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 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8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304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 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篇一

1.使学生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2.使学生联系实际,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了解净含量的意思,初步感受不同的液体,容量相同,重量不一定相同。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乐趣。

活动准备: 杯琴6套,常见容器若干,饮料若干瓶,台秤一部,量杯6只,植物油、水、牛奶各1升。

活动过程:

课前活动玩杯琴

(1)练习:各小组自由玩杯琴。

(2)表演:同学们,玩杯琴玩得开心吗?能不能给大家齐奏一曲?

(3)介绍:真好听!这么美妙的杯琴是如何制作成功的呀?

生: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杯子里装的水不同,敲出来的声音就不同。于是,我们经过添水、减水的反复调试,得到了1~7七个不同的音。有了这七个音就能演奏了。

小结:在相同的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敲击以后会发出不同的音。美妙的杯琴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作而成的。

1.导入:生活中,由于人们的需要不同,各种液体本身的用量也不同,因此,我们的生活中便有了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容器。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个估计容量的能力大比武,把你在前面认识升和毫升中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都用上,比比谁的估计本领强!(有信心吗?)

2.集体估计,掌握估计方法。

教师出示若干个容器,指名估计容量,说说估计方法。

(1)980毫升光明房型牛奶

生1:这盒牛奶和我们前面数学课上认识的1升的伊利牛奶差不多大,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1升。

(2)250毫升统一冰红茶

生2:我们知道1瓶ad钙奶的容量是100毫升,这盒冰红茶大概有两瓶ad钙奶那么多,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200毫升。

(3)20毫升的小酒杯

生3:数学课上我测出了我一口大约喝10毫升水,这个小酒杯如果装满水,我感觉我两口能喝完,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20毫升。

(4)教室里的红色水桶

生4:教室里的纯净水1桶19升,这个水桶比纯净水的桶稍微小些,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15升。

小结:在前面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测量、估计等活动,已经知道了一些容器的容量。将这些已知容量作为标准记在脑子里,在估计时,与它们进行比较,可以帮助我们估计得比较准确。

3.小组内估计,锻炼估计本领。

(1)为了能在今天的估计能力大比武中有好的表现,许多同学都回家练习了一翻,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练习的吗?

生1:我回家找了很多容器估计,还邀请爸爸、妈妈和我一起比赛,然后看上面的净含量,看看谁估计得比较准确。

师:能告诉老师你们的家庭大赛谁获胜了吗?

生1:大多数是我,有的时候是妈妈,因为许多东西是妈妈买的,她已经记住了它们的容量。

师:看来学习和实践都很重要!

生2:我回家把上面写着多少毫升和多少升的东西都看了一下,知道了很多常见物品的容量。

师:观察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经验,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生3:我还用自己在数学课上做的1升和100毫升的瓶子量出了一些容器的容量。

师:自己动手测量得到的结果在你脑子里留下的印象一定是最深刻的。

(2)通过回家的实践,每位同学都选择了几个容器带到了学校,接下来,我们就在小组里开展一个估计比赛。组长拿出一个容器,每人报0自己的答案,然后看看贴在底下的正确答案,比比谁估计得最接近。

4.小组估计比赛,比试估计本领。

估计得怎么样?谁最厉害呀?谁准备的秘密武器最厉害呀?下面就请每组拿出一个你们觉得最厉害秘密武器,让其他小组的同学来估一估(小组内可以进行讨论,在规定时间内拿出统一答案)。比一比,哪个小组估计得最接近。

5.交流活动感受,分享成功喜悦。

通过刚才的估计容量能力大比武,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1:我觉得估计容量一点都不难,只要记住了1升、100毫升有多少,其它的和它们比一比就行了。

师:是呀,大和小都是与标准相比较的。

生2:我在估计时首先是确定它用毫升还是用升做单位,比100毫升小的就与ad钙奶比,比1升大一点或小一点的就与1升的伊利牛奶比,再大一点的就与水桶比。

师:就是先确定一个大致范围,再进行具体比较。很好的方法。

生3:我觉得看得多了,到后来很快就能估计出它的容量了。

师:熟能生巧呀!

1.导入:为了更好地认识升和毫升,上周数学活动课,我们去逛了一趟时代超市。你们在超市里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1:本来我们以为液体应该都是用升和毫升作单位的,但是洗洁精却全是用克和千克做单位的,而锅、碗、盆子、杯子也不是用升和毫升做单位,是用厘米做单位的。

生2:我们在卖一次性杯子的商标上发现,除了毫升,还有cc和盎司这样的容量单位。

生3:我们发现可乐和雪碧的瓶子里都没有装满,上面还空了一截,其他饮料一般都是装得满满的。

生4:我们发现牛奶也是,有的用毫升和升做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

2.对于你们的发现,我也很感兴趣。就像你们说的,容量单位除了升和毫升,还有cc、盎司等,我特意买了用cc、和盎司作单位的两种一次性杯子。每组发两个,请你们利用桌上的量杯和水,来研究一下它们与毫升有什么关系?

(1)每组一个9盎司和300cc的'一次性杯子,实验研究。

(2)你们是怎样做的?有什么发现?

