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七年级生物学会观察教学设计(7篇)
七年级生物学会观察教学设计篇一
2、板书主题
观察图片,感受酶与生活息息相关
1、激发了解酶的兴趣
2、导入主题
七年级生物学会观察教学设计篇二
导读
阅读
1、“教材p54”
2、“拓展视野”
1、理解酶的概念
2、培养敢于怀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七年级生物学会观察教学设计篇三
引导学生分析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2、学生分析讨论
学会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理解探究目标
七年级生物学会观察教学设计篇四
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讨论设计探索酶的特性方案
1、参考教材
2、讨论:
如何设计对酶特性的探究实验方案
针对探究问题,体验对照实验的设计思想
七年级生物学会观察教学设计篇五
1、展示酶的高效性、专一性的探究共同方案
2、巡查学生探究过程
1、学生根据方案选择实验
2、动手探究
3、填写实验记录卡
体验探究过程
分析实验现象
自主学习
七年级生物学会观察教学设计篇六
进一步提出课题研究的问题
课后设计底物浓度、酶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实验方案
预测实验现象、绘出相关曲线
达到知识反馈目的
全面理解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
七年级生物学会观察教学设计篇七
积极探索生物快乐课堂,中学阶段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生物的自信心,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
七年级生物教案学会观察
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七年级生物教案学会观察1
冬季也别和阳光太“近”
走近冬季,夏天所受到的酷晒煎熬是不是可以忘却了?冬日里轻柔温暖的阳光,可以让我们放松对它的戒备,且把“防晒”丢一边吧。可别高兴得太早了!一年四季无所不在的紫外线可并没放过你,反而更成为冬季肌肤健康的威胁。
正值冬日“孵太阳”季节,但专家却提醒市民,长时间“孵太阳”、户外活动,也要涂抹防晒霜,避免皮肤过度的紫外线照射。皮肤晒伤在冬日有一个上升趋势,这大多是不注意日晒所致,应引起人们的注意。
这与大气污染造成臭氧层破坏和紫外线照射增加有关。冬日里,人们都有“孵太阳”的习惯,尤其是老年人,一晒就是一个上午。但多数人由于缺乏必要的皮肤保护措施,误认为涂抹防晒霜是夏日里的事情,冬日根本就不需要,阳光中的紫外线就会不知不觉地照射在身上,引起皮肤病的发生。有的人皮肤较为敏感,当发现头部、颈部等暴露部位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色斑时,尤其应该引起警惕,及时就医。
干燥加寒冷,会使肌肤循环代谢机能变得迟缓,皮肤自我更新和修复功能减弱。如果再外带紫外线的偷袭,皮肤很容易变黑、长斑,发生老化, 会让你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至少老上5岁!因此,冬天防晒是更为重要的护肤功课。
而且,一年四季紫外线防护做得彻底,保养肌肤功能的黑色素也将随着人体肌肤的新陈代谢作用自然褪去,不需人工外力刺激,即可恢复肌肤原有的美白本色。
冬季防晒,与夏天有着许多的不同。
尤其在选择防晒霜时,需要注意的是:
首先,不要用含防晒功能的日霜代替防晒霜。专家指出,最近的一项有关含防晒功能日霜的检测显示,标有防晒功能的普通日霜,与专业防晒霜相比,防晒效果并不好,有的甚至连所标spf(防晒指数)值的一半都达不到。此类日霜更多的功效是防止冬季皮肤皲裂,给皮肤提供营养,产品设计中运用的防晒技术并不那么“可靠”。
其次,不要在冬季外出时,使用夏季用剩的专业防晒霜。有数据表明,从8摄氏度开始,皮肤表面用来锁住水分的油脂层开始流失,当气温达到0摄氏度时,皮脂腺彻底停止工作。而夏季的防晒霜一般是水分多,油分少的,对油脂分泌已经减少的皮肤很难起到保护作用。所以,只有油性较强的冬季专用防晒产品才是选择。
另外,夏季购买防晒霜,人们会注重其防水功能,但是到了冬季,却会忽视防晒霜的防冻功能。据有关数据表明,当气温降到5摄氏度时,就可能使皮肤出现冻伤。因此,购买冬季防晒霜时,一定要买有防冻功效的。
冬季防晒重点提示
掌握隔离时间:由于防晒隔离成分必须渗透至角质表层后,才能发挥长时间的吸收隔离效果,因此必须在出门前30分钟就先擦拭完毕,出门前再补充一次,使用的剂量上,每次至少须有1ml-2ml的量,方可达到的隔离成效。
