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看见读后感1000字 读柴静看见有感800字10篇(汇总)
柴静看见读后感1000字 读柴静看见有感800字篇一
刚进央视的时候,她还是个有楞有角的小姑娘,她“知道自己能到达的高度”。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她可以微笑着向被采访者抛出尖锐的问题,把人家堵到墙角,像一把匕首一样剥出真相。
在采访完“踩猫女”那期节目后,她开始意识到采访的意义不在于批判坏人,歌颂好人,而在于给每个人平等地诉说自己的权利。看似应该遭到唾弃的人也有自己的无奈,也值得悲悯,我们要做的只是充分的理解,而不是冲动得一刀把好人和坏人切开。
做“唐山地震三十年”的报道,她明白了,记者要冷静客观,现在早过了媒体提供观点让别人读的年代,媒体应该做的只是提供信息,而把是非对错的判断留给自己。别总想着要比大众更有深度地思考问题,不管你的第二落点多漂亮,有一个简单疑问总是绕不过去的,那就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认为这样很好,中国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因为怕自己的观点被别人觉得肤浅或可笑,所以总喜欢搜索别人的应该是正确的观点。这样下去,中国的下一代会丧失自己思考的能力。
做“5·12汶川地震”专题,柴静早已不是那个急功近利的小姑娘了。她第一次尝试没有策划案,没有主题方向,什么都不知道的拍摄。摄像机往幸存者家门口一架,什么问题也不想,她索性与灾区人民一起生活了起来。无需刻意选材,生活自然地从片子里流淌出来,有悲伤,有同情,有鼓舞,有感动,个中滋味,由着观众自己体会,因为,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采访,不仅是工作,更是人与人的往来。在十年的问与答中,柴静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正是透过这些注脚,我们才得以真正地看见。
柴静看见读后感1000字 读柴静看见有感800字篇二
看柴静的这本书是出于偶然,一个朋友推荐了《看见》这本书的视频推广会,觉得不错,就想买本书来看看。恰巧有个朋友买了,就借过来拜读一下。
书里的主线是以柴静十年采访的主要人和事为主线,有她的同事、工作伙伴以及她的成长。文章有堆砌的感觉,主线不是很清晰,有的时候她的感受会莫名其妙的插入进来,让读者有点一头雾水,不知道这句话是讲得采访的人物还是她自己的感受,还是同事什么的,有点分不清事件主人公的感觉。
不知道是不是有人看过安顿的采访,是关于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看柴静的这本书跟安顿之前的书有点类似,吸引我的是里面的新闻人物,不是柴静这个人。
两个人物很打动我,一个是卢安克,一个是药家鑫。卢安克是个德国人,在中国的大山里待了十年还是个没有资质的教育者,跟留守儿童混在一起,为了什么呢?从我的角度来说不好说,他也许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试图在这些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能起到一些小小的影响作用吧!之后我去了卢安克的博客看了看,我个人觉得他太理想主义了。教育是个太大的话题,留守儿童更是个不小的社会问题。一个问题有社会、有家庭,孩子成长的问题却在这之间变得无人理会了,而卢安克想做点什么,也许他做的微乎其微最后淹没在茫茫的人潮中了,但至少他做了。一直有个问题在我脑海里萦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孤儿问题、有一些类似于卢安克的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们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同时他们面对的挑战和问题也不是他们这个层面可以解决的,但是他们尽力了,努力过着每一天试图去改变或者影响着孩子的命运。他们一定放弃了很多其他的机会,例如在大城市里发展而买房、买车的机会,他们的思想境界可能比我们在大城市里混日子的人高,但是这个是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吗?是的,也许你会说:"那他们至少做了,他们过得日子比你在大城市里天天混日子要有意义的多了!"但比起盖茨对慈善事业的捐助,他可能能影响的人是更多的。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盖茨!世界上也只有一个盖茨!
药家鑫的故事我听过很多次,这次是从药家鑫父亲的角度来阐述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太重要了。儿子的成长以及父亲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当父亲用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手法必然是暴力,当父亲对受欺负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时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结论是这就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暴力才能解决问题。一个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作为家长却没有机会或者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是太遗憾了。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从小别人照顾你,到你长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承担越拉越多的角色,也许有的角色我们扮演得好,有的角色我们扮演得不够好,但一旦我们选择了为人父母的角色时候,就需要关注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健康的培养。人是家庭的也是社会的,别轻易做这个决定,更别轻易放弃他(她)!
柴静看见读后感1000字 读柴静看见有感800字篇三
《看见》发布六年后,我终于在室友的驱动下翻开了这本书。
一周时间,我翻了近两百页,这可能远不及你的阅读量,但我得向你坦白,这已经是我最快的阅读速度了。旁人眼里的中文系学生是热爱阅读的,我是个例外。我不喜欢读书,尤其是被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那些奇奇怪怪的句子实在令我感到莫名其妙,因此,我的许多被迫买来的外国文学书籍都逃不开被抛弃在书桌一角的命运。
在看了三节内容之后,我从寝室床上扑腾而起,冲着室友喊:“怎么办?!我好喜欢柴静啊!!”“你有毒啊?”室友这样回复我。她们早就习惯了我的神经质。
说得没错,我深中这本书的毒,连我自己都佩服我自己,居然可以坚持读下去。看到这本书的一半,我就迫不及待的从网上找了有关柴静采访和演讲的视频,看完之后,我心里的那个声音越来越清晰了:我好喜欢柴静!真的。
和书名一样,柴静将她记者生涯中真真切切看到的东西写进了书本。她的经历是对她的一种独特的历练,面对种种,她的表现让我肃然起敬。从她个人来讲,我很佩服柴静。在央视,巨大的工作量,领导对片子的严审,采访中存在的问题都没有让她放弃留在央视,而是凭着一股子倔劲儿让她逐渐在新闻这一行声名鹊起。作为记者,她很专业,采访的问题层层展开,问题间蕴藏的严密逻辑让她向真相靠近。更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这么瘦削的一个人居然大着胆子走进了非典病房,揭露环境污染的现状,关注同性恋以及被家暴的女性,一个个尖锐的话题都是对她的考验,因为这当中的风险未可量也。我发现她已经做了超出记者本职之外的事情,因为她有一种悯人的情怀。
柴静就是这样一个人,作为普通人,她有被文静外表遮盖的刚毅和执着,作为记者,她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力图还原真相。
我和《看见》之间隔着六年的距离,我与书中的柴静似乎相见恨晚,柴静满足了我曾经对记者的期待:挂着记者证在众多镜头前向新闻办公室发言人提问,能采访像周星驰、李连杰那样的大咖,能气定神闲与受访对象侃侃而谈,始终奔跑在新闻第一线……如果我能早点遇见,此刻我的身边又会是另一番风景吧。
柴静看见读后感1000字 读柴静看见有感800字篇四
柴静,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
相信如果柴静小姐抛开电视节目的话,大概会是个出色的文字记者。《看见》这本书,人物鲜活,故事真实,感情质朴,细节动人。一本400多页厚实的书,分两次竟能够读完,这也许得益于她的文字写得踏实,没有戾气。
何为戾气?就是不满、忿忿不平、攻击式的利剑。
不同于尖锐的政治时事记者,看柴静的文章,不会有太多让你感到不适的地方。客观地来说,读这本书,就像是带你浅浅地经历她在央视工作的十年,十年中她用肉眼所看见的毕生难忘之场景。
《看见》并不是零零散散的故事或片段,而是一个人所经历的真实的十年。柴静的新闻始于生命,最终也回归生命与人生的思考。20-年的
柴静看见读后感1000字 读柴静看见有感800字10篇(汇总)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