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解读语文课标心得体会(4篇)
解读语文课标心得体会篇一
朗诵比赛现有在班级里举行,推选出朗诵好的同学,在进行“年级大拼战”。可以说,在这之前,我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正等着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一展风采呢!
星期五下午,朗诵比赛正式开始。按照座位顺序一个接一个地走上讲台,我的心不禁“怦怦”地跳了起来。
啊,终于轮到我了!原来可以抑制住的心这下子不管我用什么方法都控制不了了。顿时,我感觉的心似乎不属于我,好像已经逃离了我的身体,挣脱了我的“魔爪”。我想:会不会忘台词呢?我会不会在同学面前丢脸呢?我会不会……
带着“怦怦”直跳而不平静的心,我走上了讲台,与我的搭档严斐一起朗诵着早已背熟了的文章。
“……”咦,严斐怎么不说话呀?我心里疑惑地想着。
同学们都用疑惑的目光看着我们,我实在等不下去了,大不了我先说吧,“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我用嘹亮的声音大声地朗诵起来。不知是什么原因,原来那颗脱离了我的身体的心,一下子又突然的回到了我的身体中,不知不觉的,我又恢复了平静。
最后我们得了89分,进入了年级比赛中。我非常欣慰和高兴。
可以说,朗诵比赛是我盼了很久的比赛,因为里面有对手,有竞争,可以看出自己的水平高低。也算是过把瘾吧!
我等待着年级中的朗诵比赛!希望展出自己最好的风采!
解读语文课标心得体会篇二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着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改革语文教学拓展出了一条明路。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上,扑面而来的新理念、新气息,不禁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索。我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学好、用好《语文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同时也要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开拓创新。
一、贯彻新课程理念,探讨语文识字教学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教学是理解的训练过程;习作是运用的训练过程;而识字教学则是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基础。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才可以进行;习作也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才可以进行。而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严重制约着读写能力的发展。如果说,语文教学像一个“瓶子”的话,识字教学就是“瓶颈”。识字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进而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程。因此,解决“瓶颈”问题,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只有加大加粗“识字”这个“瓶颈”,学生的读写才能顺利进行。
新《课标》,新教材对识字明确提出“会认”和“会写”两种要求。体现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写字,降低难度。其中低年级要求认识1600—1800个,会写800—1000个。这样安排,体现了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及早获得阅读的能力。明摆着识字教学成了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那么如何教低年级学生认识汉字,掌握汉字是摆在我们小学语文老师面前一项很艰巨的任务。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变被动的识字为主动的识字。为此,我们可做如下探讨。
(一)方法指导,学会识字。
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是会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基本的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较强的识字能力,才能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本领。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并不是说教师的教可以不讲方法,不讲教学策略了,而是教师的教更要体现规律,渗透方法。如,学习《口耳目》,要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与其所表示的图画的联系,从而掌握象形字的构字规律与识记方法;学习《菜园里》,要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那些蔬菜,认识蔬菜的名称,渗透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的识字方法;学习《四季》,让学生边读文边识字,渗透随文识字的方法……这样每节课都突出一种识字方法,逐渐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了解规律,体悟方法,学会学习。
教例:巧记“拨”与“拔”
一位教师教学《三顾茅庐》,读到“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这一句时,全班将近一半的学生把“拨”读成了“拔”,看来学生对“拨”与“拔”严重混淆不清。教师随即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拨”与“拔”,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
师:同学们,汉字中有许多形近字,比如“拨”与“拔”就是一对同胞兄弟,你看它们长得像不像?
生:(齐)像。
师:那你们看得出谁是哥哥吗?
生:(先一愣,然后豁然开朗,争先恐后地说)拨!
师:为什么?
生:因为“拨”比“拔”多一短竖。
师:(启发学生想象)你觉得这一短竖代表哥哥的什么呢?
