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地理集体备课教案设计五篇(大全)
高三地理集体备课教案设计篇一
⑴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⑵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⑶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
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考情分析】高考中多以水循环示意图、区域图、热点材料为载体,突出查水循环的原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高考预测】1.以大型工程建设如南水北调,三峡大坝,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及城市化建设为切入点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2.以区域图、水资源分布及利用图表为背景,考查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结合有关水资源的重要工程、重要政策,以案例的形式考查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措施。
水圈的组成
1.图解水圈的组成
2.特点: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________但不规则的圈层。
知识点一: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双基落实】
1. 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各个环节
________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画出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在右中画出水循环环节箭头方向,标注各环节
及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真题选粹】
(2008山东卷)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他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地表径流
知识点二: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因素
【高频考点】
【真题选粹】
(2014课标卷ii)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根据大屏幕展示图片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提示:沼泽广布的原因从水循环的角度考虑主要是地表水来水量大,排水不畅、下渗少、蒸发量小,其影响因素与地形、气温、冻土、凌汛等有关。
【深度探究】
(分组讨论,利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以下四个问题的形成原因)
1.分析死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2.分析修水库对河流径流及库区的影响
3.分析土地盐碱化的形成原因
4.分析城市内涝的原因
【高考选粹】
(2015o新课标i卷)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结合大屏幕上的图片完成下列小题。
1. 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 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
a. 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 种植土层和砂层
c. 砂层和砾石层 d. 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知识点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双基落实】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实现了________、大气圈、岩石圈和____________的相互联系;
(2)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________________;
(3)调节圈层间的________________,进行能量的转换,改造地表形态;
(4)使地表物质发生________。
【高频考点】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措施
提示:自然原因(空间分布不均、时间分布不均、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工农业发达,需求量大;水资源浪费;水资源污染)
【考向透视】
亚马逊雨林在地球的水循环和碳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读“亚马孙平原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来自本地区的水汽经上升、冷却形成降水降到地面,相当于亚马孙河流域总降水量的50%,另外50%降水量来自( ) 带来的水汽。
(2)据调查,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空气湿度下降,降水量减少约20%,但是流入亚马孙河的水量及洪水次数反而有所增加。结合水循环原理,解释以上现象。
高三地理集体备课教案设计篇二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摘要:地理小专题是对相关知识的归纳、整理、贯通和应用。高考试题主要以专题知识呈现。设计专题可构建完整知识结构,实现知识间的重组与创新,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专题《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教学为案例作分析和推介。四个环节:
一、架设框架,构建模块,突破思维
二、理清关系,共性个性,及特异性
三、总结规律、比较异同、归纳特征
四、拓宽知识,注重迁移,培养能力
关键词:小专题、案例描述、绿色通道
地理小专题复习在高考第一轮复习中是很有必要的,对教师能力是一种考验,组织得当对学生能力提升和学习方法培养将很有成效。专题实际上就是对相关知识的归纳、整理、贯通和应用。近年来的高考命题仍然在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突出表现在高考试题主要以专题知识呈现。设计专题可以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实现自然与人文、自然与区域、人文与区域知识之间的重组与创新,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第一轮复习中,对重难点内容采用小专题突破不失为上策。本文以小专题《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教学为案例作分析推介。
案例描述:
气候类型的判断是是历年高考重要考点,对多数学生而言,却是十分头疼的问题,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气候类型的归因、气候特征的理解和气候分布的定位。这三个问题存在着内在联系,通过小专题———《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的复习便可以构建起提高学生认知层次和知能应用水平的平台。
以下是该小专题设计的四个环节:
一、架设框架,构建模块,突破思维
气候成因 分布规律 判断方法
太阳辐射 定带 气候模式图
空间变化 定位法
大气环流 定型 气候分布图
气候因子 变化特征
下垫面状况
气温:文字描述 定性法
人类活动 时间变化
降水:数量估计 定量法
展示上述框架,师生互动:
释疑:影响气候形成的因子有哪些?相互关系怎样?
生答: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
归纳:对地球大气而言,太阳辐射是外因,但却是形成各气候带的最基本因子,并影响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下垫面状况主要是通过影响大气环流进而影响气候。人类活动间接和直接影响气候……
释疑:它们如何影响气候类型的呢?
归纳:太阳辐射 定带 (热量带及气压带或风带)
大气环流(并结合下垫面分析) 定型 (降水类型)
分析:这些因子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影响,不同成因组合形成不同水热状况,从而构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空间上不同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分布着不同的气候类型,根据地理事物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即能确定气候类型叫定位法。
应用举例:已知地球上四个小岛的地理位置分别为: a(46°n,148°e);b(36°n,14°30′e);c(6°s,134°e);d(51°s,75°w)。那么,四个小岛的气候类型为: a ;b ;c ;d 。
讨论作答:分别为温带季风、地中海、热带雨林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二、理清关系,共性个性,及特异性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还有特异性。
分析举例:如上例中,a与d:共性是模式图,个性是分布图与模式图的差异。大气环流在影响大陆东西两岸上也存在差异:大陆西岸主要是地带性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大陆东岸主要受季风的影响。同时受不同地形、暖流和寒流等下垫面状况影响,还会形成特异性气候现象。
释疑:下垫面状况主要有哪些不同类别?
