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国风演讲稿(实用八篇)
家风国风演讲稿篇一
上世纪30年代母亲出生于一户普通农家,到了上学的年纪却一直未能上学读书,只是跟着我大舅认了点字。新中国成立后,母亲看到村里一些小孩天天背着书包去上学,心里非常羡慕,也想去上学,可外公外婆不同意,而我大舅却很支持,极力说服二老,母亲终于到县城小学报了名。其时母亲已17岁,上一年级不合适,学校让母亲考五年级的试卷,母亲居然考及格了,这样她就成了一个五年级的插班生。后来母亲考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走上了三尺讲台,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母亲感慨万千,她说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打败了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才给了她求学和走上工作岗位的机会,她的一切都是党给予的。因此她对党、对国家感情特别深厚,并将这种感情化作了做好教育工作的动力。由于工作勤恳,成绩卓著,上世纪50年代末,她被评为省劳动模范。也就是在那时她萌生了向党靠拢的想法,并虔诚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然而由于家庭出身,她没能入党。她把对党的深厚感情深藏心底,一如既往地做好党和人民交给的教育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面对全新的政治经济局面和喜人的发展形势,母亲第二次郑重地向党组织交上了入党申请书。虽然还是没有被接收,但她说,组织上入不了党,但思想上、行动上一定要入党。她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起早贪黑,不辞辛劳,在课堂里送走了一个个春夏秋冬,在三尺讲台前书写着自己无怨无悔的人生。一批批学子从她的课堂走向大江南北,走向长城内外,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一本本通红的荣誉证书、获奖证书忠实地记录了母亲在教育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所结下的累累硕果。
母亲的努力没有白费,就在退休的前一年,党组织向她敞开了大门,母亲终于圆了一生孜孜以求的入党梦。那天夜里睡在床上,她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激动得彻夜未眠。
母亲退休前夕加入党组织一些人不理解。有人说:“一般人都是年轻时入党,然后想着提干,而你退休时入党图点啥?”还有人说:“您是不是生怕退休工资花不掉,准备交党费?”在母亲心里,是党把她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农村女孩培养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党对她恩重如山。加入党组织,实现了自己一辈子梦寐以求的愿望,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更快乐?
母亲对党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赤诚的感情和对工作持之以恒、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她馈赠给我们子女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经常盘点这笔财富,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更不会误入歧路。
家风国风演讲稿篇二
我的母亲已故那年,59岁。每每脑海中想起慈祥的眼神、苦口婆心的唠叨,是一种莫大的内心安慰。送我去县城第一中学读书时,说的“与同学相处好,珍惜读书机会,多识几个字”的话,至今记忆犹新。
我为有母亲的疼爱而幸福,也为有母亲的教育而无比欣慰。母亲给了我困难面前坚强应对的信心,还有勇往直前的冲劲儿,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母亲千叮咛万嘱咐的“脚踏实地工作”的教诲,时时刻刻敲打着我,给我走入社会的成功意识一步步加注,一点点拓展。
寒窗苦读忘不了家里母亲佝偻的身影。母亲是个农民,靠种菜养活这个家,供我和姐姐读书。菜卖了、猪换成钱了,自己却连猪油味儿都没尝到,为了我和姐姐读好书,能成为文化人,她苦了一辈子。
聚在一起的时候,母亲不多说话,健康烦恼问完了,总是一个人默默下厨,做好每一顿饭菜。时不时,叫我过来看一下,学一学。母亲包粽子、做甜酒等功夫,细腻而快捷,坐在她的旁边说一些工作、生活上的事,聆听她和气的教导。
还记得,母亲在送我和姐姐从教的第一天,说了同一句话:“一定要记住,不管做什么,绝不能多拿一分,一定要老实本分地做事,知道吗?”有了母亲“真诚待人、与人为善和老实工作”的嘱咐,让我20xx年教学生涯,对学生言传身教点滴于心。
我敬重母亲与人为善的胸襟。我和姐姐不到20岁就做了教师,母亲总教我谦虚、和气,叔伯兄弟、邻里邻舍要处好关系,给家乡的亲人树立好形象。
我敬佩母亲面对困难永不低头的坚韧。母亲不甘于现状,种田养殖费心费力,进城做生意从无到有;母亲一辈子生活简朴,勤苦劳作。
母亲教给我做人的道理,给了我无价的信念。
家风国风演讲稿篇三
红榴根,是老家红沙土中长岀的石榴树留下的根。红色的土,红色的树和长出的红色的石榴果,与家乡满山遍野的红叶,满天的红霞,组成的红色记忆,从小到老,一直镌刻在脑海深处,永远不会忘怀。因为,其情其景,一直连着我们祖孙数代人。
世代居住在巴山深处老家,林多地少,到处都是城里人说的美丽的风景。当年,如果有照相机,以蓝天、白云、青山流水和茅屋老家为背景,春夏春天,都有迷人的美照。春天,可透过挑李花丛,摄一张“春暖农家”,但别漏了懒睡在春光里的花狗和黑毋鸡啄食喂一群绒毛小仔;夏天,雨过天晴,樱挑花满树时,摄-张“夏日山庄”,但别漏了笑泉绕屋;秋天,在石榴树果实压弯树腰时,摄一张“山村秋景”,但别漏了母亲采摘的笑脸和长串包谷挂满屋檐;冬天,白雪皑皑,江山一宠统,可摄-张“雪源山民”, 别忘了屋顶的烟窗总是在冒烟。屋内不时有巴山民歌传出——高高山上二斗平/包谷汤汤涨死人/穷人为啥穷人命/要吃干饭不得行。其实,这歌词也只是山民们历史的回忆,在我知事记事时,父辈们的日子好多了。如果是一幅冬景国画,可用蝇头行书,将民歌词写于一角,以添其内涵。但是,因条件有所限,加之过早阔别,失去了留照的机会,只是数年后回乡留下屋前那株与几棵腊梅簇生的石榴树簇生的照片,它们是红榴根的后代。
新中国成立后,刚满30岁的父亲因读过两年私塾,便当了互助组组长。有一天,父亲从村公所回家,像小孩子一样,跳跳蹦蹦地,不时举起右手,嘴里念念有词,说些什么。刚上小学的我,总想知道父亲心中的秘密,便扭着父亲问究竟。父亲抱起我,抚着我胸前的红领巾说:“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拉长了声音一字一字地说。“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入党?” “就是为穷人、为全中国人民谋福利的党,我入党,也是为更多人谋福利。”“我长大了也要入党。”从那以后,父亲要按月缴纳党费,每月5分钱。当农民,当时一分钱也来之不易,吃盐,灯油,子女学费,都得精打细算。比如每学期开学,要卖两、三百斤红薯,买条红领巾,要卖二、三十斤,因为每十斤红薯,只值五、六分钱。所以,屋前屋后的果树的收入,都在计划内。那一树石榴每年结果五、六十个,总共收入不到一元钱,家庭会议定,便作为父亲交党费专款专用,决不准挪用。有一年春节,父亲对母亲大发脾气:“为什么要动我的党费?一点组织观念都没有!”“节前没有钱,买东西用了,我去借钱来还你不行吗?”从此,再困难,母亲再也不敢动用父亲卖石榴留存的党费专款。打这不久,父亲被招工,到大巴山中的万福钢铁厂的矿区当了工人,不久,当了工区工会主席、区
家风国风演讲稿(实用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