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白石论书,人品高模板(二十二篇)
姜白石论书,人品高篇一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suō)笠(lì)翁, 独钓寒江雪。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lù)飞, 桃花流水鳜(guì)鱼肥。 青箬(ruò)笠(lì),
绿蓑(suō)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chán)于夜遁(dùn)逃。 欲将轻骑(jì)逐(zhú), 大雪满弓刀。
望洞庭
(唐)刘禹(yǔ)锡(x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bǒ)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姜白石论书,人品高篇二
一、《朝花夕拾》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卧冰求鲤”“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三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姜白石论书,人品高篇三
摘要:杜十娘故事作为中国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也是许多民间戏曲和曲艺艺术的题材来源。为吸引观众,在演绎经典故事时形成了一定的改编方式,改编后的戏曲和曲艺作品,又促进了艺术形式本身的发展和经典故事的传播。
关键词:杜十娘故事;改编;观众需求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杜十娘故事是在中国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最早的文本是宋懋澄的文言小说《负情侬传》,后经明代冯梦龙创作成通俗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然而,文本作为杜十娘故事传播的重要手段,会受到市场和接受者教育水平的制约。“普通百姓对小说故事的接受,多是从说书先生、戏曲演唱那里得来的。”本文通过京剧、评剧、二人转、龙舟歌几种民间艺术形式,来分析民间戏曲和曲艺对杜十娘故事的改编方式,从而探讨观众的审美取向对戏曲和曲艺发展,以及经典故事传播的影响。
一、借“金钱”来警世
京剧《杜十娘》是荀派的代表曲目,剧中以李甲归舟后,杜十娘一夜思虑的唱段著称。其中唱到:
二黄快三眼
想世间那珠宝原是作孽的根本,
银钱也害了多少人。
夫妻为你成仇恨,
弟兄们为你把家分。
桩桩事都为你作祟招引,
都道你是至宝我恨你万分!
在此部分唱词前是杜十娘深夜暗自伤情,后面是杜十娘悔恨自己看错人,决意自尽。若单从文意的角度出发,这部分内容与上下文的联系并不是十分紧密,甚至省略也不会影响观众对剧情的理解。那么为何要在故事中插入这一部分呢?我认为,演员跳出角色来讲述金钱害人的普世道理,不仅可以产生间离效果,提高艺术欣赏水平,也可以超越时代局限,使戏曲作品免于过时。
二、借人物自诉心理变化
评剧《杜十娘》又名《青楼遗恨》。“船头抛宝”一折中“闻听此言大吃一惊”一段,高亢激昂,是杜十娘悲伤情绪的宣泄。
闻听此言大吃一惊……随他千里心坚定,还想着承欢庆鸾凤和呜,只恨我瞎着两眼把他看得那么重,千思百虑错把他从…,,千两银卖我身绝情绝义,似这等无情辈万难相从……
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没有心理状态的描写,却为戏曲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民间剧作家通过想象,细腻地展现出杜十娘的心理状态:她先是震惊,再转为心碎,最后决意自尽,使得其后杜十娘奚落孙富,抱箱自尽的情节更为合理。在戏曲中,演员展现人物的心理,可以看作人物角色的自述,也可以说是演员跳出角色,从自己的角度关照角色。演员结合观众的需求来展现人物心理,更能迎合观众口味,故此成为改编杜十娘故事的一种方式。
三、借人物来扩展故事
杜十娘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民间艺人所丰富,其中,故事原型中的人物是扩展故事的基础。杜十娘故事借人物来扩充,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在原故事情节中,配合人物境况,添加适合人物身份的唱词或诗歌。
二人转《杜十娘》有这样一部分:
(白)男:十娘,这皓月当空,何不唱上一曲,你看如何?
女:李郎,你饮酒,待为妻与你唱上一曲《烟花叹》。
(唱)烟花那女子叹罢那第一声,
为只为家贫寒,才卖那小奴身。
杜十娘是xxx从良,而这首《烟花叹》正与杜十娘的身份相符合。可见,根据人物身份可以扩展故事内容,增强艺术性。其二,基于原有人物境况的再创作续篇。续篇不再是对基础故事的改编,而是原故事中所没有的全新创作。杜十娘故事在流传中也是一样,龙舟歌《杜十娘沉百宝箱》的篇尾就有续篇说明:
欲知后事情难剖,
请观续出一套龙舟。
李甲叹更以文堂有,
不妨买套解吓心愁。
指出杜十娘沉江后,李甲归家,流落街头卖字为生,欲知后来李甲的境况,则需“观续出一套龙舟”。续篇《李甲叹更》己不再是人们熟知的杜十娘故事,而是在原有故事基础上,借用原故事结尾的人物境况创作的新内容。虽然,续篇借用了原故事的名声,但满足了观众意犹未尽的心理,迎合了市场需求。
结语:综上所述,民间戏曲和曲艺在演绎杜十娘故事时,在警世、心理和人物三大方面做了扩展。警世,即在叙事中添加知识性的话语,令观众开阔眼界或明白一个道理;心理,即是丰富角色心理状态,揣摩人物所思所想,并将其表现出来;人物,即根据故事原型中的人物身世生平,联想出符合人物的内容,既有对故事原型的改编,也有基于人物的再创作。从这三方面延伸出的三种方法,表现出经典故事在民间戏曲和曲艺中是如何被再度演绎的。在故事原型基本不变的条件下,民间艺人结合不同的表现形式及各自的艺术特点,采用适当的改编手段,不仅使经典故事与民间艺术相互糅合,而且使故事更投合观众口味。不仅是杜十娘故事,在民间戏曲、曲艺中演绎其他经典故事,如秦香莲、梁祝、西厢等等,也基本采用了这三种方法。改编后的戏曲和曲艺作品则更易于被观众接受。这样,受到欢迎的戏曲和曲艺作品不断上演,既促进了戏曲、曲艺自身的发展,又丰富了经典故事的传播途径,使经典故事历久弥新。
姜白石论书,人品高篇四
经典故事像浓郁的
姜白石论书,人品高模板(二十二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