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培根论人生读后感1500字 培根人生论原文(优质十一篇)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1500字 培根人生论原文篇一
弗朗西斯·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应该是大众最为熟知的名言。当我第一次接触他的这本散文集时,我以为会是一本抽象晦涩的作品。然而并非如此,培根以他自身的经历和思考,人生以及人性的一些话题,解开了人生的奥妙。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溢于心中。虽然他没有确实得告诉我要怎么做,但是他对这些事情都做出理性的分析,让我对于人生有了自己的认知与感悟。
首先,世界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统一体。在开篇的《论真理》中探讨真理与谎言,培根说到是对于世人来说,真理犹如珍珠,它要在阳光的照耀下才变得明亮。真理不是那种红玉或者钻石,需要借助摇曳不定的烛光而幻化出五彩缤纷的色彩。但是其实真理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而谎言就是“请求上帝来执行末日审判的丧钟”。在《论善与性善》中谈到“‘善’与神学中的德性,‘仁爱’相符合,并且不会过度,只能有错误。”在《论美》一文中,也培根写道:“美德尤比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真善美都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物。
但在《论伪装与掩饰》中说道伪装与掩饰使人迷惘,也“剥夺一个人作事底主要工具——信与任”。在《论嫉妒》中又说道嫉妒和恋爱一样让人分不出迷人或魔人,“很容易造出意象和观念;并且很容易进入眼中,尤其是当对象在场的时候,这些都是导致蛊惑之处”这些假恶丑又悄悄地毁掉了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在人生道路上的我们,要学会甄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其次,指导我在学习生活工作方面所重视的内容。他在《论读书》中谈到“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论友谊》中强调了人生中最不可少的就是友谊,如“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此外其他篇目中谈到习惯与教育,父母与子女,婚姻与独身等多方面的内容。我还特别喜欢他在《论游历》中所说的“游历在年轻人是教育底一部分;在年长的人是经验底一部分”,强调旅行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此外,还有可作为在官场使用的“厚黑学”。如在《论权位》、《论狡猾》、《论野心》等篇章。培根是写到的:“为追求权利而不惜牺牲自由,或者为追求驾驭他人的权利而牺牲自我,这种欲望真是叫人莫名其妙。升迁高就的过程那是极艰辛的,要吃不少苦头,但是升得越高,得来的苦越多,而且升迁过程有时还是见不得人的,因为其借用卑下的手段使人变得尊贵。”
“人想退的时候退不了,该退的时候呢,又不肯退,而退了的人呢,又不甘退已。官居高位者只有通过他人的看法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幸福,倘若按其真切的感受并无任何幸福可言。”虽然现在的我涉世未深,不太能理解为何他们如此尔虞我诈只为等高楼,却又“高处不胜寒”,但是联系到实际中,从别人的眼光当中,得到所谓的快乐,是何等的凄凉。
“有些书是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囫囵吞食,有些书你就必须细嚼慢咽,充分的消化。”培根的这本书,每当我处于闲暇时刻总会翻一翻,它对于我来说的重要意义在于每个时期都带给我前进的动力。在高中时期,教会我如何解决同学之间的摩擦,如何面对学习的成绩变动,如何克服高考的重重压力,如何调节自己低落的心情;在大学时期,又教会我如何坚持自己的专业选择,从幻想的城堡中走出来,体会世界真善美的同时,也了解世界的假恶丑。曾经的我总想逃避这个世界,但是当我再次读到这本书,我才深刻了解到自己一直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但世界不是因为我而存在的,我不可能让整个世界适应我,只有我适应这个世界。可是这是世界上也只有一个我,只有用自己的力量打造一片天,才能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1500字 培根人生论原文篇二
本想给这篇文章定一个有点文学气息的题目,但经过漫长的思考与思想斗争后,我放弃。只好草草地拿了这干巴巴的几个字来填填这饥饿的、空白的纸。
干巴巴,是我对本书的第一印象,或许这一片片豆腐干一样的文章很符合将来的议论文形式,但那些过于繁琐的人名与那一小撮不符合现代思维的观点,让我觉得看这本书格外枯燥。
不过,我也不会因此就把书往桌上一扔,狠狠地对它翻一个白眼,骂:“什么破书!”毕竟不能因为人家的想法和自己的意见不同,审美眼光和追求与自己的根本不对路子,就一味地批评,盲目地讨厌。更何况人家的思想其实还是有深度的,否则“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几百年都不变的经典台词时时挂在我们的嘴边呢?
