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语文跳水教学设计(九篇)
五下语文跳水教学设计篇一
1、教育学生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中心思想。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5、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心思想。
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引导学生弄清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板书课题:跳水
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那么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呢?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你一定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并且从中得到启迪。
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发生在轮船上的故事,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猴子把孩子引到了桅杆顶端,孩子陷入困境。船长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1、读课文,学生字。
2、利用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注意区分:气急了、气极了。
1、读生词:一艘、放肆、胳膊、海鸥、瞄准。
2、提出容易写错的字: 艘。
3、说说难理解的词语: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1、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这件事情是怎样引起的?
2、根据问题给课文分段:课文讲了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怎样?
学生可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由于水手们拿猴子取乐,这只猴子放肆起来,它摘走了孩子的帽子、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第二段(3、4自然段)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孩子被引到桅杆顶端,陷入绝境。
第三段(5、6自然段)在万分危急的关头,船长沉着镇静,果断地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3、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课文分段情况和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
①这段写了什么内容?
②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非常放肆?
指导学生理解放肆,猴子为什么会放肆起来?
(因为猴子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它做鬼脸,模仿人的样子。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
2、读句子。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哭笑不得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猴子弄得孩子没有办法,由于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水手们的哄笑,使孩子受到了羞辱,但又拿猴子没办法,只能哭笑不得。)
3、指导朗读。
注意认真体会描写孩子和猴子神态、动作的词语。
练习读→指导读→指名读→同桌对读。
4、概括段意。
默读思考: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指导学生按顺序学习课文,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可联系上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再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话。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指导学生理解以下两个句子。
读句子。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孩子有可能会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得粉碎。退一步讲,即使不失足,也难以回转身来,桅杆太高、太险。)
3、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
(从侧面衬托出事态的严重。)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当时事态的严重。
第三课时
1、默读课文,正在这时候指什么时候?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这时是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结果怎样?
(这时,要救孩子,唯一的方法就是跳水了,退了不行,摔下来必然粉身碎骨。船长担心孩子不当机立断,所以一再提到开枪。)
3、这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
(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4、指导朗读、概括段意。
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帽子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都是由于取乐而联系在一起的。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拿孩子取乐,故事围绕着帽子展开。孩子丢开桅杆,放开绳子,走到桅杆上最高的横木,致使船长命令跳水。
五下语文跳水教学设计篇二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2、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之间的联系,理清课文层次,练习给课文分段,复述课文内容。
3、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板书课题:跳水
2、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3、据学生回答,板书:谁?在哪里跳?为什么跳?怎么跳?结果怎样?……
1、带着以上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从课文中能找到哪些答案?
2、交流汇报。
1、课件播放课文的动画片,学生欣赏故事。
2、学生欣赏后,提问:谁能用一个词形容看故事时的心情?据学生回答,板书:惊险
3、故事中最惊险的部分在哪?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这一惊险场景?
4、指名朗读5?d6自然段,互相评议。
5、此时的孩子站在最高的一根横木上,摇摇欲坠,情况十分危急!大家能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
6、故事写到这儿,就达到了?d?d高潮。板书:高潮
7、这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所有人都迫切想知道什么?板书:怎么办?结果?
8、怎么办?结果怎样?孩子得救了吗?是谁救了他?板书:船长
9、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板书:
10、谁自告奋勇把这一段读一遍?学生读。评议。
11、孩子安全获救,你们的心情怎样?船上的人呢?在所有人当中,谁最高兴?为什么?
12、当儿子转危为安,作为船长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谁能告诉他呢?(指名回答)
13、哪几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事情发展的经过?板书:经过。请男生齐读2?d6自然段。
14、猴子为什么会摘孩子的帽子呢?指名回答并板书:水手取乐
15、师指板书总结: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所以猴子放肆;因为猴子放肆,所以去摘孩子帽子;因为帽子被摘,所以孩子去追猴子;谁能接着老师的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将事情的过程介绍完整?(指名练说)板书:命令得救
16、从老师的板书,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请大家拿出笔来,就按这个顺序,在课文中把段落划分出来。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认真阅读,解决了心中的疑问;通过共同探讨,分清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了解故事发展过程的同时,顺利地给课文分了段。其实,给课文分段的方法还有很多,下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共同探讨其它的分段方法。
1、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了具体的了解,现在,老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用“?d?d”划出描写孩子动作、表情和语言的词句,并用箭头图表示出孩子的心情变化过程。(指名上黑板画图)交流评议。
2、文中除了孩子,还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
3、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你还可以想什么办法救孩子?
