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管理未来读书体会(11篇)
管理未来读书体会篇一
“创新”是近年来热得发烫的词汇,从政府到企业,从教育界到体育界,人人都对创新耳熟能详。创新甚至也写入政府文件,写进企业管理的各类书籍,推广势头如此之劲,创新有没有深入大家的灵魂与骨髓呢?在绝大多数企业,创新到底处于怎样一个尴尬境遇?创新者又是如何“怀才不遇”?企业应该如何真正实现管理创新?我想加里·哈默的巨作《管理的未来》,对此作出了最好的回答。
《管理的未来》是美国管理大师加里·哈默的又一部巨作,他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管理的未来景象,热情洋溢地赞颂创新在未来管理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分别讲述了管理创新的重要性、管理创新的定义、管理创新的途径及对未来管理创新的展望。每一个部分都用详实的案例、严密的逻辑将现代管理理论与管理创新理论作对比论述,深入浅出,如讲故事般娓娓道来,尽显大师风范。
加里·哈默首先对现代管理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认为目前盛行于各企业的现代管理理论已经成为制约组织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现代管理理论起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标准化、确定性、控制性、可复制为主要特征,适合规模化经营的企业发展阶段。现代管理理论在20世纪工业社会里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也成就了上世纪工业时代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但是到了张扬个性的21世纪互联网时代,“当颠覆性的技术、可畏的竞争、分散的市场、全能的顾客、挑剔的股东都对管理提出新的挑战之时”,现代管理早已失去它在20世纪的优势地位,反而变成了企业发展的桎梏。哈默带领我们回顾了上世纪曾光芒四射的企业,如柯达、索尼、西尔斯等公司,它们因为固守曾经使其成功的战略,忽视了早已风云突变的外部环境,没有积极进行管理创新,从而痛失转型发展良机,在新世纪的竞争里更加举步维艰。通过实例,让读者更加切身体会到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何谓管理创新?哈默认为,创新来自多个层次,按创新对价值创造及竞争地位的影响,从底层到最高层的排序分别是:营运创新、产品(服务)创新、战略创新和管理创新。相比管理创新,其它几个层次的创新在目前的互联网时代,更易执行、易复制,所以难以取得长时间的竞争优势。而管理创新基于企业管理流程的改变,一个典型的管理流程包括:战略计划→资金预算→项目管理→招聘与升迁→培训与开发→内部沟通→知识管理→定期经营回顾→员工绩效评估与薪酬。而管理创新是主要基于此流程里的一个或几个环节的创新,由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最终达到流程再造的目的,实现管理创新。
接着,哈默对全美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实行了管理创新的企业进行考察,并分析、论述其成功之道。食品连锁巨头——全食超市,通过对招聘、薪酬、绩效等制度的重新设计来创建目标社区;“全球最佳雇主”的多次获得者——戈尔公司通过充分授权及改进团队工作方式来倡导民主创新;搜索行业的先驱——谷歌公司,通过改善产品开发方式来关注公司进化优势。三个公司的管理方式迥然不同,但它们都依靠管理创新激发了绝大多数员工的集体智慧,刷新了业绩,跑在了同行的前面,站在了成功之巅。
最后,哈默对管理创新的具体实施方式提出了他的建议和思考。
本书气势恢宏,理论与实例紧密结合,加上作者渊博的知识、深厚的管理学功底、幽默的表达方式,让这近19万字的巨著如磁石般吸引着我,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在我看来,全书的精华在第一部分。如今,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变革、创新早已成为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而万变之源,源自思想的转变。哈默在本书第一部分就是要对读者完成思想转变的启蒙。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于我们长期处于以现代管理学理论为组织基础的企业组织里,不能跳出这个角度来想问题。哈默从自然史的发展讲到管理史的发展,由自然科学发展之迅猛对比管理科学发展之式微,以人的自然、灵活、高效的适应力、创造力对比组织的僵硬、死板、低效的慢反应力,提出管理变革必须更多地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从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道法自然,而不是整天想着要通过更严苛的纪律来束缚可能有着各种天才创意的员工;或是偷懒想借用别人的所谓成功管理经验,因为那些经验要么已经过时,要么根本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既要胸怀大志、放飞梦想,又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全面、深入地了解公司现状,从本公司实际出发,提出切合实际的创新之道。实现这一切转变的关键在于:突破头脑中长久以来被现代管理学理论控制的桎梏,走上管理创新之路。
如果你还是觉得管理创新这个概念过于抽象,那么我以哈默在书中提出的问题结束本文,请你问自己以下问题:
◎你是否具备商业创新的技能?你受过哪些培训?公司给你提供了哪些工具?
◎你是否获得过公司的创新指导?你们部门是否有一位创新专家,他会协助你完成突破传统的想法吗?
◎获得公司内部实验性项目的资助容易吗?公司内部有多少个组织层级需要你跨越?
◎创新在你工作岗位描述中属于正式部分吗?你的工资是否部分取决于创新绩效?