生答:地形、海陆分布(洋流、沿海、内陆)、生物和物理性质不同地面。
释疑:请举例说明下垫面状况的差异对气候类型是产生什么影响?
生答:如欧洲西部与南北美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相比,前者由于为平原地形及受强大暖流流经西岸的影响,其所跨南北纬度的范围及东西向延伸宽度均较较后者大(各有个性)。后者除受地形限制外,其中南美西侧还因为受到的是秘鲁寒流影响之故,分布和特征具有一定特异性。但因常年都能受到西风影响,它们均表现出温带海洋法气候特征(具有共性)。
释疑: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沿海及中美洲的东北部均分布热带雨林的影响因子有哪些?
生答:纬度低、信风、迎风坡、暖流的影响。
释疑:这些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的因子是否与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吻合?
生答:显然不是。一般主要是因为处于赤道附近地区,终年炎热,气流辐合上升所致。前者具有一定分布规律,但有别于常见的热带雨林分布规律。
释疑:非洲赤道地区东部又是为何未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的呢?
生答:因为东非高原地势高,改变了可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应有的水热条件的缘故。其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归纳:可见个性差异是在不同的因子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在影响气候类型的因子中有主有次,共性往往是由主要因子影响下形成的,个性则往往是由次要因子的差异造成的。。上述非赤道附近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以及赤道附近地区却为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情况则可视为一种特异性现象。
三、总结规律、比较异同、归纳特征
释疑:从气候类型的时空分布规律来看,你发现了哪些知识规律?
归纳:1.同的纬度和大陆东西两岸分布着相应的气候类型;
2.热带的气候最低月均温在15℃以上,亚热带在0℃以上,温带一般在0℃以下。不同的气候带降水总量和季节变化也有差异。
分析:太阳辐射决定了气温的变化进而定带;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决定了降水的变化进而定型。它们共同的变化特点形成了不同特点的的特征类型。研究全球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图,通过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等方面的归纳与综合,容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
1.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或南半球缺失的气候类型)共四种: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
2.只分布在大陆东岸,西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 亚热带季风气候。
3.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 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4.气候类型分布最多的大洲: 北美洲(11种),其次是亚洲(10种)。
5.除了南极洲外,在各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
6.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冰原气候(常年受极地高压控制)。
7.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温带海洋气候(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8.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热带草原气候(湿季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冬夏季分别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9.各大洲中分布面积较大的气候类型及缺少的气候类型:(见下表)
七大洲
面积较大的气候类型
缺少的气候类型
亚洲
三种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高山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冰原气候
非洲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三种季风气候、 亚寒带、寒带
所有气候类型、温带所有气候类型
欧洲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热带的所有气候类型、 三种季风气候、 冰原气候
北美洲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南美洲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极地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大洋洲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极地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南极洲
冰原气候
除冰原气候外的所有气候类型
四、拓宽知识,注重迁移,培养能力
在小专题设计中还应适当注重专题知识在学科内的联系和迁移,同时还要注意与热点、焦点问题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如气候可联系科内相关知识点有动植物、水文、地貌、土壤、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等等。科际综合如气象经济、黄河文明、楼兰古国等。
应用举例:读“某地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气候类型是 ,成因是 ,主要分布地区是 。 (2)影响该气候区的不利的灾害性天气有、 (举两例即可)。 (3)该气候的特点是 ,有利于农作物的成熟。该气候区主要粮食作物是 ,该作物在世界上产量的国家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托知识:气候类型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和主要成因,以及区域自然地理知识等。本题易犯错误多因抓不住图中有效信息,对该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特点未把握住,也可能对该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不熟悉;还可能对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点不够熟悉造成。
解题方法与技巧:根据图中气温最冷月1月份介于0°~10℃且降水少;而7月为最热月温度在20°~30°且降水多,根据定性法与定量法容易确定该气候类型为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大陆的偏南风,高温多雨。依据定位法,可大致认定其分布主要在我国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我国江淮地区常见的气象灾害当为伏旱、梅雨等;该气候特点中,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对水稻等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
答案:(1)亚热带季风 由于海洋与陆地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2)梅雨 伏旱 (3)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稻 中国
综上分析,在进行第一轮复习备考时,尝试用小专题的办法来突破重难点内容实为一条提高复习备考效率的绿色通道。
教学反思:第一轮复习便不能不重视学生能力的提升,但应得法。既不应只是局限于教材的顺序和知识结构;也不能抛开基础知识,置知识体系和网络构建于不顾,舍本逐末一味追求能力的提升。那么采用小专题来突破重难点和关键内容的教学法应该就是上上之选。本案例即有一定说服力:气候的判断穿插于平时的训练和考试中,在第一轮复习之前,学生一般积累了一定的认知,第一轮复习到此,对有关问题如不引导学生进行类似的总结,那么学生可能仍然不得要领。实际上在进行上述教学过程中,本人发现学生普遍兴致勃勃的探究问题,教学也基本收到预期的成效,从而也为今后的二轮复习垫定了坚实基础。总之,只要教师做有心人精心组织好各个章节中的相关小专题,便好比开通了提升学生能力的绿色通道。
等值线专题复习 一、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1.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
最新高三地理集体备课教案设计五篇(大全)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