生:代表哥哥比弟弟多吃一碗饭。
生:代表哥哥比弟弟长得高一截。
生:代表哥哥比弟弟的力气大一点。
师:是呀,如果弟弟要用力“拔”,那哥哥只需要轻轻用手一“拨”就行了。(生大笑)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刚才那句话,看看文中请来的是“哥哥”还是“弟弟”。(生齐读,再没有人读错。)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以上教学片断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及已有的生活知识,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辨别了“拨”与“拔”,增强了识记效果。
(二)多样复现,巩固识字。
1、有趣游戏,快乐巩固
识字教学方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应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加深印象,强化巩固。
例如,“帮小鸟找家”:一个同学扮演小鸟,一个同学扮演小鸟的家,把“鸟”身上的拼音与“房子”里对应的字找出来站在一起。“摘苹果” :把你认识的“苹果”摘下来读一读,放在篮子里,看谁摘得多。“爱心快车”:把字放在它可以搭乘的“车”里。还有“青蛙过河”、“小猫钓鱼”、“争当‘识字大王’”、“给生字编故事”、“编儿歌”等等,有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多种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情趣盎然,易学易记,同时又落实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语境复现,迁移巩固
识字教学中,要求认识的生字中常用的生字,可让学生组词、扩词,造句,把字、词、句联系起来,要求写的字,个个都要做到。让学生在运用中巩固字音,感知字义。
学生认识了生字后,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生字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认读。可以找出课文中的生词让学生认读,可以出示课文中生字比较集中的句子或句群让学生熟读,教师还可以创编几个句子,把当堂课学的生字融入其中,让学生读读。这样,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与生字多次见面,必然会成为“好朋友”的。
(三)走向生活大课堂,自主识字。
1、利用“大”教材识字
识字教学仅仅靠几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课本所能容纳的东西实在是太有限了。尽管大部分生字要在课本上出现几次,但绝大部分仍达不到让学生形成永久性记忆的次数。至于生字的多义性,要在有限的课文中体现出来,更是不可能的了。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向课外,引导学生把语文教材外的书籍当作 “大”教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反复地“大”教材中大量识字。
①读背古诗识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每一年段背诵优秀诗文50首。我们将其分解到两个年级,其中一年级20首,二年级30首。学生每周读背一首古诗。每读会一首古诗,都能认识三五个生字。在简单了解意思之后,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边背边加上动作,兴趣盎然,无意中又学到了几个生字。
②读其他学科教材识字。思想品德、自然、音乐、健康教材,图文并茂,深受学生喜爱。引导学生自主地阅读这类书籍,能在提高思想认识,掌握科学知识的前提下扩大识字量。
③读课外书籍识字。课标中对课外阅读有明确要求,第一学段在5万字以上。广泛阅读能让学生多方面得到收获,低年级学生多阅读还能更好地巩固识字效果。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不但能汲取书中的精神营养,而且能多多识字,一举两得。
(2)利用生活的空间识字
生活是知识的大舞台,有人说:“学生生活的范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大”。提倡识字与生活相结合,不仅是识字本身的需要,也是现今社会多元化教育的需要。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天与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打交道,他们学习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他们除了在学校学习外,还会在社会上,在家长和同学间,在各种图书、电脑、网格中,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识字,一定会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受益匪浅。
①把广告、标牌等当作识字教材。
一位一年级教师一次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到街道旁,让学生互做小老师,去认识所见到的商店、标语、广告牌上的汉字。学生非常活跃,自愿结组,把路边的广告、商店的门牌等当作识字教材。有的互相学习,有的询问路人,有的请教老师。一节课时间,学生多的认识了三十多个生字,少的也认识了十多个生字。更重要的是,学生还检查出不少商店广告中的错别字,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放学后,学生还余兴未尽,三五成群地凑在一起,继续学习和巩固所学生字。之后,从家长反馈的信息告诉我们,学生在与他们逛街时,总是问这字念什么,那字念什么,回来后还让把标牌上的字都写下来,家长感到学生已有了浓厚的识字兴趣。
②把商标、包装盒等当作识字教材。
小学生都有爱吃零食的习惯,充分利用这一点,也能让学生认字。教师每天抽出时间,与学生交谈,询问学生“妈妈昨天给你买了什么东西,商品的包装上有字吗?你认识了吗?” 时间一长,学生为了能和教师交流,都主动询问父母买了什么,同学间也经常谈论这样的话题,“你昨天学到了什么字,快告诉我”,还有的同学干脆请求父母把一些没有标签的物品书写标签让他们识认。学生识字的积极性非常高涨。
此外,把影视、网络栏目标题作为教材,利用班里板报专栏、悬挂的条幅识字,利用家长会,让学生展示识字成果等,都是非常可取的识字教学做法。总之,拓宽识字教学的渠道,开
最新解读语文课标心得体会(4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