最需要且最难得到的东西!
贯穿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素质教育正在被我们遗忘。我们需要重视起来,开始重视建设中华人民的精神家园。
《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篇三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1】
人类之所以高贵,乃在于有道德。
中国是一个人治传统悠久的国家,是一个崇尚贤人政治的国家,因而也是一个特别注重道德修养的国家。
从一定上意义上说,一部中国思想文化史,一部中国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国人的道德修养史,古圣先贤关于修养的著作,关于修养的名言,论语、老子、庄子,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等,哪一部不是修养的典籍?
我们为什么要注重修养?因为,修养是一种传统美德,修养是一种思想境界,修养是一种精神追求。
因为修养,是我们摆脱低级庸俗,克服自私自利,追求建功立业,追求高尚人格,实现完美人生的唯一途径。
因为任何为历史和社会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都是后世修养励志的典范。
人的道德既不是天赋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持之以恒的修养努力获得的。
修养是每个人不可回避的人生重要问题。
人从一出生开始,就生活在家庭、族群、团体、国家等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就面临着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协调处理。
所谓修养,就是要在家庭、国家和社会生活中,讲规则、守法度,讲诚信、守承诺,讲道德、守秩序,讲文明、守纪律,就是要协调处理好自己与内心、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系。
努力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情操、行为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更高的水平。
修养,要求对国家要忠,对父母要孝,对子女要慈,对亲人要恭,对朋友要诚,对他人要敬,对老人要尊,对小孩要爱。
修养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解剖不断进步的过程,修养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净化不断提高的过程,修养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实践不断完善的过程。
人,一刻也不能停止修养。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实际上,也要修养到老。
即修养应当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
修养不是盲目的闭门思过,不是胡乱的冥思苦想,修养需要理论指导,修养需要实践躬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近日有幸读到蔡元培先生的名著《中国人的修养》一书,该书被誉为“一部值得全体国人阅读的道德范本”。
蔡先生认为,作为一个现代学生,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狮子样的体力”。
“今日的学生,便是明日的社会中坚,国家柱石”,强调“先有健全的身体,然后有健全的思想和事业”,“学生体力的增进,实在是今日办教育的生死关键”。
二是“猴子样的敏捷”。
欧美文化后来居上,西方学生行动态度总是敏捷异常,活泼得很,让吾人瞠乎其后。
现在我们的青年,如要想对于求学、做事两方面,力振颓风,则非学“猴子样的敏捷”,急起直追不可。
三是“骆驼样”的精神。
青年学生承担着对于学术、对于国家、对于社会的重大责任,任重道远,必须具有“骆驼样的精神”。
此外还要有“崇好美术的素养”和“自
最新《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大全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