说明:cc其实是你们五年级将要认识的另一种计量单位立方厘米的英文缩写,1毫升就相当于1cc。而盎司则是一种英美国家使用的计量单位,英制的1盎司大约是28点几毫升,美制的1盎司大约是29点几毫升,所以,盎司并不是一种国际通用单位。在我国,酒吧里喝洋酒会以盎司计量,而其他地方不常使用。

3.刚才你们还提到,可乐和雪碧的瓶子里都没有装满,上面还空了一截,其他饮料一般都是装得满满的。那我就想了,这一瓶可乐明明应该是600毫升,上面空了一截不是短斤缺两吗?

生1:我觉得没有,因为瓶上标的是净含量,就是指里面的600毫升。

生2:我认为600毫升就是指瓶子里一共能装600毫升可乐。

(1)什么叫净含量?

师:净含量是瓶子里饮料的多少还是瓶子能装多少饮料呢?可乐公司有没有短斤缺两呢?于老师从超市购买了一些饮料,供你们研究。

(2)学生实验研究。

(3)交流实验结果: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组的1瓶可乐没有装满,瓶上标的净含量是600毫升。通过测量,我们发现里面的可乐刚好是600毫升。

生2:我们组测的是220毫升的袋装红梅牛奶,净含量确实是220毫升。

生3:我们组测的是1瓶装得满满的饮料,瓶上标的净含量是500毫升。通过测量,我们发现确实是500毫升。

生4:我们测的一瓶美年达饮料也没有装满,但通过测量,我们发现里面的饮料不但不少,还超出了它瓶上标的净含量。

师:确实,净含量就是指瓶中液体的多少,而不是指瓶子能装多少液体。比如这瓶可乐,净含量600毫升,就是指里面的可乐是600毫升。那瓶子的容量是否刚好600毫升呢?大于还是小于600毫升?

说明:根据国家对定量产品包装的规定,包装上必须标明净含量。假如实际量低于所标净含量,则视为短斤缺两论处。只要是合格的商品,它的实际量不但不会少于所标净含量,有是还会超出净含量。

1.刚才还有同学说到,牛奶有的用升和毫升作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那牛奶是否也和水一样,1升就是1千克呢?

(1)提出猜想:这三个烧杯里分别装有1升水、1升牛奶和1升油。你认为它们的重量相等吗?

(2)学生猜想,说说想法。

生1:我觉得牛奶和油应该和水一样,1升就是1千克。

生2:我认为牛奶和油都比水重,因为牛奶和油都比水粘稠。

生3:我认为油应该比水轻,因为油总是浮在水的上面的。

2.实验验证:将三种液体分别称一称。

3.交流实验结果:1升水的重量正好1千克;1升牛奶的重量大于1千克;1升油的重量小于1千克。

小结:不同的液体,容量相同,重量不一定相等。

今天,我们围绕升和毫升的有关内容,进行了估一估、量一量、称一称等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吗?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 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篇二

1、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索,探索中发展,发展中提高。

教师谈话: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

教师出示评选条件:

1、数学成绩优秀。

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

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师: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 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篇三

教材第35页

这部分教材的编排主要是对本单元所学过的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笔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相应的用数学解决问题进行整理和复习。

学习完这一单元,学生对于两位数加、减法笔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相应的用数学解决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小问题。因此,复习笔算时,教师注意先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比较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作为复习笔算的准备。接着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最后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式题。

1.通过对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的整理与复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提高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件、口算题卡等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

复习整理→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知识

↓ ↓

巩固应用→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游泳吗?(喜欢)游泳是一个很好的健身运动,老师也非常喜欢。老师的家就住在维多利亚度假村附近,所以也经常去游泳。(出示游泳池情境图)

看!他们游得多快活呀!

出示问题:游泳池里原来有41个人,上来18个人后,又下去16个人,现在游泳池里有多少个人?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学生汇报:39人。

师:太正确了!你能说一下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学生高兴地说:原来有41个人,上来18个人后,游泳池内还有41-18=23个人,又下去16个人,那么现在游泳池内还有23 16=39人。

师:太棒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前面学习的哪些知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进行整理和复习。看谁不仅会算,而且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

师:情境图中,同学们在干什么?

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

师:根据情境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把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吗?

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整理得最全面。

(2)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对学生予以肯定。

(5)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得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来进行复习。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整理得结果。

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

连加连减:计算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算,可以分步笔算,也可以两步连在一起用简便写法算。

加减混合:分带括号和不带括号两种情况:如果不带括号,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算;如果带有括号,应该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加减混合的应用:先找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关键词语和要解答的问题,再根据关键词语选择合适的列式方法,最后利用已知条件得出答案。最后不要忘记写答语。

对学生的整理教师要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独自思考加减法、连加、连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

(1)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说一说每道题的计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根据例2的计算方法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七第2题。

1.完成教材第36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七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断结果及方式。

3.完成练习七第4、5题。先读题理解题意,然后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回答解题思路。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能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吗?

整理和复习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

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

3.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

4.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计算方法及应用。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 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篇四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认识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认识了人民币,认识了乘法并且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课堂学习方式,有小部分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认真练习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倾听他人发言,遇到不懂得地方及时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请教,会通过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小组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较好,能独立思考问题,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读书、写字姿势正确。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分析

各单元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目的: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重点:让学生在平均分的过程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

目的:

1、让学生参与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活动,比较熟练的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除

法;

2、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可运用除法含义解决的简单数学问题的过程,培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 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8篇)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 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篇一1.使学生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2.使学生联系实际,在具体...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