在这本书中,我对《论无神论》这篇文章所论述的观点感到十分有趣与新奇,传播无神论竟然在作者眼里竟也是一种无神的宗教的宣传途径,乍看之下有些好笑,但仔细品味后才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几分道理。其实在我看来无论是什么神教,说到底也不过是给一类或者一群人制定的一种约束自身的一系列规则而已,而神的存在与否,也某种意义上也是给一种物象人化。当人类带着敬畏的心情膜拜神的时候,大多也是在膜拜他们所代表的特殊含义、膜拜人类所没有的特殊能力,膜拜他们想膜拜的,膜拜他们敬畏的——而这一切,在我看来,都会归向最终的起源:神奇的自然。
其实我认为科学的研究对象也是自然,科学与神学的最大区别便是他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科学总是本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严谨好奇的特性,喜欢把什么都解剖开来一探究竟,了解他们的结构组成、物理与化学性质,随后盘算着该做怎样的实验,才能发现它们在哪方面可以被人类好好利用;而神学则是要求信仰者百分百敬畏他们的神,或者更贴切地说是敬畏自然。一场普通的雨都有可能让他们联想到雨神,如果再加几束闪电,宙斯庙的门槛说不定就被信仰者踩得差不多了。
当然,我想到的不仅仅是这些。真理、勇敢、家庭、死亡……那十几篇文章怎能涵盖得了人的一生?这或许是作者自己的人生追求罢。真理与谬误,勇敢与懦弱,幸福与痛苦,甚至笑着哭……(想反义词还真是头疼)这些本应是矛盾的一对对,却又如此和谐的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
或许人生并不是任何人能论述得全的,但作者还是给了我去思考的方向与大致内容,本书中也有不少真知灼见。若是日后想起,翻出这本薄薄的册子,看着那些我并不认同的论点,我想我唯一能做的便是,面对那些矛盾,将它们揉在一起,炖出精华,给自己慢慢享用。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1500字 培根人生论原文篇三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尘埃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这样一个人生的变化过程8呒恿滞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一向以来,我都比较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作品,而《人生》也就是以它那一波三折的故事吸引了我.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一个才貌双全农村青年高中毕业后没能走进梦寐以求的城市,回到农村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那时的他已经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使他充满期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当上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然而,心性极高的他又怎能安于现状呢?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时,他义无反顾地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当上了县里的通讯干事,一个有头有脸,风风光光的"记者",成了城里引人瞩目的人才。事实上,他确实也是相当出色的,他辛勤、朴实、勇敢,自信,他热爱生活,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城里大显身手。但是最后有一天,高加林进城的背后原因被人告发了,他要应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
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难以承受这份打击更难以应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减少了狂热而又冷静的反省,理解了德顺爷爷的一翻话,而后一下子扑倒在黄土地上。对于高加林的才华我是佩服的,对于高加林工作旅程中的变迁我是同情的,对于高加林的理想和追求我也是理解的。然而,对于高加林的感情我却不明白该说什么好。正如小说中描述的,农村姑娘刘巧珍美丽,善良,她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就在高加林离开讲台,失意无奈的时候,她的爱给了高加林精神上的慰籍,但当高加林重新离开土地,走进城市,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时,心灵的天平就一下子倾斜了。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取之中。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很快便被另一种感情压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当巧珍带着狗皮褥
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情一下子表现了出来。在经过反复思考后,他最后理解了黄亚萍的爱,无情地拒绝了深深爱着他的姑娘巧珍。更令人感伤的是,当高加林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取后,巧珍没有任何言语含泪理解了,她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在外照顾好自己,但是泪水却流下了脸颊。我被这无私的爱而感动着,也被巧珍那坚强和豁达而感动着。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吧!