船长真的会开枪吗?他为什么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这说明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机智灵活冷静果断
4、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仅仅两句而已,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生动。这种对人物的描写手法,是我们在写作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或标点符号,用铅笔划记下来。并想一想好在哪里?
2、交流汇报,指导朗读。学生发言,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适时出示课文中的词句,指导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互相评议。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2、孩子得救了,而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桅杆的顶端,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课后,请大家以《猴子的结局》为题给《跳水》写续篇。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3-4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要达到的目标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堂课根据此目标设置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把握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习,基本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
二、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了和谐与统一。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较完美地处理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达到了和谐、统一。这也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三、课堂气氛活跃,发言面广,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整堂课教师设计的问题较有层次,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达到了水到渠成。
四、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探索的欲望。这节课,教师准备了《跳水》的故事动画短片,供学生欣赏,设计了多个层次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把学生引入到故事发生的现场,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同时,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训练较为到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问题提得较为零碎,要是能进行一下整合,会显得更有条理。
五下语文跳水教学设计篇三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了解猴子、孩子、水手、船长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之间联系的发展、变化。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1、质疑、激发辩论。
2、品读段中突出表现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3、积累词语:段中哪几个词最能说明当时情况十分危急。
4、追索孩子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原因。
1、引导理解猴子更加放肆的原因。
2、结合词语理解,谈谈所讲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3、小结学法,抓重点词、分析事物间的联系。
1、大家一起为救孩子想办法。
2、品读五自然段,了解船长救孩子的办法。
3、说说从船长身上得到的启发。
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怎么说?
如果你是水手,你会怎么说?
五下语文跳水教学设计篇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1、弄清楚孩子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
2、体会孩子站在横木顶端时的危险处境以及得救的过程,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1、学生:
(1)预习课文
(2)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
2、教师:制作电脑课件:
a、跳水的图片
b、一望无际的大海,一艘轮船,甲板上:水手、猴子、孩子。
c、孩子追猴子走向最高的横木
d、孩子站在最高的横木上,摇摇晃晃
e、船长举枪射击
f、孩子跳入大海被水手救起、
一课时: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出示课件a)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板书:跳水)
《跳水》是谁写的?你还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收集到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1)师这篇课文的人物有很多,快速阅读课文,把他们请出来吧!
(板书: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2)用几个词说出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戏弄、戏弄、追、命令、跳水、得救)
1、学习26自然段
(1)(出示课件b,边放边解说)有一天,在无边无际的的大海上,一艘帆船往回航行,水手们悠闲地站在甲板上欣赏着美丽的大海,瞧,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水手们拿它取乐,可隔了一会儿,这里却发生了一件让人心惊肉跳的事。
(2)(出示课件c:一个孩子摇摇晃晃地爬向桅杆顶端)
咦,这孩子怎么会爬上桅杆去了呢?
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勾画,从文中圈出是什么导致他心情的变化的。(引导学生从水手、猴子、孩子的表现,体会孩子心情的变化)
指导读出孩子的心情变化。(哭笑不得→脸红了→气急了→气极了)
(3)气愤到了极点的孩子走上了最高的横木来,(出示课件d:孩子站在桅杆顶端)让我们来看看此时孩子处境怎样?
从你们的表情我感受到他的处境十分危险,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读课文,勾画重点语句、交流)
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的处境很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
同学们把刚才对课文的感悟用朗读的方式再现出来,就更棒了!(学生朗读,老师引导学生评价)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孩子的处境很危险呢?(引导:语速快一点,声音高一点,突出重点词,学生练读)
我知道此时你们很想救这个孩子,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大家的办法,
五下语文跳水教学设计(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