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13篇(优秀)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篇一
所谓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就是将角n(/2)的三角函数转化为角的三角函数。
sin(2k)=sin kz
cos(2k)=cos kz
tan(2k)=tan kz
cot(2k)=cot kz
sin()=-sin
cos()=-cos
tan()=tan
cot()=cot
sin(-)=-sin
cos(-)=cos
tan(-)=-tan
cot(-)=-cot
sin()=sin
cos()=-cos
tan()=-tan
cot()=-cot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篇二
(1)正数:比0大的数叫做正数;
负数:比0小的数叫做负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数轴是一条直线。
(2)所有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不一定都是有理数。
(3)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表示正数的点在原点的右侧,表示负数的点在原点的左侧。
(2)相反数:符号不同、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若a、b互为相反数,则a b=0;
相反数是本身的是0,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
(3)绝对值最小的数是0;绝对值是本身的数是非负数。
最小的正整数是1,最大的负整数是-1。
两个正数比较:绝对值大的那个数大;
两个负数比较:先算出它们的绝对值,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符号相同的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两个加数的符号一致,和的绝对值等于两个加数绝对值之和.
(2)符号相反的两数相加:当两个加数绝对值不等时,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中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当两个加数绝对值相等时,两个加数互为相反数,和为零.
(3)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的交换律:a b=b a
加法的结合律:(a b) c=a (b c)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例如:14 12 (-25) (-17)可以写成省略括号的形式:14 12 -25-17,可以读作“正14加12减25减17”,也可以读作“正14、正12、负25、负17的和.”
两个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再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第一步:确定积的符号 第二步:绝对值相乘
几个有理数相乘,因数都不为 0 时,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
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几个有理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零,积就为零。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0没有倒数。
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是负数。(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符号一定相同)
倒数是本身的只有1和-1。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篇三
1、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⑴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⑵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⑶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⑷菱形是轴对称图形。
提示:利用菱形的性质可证得线段相等、角相等,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把菱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由此又可与勾股定理联系,可得对角线与边之间的关系,即边长的平方等于对角线一半的平方和。
3、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4、因式分解要素:①结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13篇(优秀)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