想必你此时心存疑惑,那么请你翻开《管理的未来》,接受这大脑风暴的洗礼吧
管理未来读书体会篇二
下课后,来到校教研室领书,一本《我的阅读观》映入眼帘,哦,原来是朱永新先生的书,站在桌边随手翻了几页, 便被深深吸引了。
朱永新先生的思想总是那么铿锵有力,读着他的文字,总有一种欢欣鼓舞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阅读,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怀揣教育梦想的我被深深的打动了。
手里捧着沉甸甸的书,我沉浸其中。翻到“朱余之争”,我看到了两位教育大家关于阅读的分歧与辩论,更加兴趣盎然。两人为为“国家阅读节”的设立而产生了不同见解。朱永新在提案中写道:“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相比,我们中华民族的阅读水平堪忧。”由于国民疏于阅读,远离经典,导致部分国民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心态浮躁。他认为:。“犹太民族为什么那么强大?为什么这个在公元70年后就失去了祖国,到处流浪,寄人篱下的民族,却产生那么多世界级伟人呢?为什么他们依然能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呢?这与犹太人视书如命、崇尚读书息息相关。” 而余秋雨先生则认为,其一,现在每年已有“世界读书日”,没必要再增加类似节日;其二,网络阅读日趋流行的今天,信息爆炸,阅读不是欠缺,而是成为灾难;其三,今天阅读不再重要,对文化见识而言,更重要的是考察、游历、体验、创造。我被两人的坚定立场与博学善论所折服。但是,我想说,无论如何,两位学者的目光是一致的,即都关注阅读。我赞同,佩服。但我想,这场争论无论结果怎样,都是一件好事,至少能让很多人重新将眼光投向阅读。有了分歧与争论,才有关注与发展。
我敬仰朱先生及他敢于创新的思想,崇拜他思国忧生的胸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岗位上的小辈,我喜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一本好书,其中可能有着许多美丽的小精灵,飞来飞去,还给你如果书籍可以有五色的油彩,那么我愿意把诗歌作柔和的水粉,把散文做一支诗情画意的画笔。在书的天地里,描绘出最美的风景。许多名人大家都曾这样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书是人的精神食粮。”由此可见,读书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送来光明的果实。字里行间都能碰撞出知识的火花,知识慢慢的堆积,最终就会形成智慧的熊熊烈火。而书,又能像是一片大海,等你寻找用之不竭,无穷无尽的宝藏 ……
管理未来读书体会篇三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俺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俺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管理未来读书体会篇四
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有感---城市活力论与南京老城南旧城改造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是一本获得设计界胜赞的规划方面的参考书,还记得似乎被竭力宣传该书是“有史以来关于城市的最出色著作之一”。当时以为这是一本大部头的理论书籍,但是翻开书的序言就被他的第一句话吸引了。
“此书是对当下城市规划和重建理论的抨击。---------《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序”
作为一个社会学家, 雅各布并未面对当时美国城市现象中的所有重大问题,比如强烈的贫富差距,资本主义制度下巨大的阶级矛盾,甚至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但是雅各布作为一名非本专业作家则从的综合的社会学角度,针对当时美国盛行的存在严重问题的规划方式,提出了一些更具人性关怀、激发城市活力的规划原则。总的来说这本书的论述是在多样化的自由发展存在一定的“真善美”的约束的条件下进行的,作者的原意也并非一次建立一套完整的规划理论,或者执笔未来美国大城市的总体规划,而是希望在城市规划界引发一种对人,对丰富的城市生活的意义的关注,以及对当时战后美国的以大规模重建计划批判。她通过非专业化的清晰语言,将人们与人们的活动、活动的场所交织起来,为我们展示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画面,将她的"城市生态学"转化为我们身边真实而生动的"街道芭蕾"(street ballet)。可以说这本书的作用更多是给迷茫的专业规划设计者们一些思想的触动,希望以此唤起一场新的城市规划革命,而她热情同样带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一 关于简.雅各布斯和他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简·雅各布斯(1916-),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她家族中几代女子都与男性一样拥有职业,而且大多数是教师。在她的家庭中女孩和男孩被同等对待,家族的这一传统塑造了她果敢而特立独行的性格。早年做过记者、速记员和自由撰稿人,1952年任《建筑论坛》助理编辑。1958年,雅各布为著名的《财富》杂志撰写了一篇关于城市中心区的文章《市中心为人民而存在》。在这篇文章中,她充满激情地批判了由联邦政府资助的大规模旧城更新项目,同时赞美了曼哈顿现状环境中街道生活的欢乐与祥和。之后写作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1968年迁居多伦多,此后她在有关发展的问题上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并担任城市规划与居住政策改革的顾问。1974年成为加拿大公民。她的著作还有《城市经济学》、《集体失忆的黑暗世代》。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一名新闻记者,很显然,雅各布敏感的观察力,和作为一名大城市的生活的参与者。使她清楚地认识到政府对其街区以及她周围的街区原本祥和的生活所带来的大规模破坏。她用她的热情、悲悯和激昂向传统的城市规划观念开战,旗帜鲜明地与“现代城市规划”唱反调:人家呼吁清除贫民区,她却提出要增加城市人口的多样性,让人和各种活动聚集在一起;人家说应该建立现代化的城市开放空间,她却觉得要把城市变得更密,形成一种符合居住传统的适度的混乱。
这本当时被誉为妇人连篇累牍的唠叨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自1961年出版以来,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使我们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二 雅各布关于美国旧城更新问题的核心思想
1“街道眼” (streeteye)概念
通过大量事实的调研和作者的亲身体验得出的关于城市中人行道、街区公园、街区的特性。这里她提出了著名的“街道眼” (streeteye)概念。区别于“现代的”广
最新管理未来读书体会(11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