使肌肤变得更坚强:加强彻底清洁、按摩、面膜敷面等功能来加速肌肤机能运作,增强皮肤抵抗力,使冬季的皮肤不再脆弱。
让皮肤吃到充足的营养:在饮食中多补充肌肤水分,多吃一些有利于皮肤、含维他命丰富的食物,以维持肌肤机能正常化。
兼顾其他日常保养:不要以为做好了防晒工作,皮肤在冬天里的呵护就万事大吉了。你还需要同时做好其他日常护理,如强化肌肤新陈代谢功能,去除老化的细胞角质,使用具有美白修护或含有维他命c的产品来抑制黑色素的形成,才能使肌肤尽快恢复白皙。
多重防晒胜过单一防晒:除了使用冬季防晒品以外,同时使用那些具有防晒效果的粉底,可加强肌肤对抗紫外线并保护肌肤。
关于紫外线的六个误区
1、多云的天气就不会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危害吗?据介绍,高达80%%的太阳紫外线辐射能够渗透薄云,大气中的薄雾甚至能增加紫外线辐射的强度。
2、在水里就不会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危害吗?水只能提供一点极低的保护层。水面的反射还能增加紫外线辐射。
3、冬天的紫外线不严重吗?冬季的那几个月,紫外线辐射通常比较弱。但是冬季雪天雪的反射会增加双倍的辐射,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在早春也要注意,温度比较低但是太阳紫外线辐射却是意想不到的强烈。
4、有了防晒霜保护就不怕了?擦防晒霜只能在必不可免要暴晒的时候起一点保护作用,但是并不能延长暴晒的时间。
5、经常做日光浴就不怕紫外线伤害了吗?错了,要知道紫外线辐射也是一天一天积累起来的。
6、身上不感觉到阳光的热度就不怕紫外线辐射了吗?紫外线辐射引起的晒伤是不能被立刻感觉到的,所以不要以为不感觉到热度就没事了。
早期皮肤晒伤是很容易治疗的,可以通过冷冻、激光等手段治愈,因为表皮没有血管,不易病变。但如果延误了病期,造成皮肤溃烂,就可能危及健康了。皮肤晒伤是可以预防的,避免强烈的紫外线照射非常重要。
七年级生物教案学会观察2
生物被子植物的起源
被子植物是现代植物中占绝对优势的植物类群,目前已知有300—400科,20—30万种,这在数量上远远超过所有其他植物类群种数之和。被子植物的起源问题被达尔文称为“讨厌之迷”,已经被研究、争论了一个多世纪。与之有关的假说、理论层出不穷。
近30年以来,相关的研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许多涉及被子植物起源的讨论和假说受到学术界较广泛的注意和认可。这主要应归功于古植物学的研究进展和基于形态学资料、分子生物学数据及两者结合的分之系统学的贡献。
被子植物的起源问题主要有3个方面:(1)被子植物的祖先类群;(2)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3)被子植物的起源地点。本文就从这3方面对被子植物的起源问题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的介绍。
1. 被子植物的祖先类群
这是有关被子植物起源的核心问题,也是争议最多的问题。在探究此问题之前,首先要清楚被子植物是否单系类群及其内各大类群之间的关系。
被子植物各类群之间形态学、生态学等方面的差异很大,许多学者都认为它不可能是单系类群。然而,由于被子植物的许多共性,绝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被子植物属于单系类群。分支系统学的分析结果可以对某一类群是否为单系类群进行自检。大量关于种子植物的分支系统学分析(尤其是基于分子数据的分析)的结果已经使得人民广泛的接受了被子植物是单系类群的观点。
关于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及其祖先的讨论,可分为三个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关于被子植物的起源问题主要体现在“假花说”与“真花说”的对立。假花说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从单性的裸子植物的繁殖器官演化而来的,因此现生被子植物中具小型的、简单的、单性的风媒花的类群,即柔荑花序类,是原始类群。真花说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从类似于裸子植物的本内苏铁目(bennettitales, 已经绝灭的化石类群)的一个不分支的、两性的、其上螺旋状排列着胚珠和花粉器官的孢子叶球演化而来的,因此现生被子植物
2023年七年级生物学会观察教学设计(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