“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个性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能够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能够影响一生’’这是写在《人生》扉页上的一段话,路遥借用柳青的这段话概括了高加林的人生,当然,也启发了我们的人生。我想,人生就如这段话一样,让我们慢慢去走,去体验,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能欣然一笑。
高加林在人生不得意的时候依然点燃理想的火种,照亮了生命里漆黑的路途。他的生活道路真的遇上很多岔道口。之后,他凭着真才实学平步青云了,但在感情这个岔道口前,他走错了——他抛弃了昔日和他同甘共苦的爱人巧珍。
是的,在未来的生活里,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的岔道口。我们在持续生活热情的时候,或者,真的要增加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
最后,引用路遥写在《人生》序言里面的一段话,让我们共勉,同时这也是我要对我自己以及和我一样处境的人要说的话。
我们要有坚强的性格。一个软弱的人不能长期胜任艰苦的劳动。性格的坚定是建立在信仰的坚定的基础上的。一个人要对社会、事业等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仰,也就不可能具有性格的坚定性。而一个经常动摇的人怎样可能去完成一项艰难困苦的事业?
性格也不完全是天生的,主要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构成的。我们不仅仅要在工作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就应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寻找困难,在不断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不要羡慕安逸和享乐,不要陶醉在一时的顺利和胜利中,我们应不断的强迫自己自找苦吃!
对生活就应永远持续热情!……”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1500字 培根人生论原文篇四
在我看来,一个人仿佛是一个包得紧紧的蓓蕾。一个人所读的书或做的事,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他毫无作用。然而,有些事情对一个人来说确实具有一种特殊意义,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使得蓓蕾绽开一片花瓣,花瓣一片片接连开放,最后便开成一朵鲜花。——引自《人生的枷锁》
20__年的春节假期,由于新冠病毒的肆虐全国人民得以享受10天的“全家游”,厨房—客厅—卧室,最多下楼倒个垃圾,终于实现了过上猪一般生活的梦想。久闻《人生的枷锁》大名,去年年底买的书并将其作为春节假期作业,在光速与龟速相结合的阅读方式下,不到一周把这本大部头小说看完,不得不说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小说描写了主人公菲利普自9岁出场到结尾时30岁这段时间的遭遇和经历,以20年的时间不断寻找人生意义。菲利普天生跛足,自小父母双亡,由牧师伯父收养,去德国游学,回国后在会计事务所实习一年,前往巴黎学学习画画,后又去医学院学医。梳理菲利普的成长脉络,看到的是一个人的极为复杂的内心的流变,不断探索,渴望懂得人生的真谛。曾经皈依上帝,却确为自己树立了“尽可随心所欲,只是得适当留神街角处的警察”;曾经被母亲期望着过一种虔敬的生活,成为一名牧师,却又在信仰崩塌之后相信道德等“绝对命令”;最终在经历了一些痛苦和挫折,尤其是在彻底放下对米尔德丽德的爱情、亲历克朗肖以及大伯凯里先生的死亡以后,彻底明白了“生命毫无意义”的真谛,从而卸下了人生的枷锁。
人生的枷锁是什么?
人生的枷锁是什么?没有读这本书的时候,望文生义,以为枷锁指的是人生各种负累、桎梏,比如爱而不得、身不由己、命运不公等,后面才知道书的英文名字是 ofhumanbondage,很多译本都翻译成《人性的枷锁》,而该书在成稿前曾用“美自灰烬出”命名(这句话在小说中反复多次出现)。菲利普的前半生,不仅仅是在人性的枷锁下成长起来的,而是在一直寻求人的意义,人为什么而成长,他试图窥探并理解人性。由于他自身的生理缺陷,使他更善于观察他人、剖析自己。后来他明白,人生是无意义的,但人还活着,就会感受到生活的苦。小说里,有几种人生观,有些人受着苦,却已然麻木不知,任凭自己沉沦堕落,比如米尔德丽德;有些人知道生活的苦,却不敢走出来面对,将优柔寡断
最新培根论人生读后感1500字 培根人生论原文(优质十一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