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23年文言文《陋室铭》原文14篇(优质)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301

文言文《陋室铭》原文篇一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义。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________________

②谈笑有鸿儒 ________________

③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

④无丝竹之乱耳 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 就不陋。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出名

②大儒,学识渊博的人

③使……劳累

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意对即可)

2.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主人我有美好的德行(就不觉得简陋了)。

②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意对即可)

3.d

4.这种人际交往,固然多少带有文人孤高自赏的意味,但它强调的是高层次的文化交往,精神沟通,是对庸俗的人际关系的回避,同样具有充实的精神意义。(大意对即可)

文言文《陋室铭》原文篇二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全唐文》。陋室,简陋的屋子。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3、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

6、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7、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9、金经:指佛经。

10、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1、案牍():官府的公文。

12、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1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14、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15、选自《周元公集》,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16、蕃():多。

17、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18、染:沾染(污秽)。

19、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20、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1、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22、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23、焉:助词。

24、隐逸: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25、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26、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27、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28、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29、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0、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

文后练习:

下面几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孔子云:何陋之有?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陋室铭》、《爱莲说》两文附加练习

1.本文开头用类比方法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古人实例,证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孔子的话回应_________________,点明全文主旨并含蓄作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

3.作者在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表现了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答:

4.阅读理解。

①作者称莲是花中君子,赋予莲象征意义。其中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君子美好资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自始至终采用衬托写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衬托___

文言文《陋室铭》原文篇三

比较阅读((12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分)

a.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d.无案牍之劳形

【小题2】.根据你对文段的理解,完成下列各小题。(2分)

(1)甲文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的作用是:

【小题3】.甲文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2分)答:

【小题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b.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答案

【小题1】d

【小题2】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⑵衬托莲之高洁。(如果答“对比”或“衬托”也给分)

【小题3】不矛盾,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小题4】c

【小题5】(1)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2)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当然是很多了。

文言文《陋室铭》原文篇四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619题。(共8分)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选自《论语》)

注: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2不堪:无法忍受。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有仙则名 名:

(2)惟吾德馨 德馨: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8.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1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19.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答案:

16.(1)出名(或:著名)(1分)

(2)品德高尚(1分)

(共2分)

17.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答出句子大意1分,两个加点词语解释正确1分。共2分)

18.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1分)

19.刘禹锡: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1分) 安贫乐道(意思对即可。2分)(共3分)

文言文《陋室铭》原文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与时俱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生:我选择后者,因为……

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被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有说、记、序、铭……。

押韵──追问: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过渡语: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因此,古文往往需要大声朗读。请同学自由朗读本文,注意──大声朗读。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录音范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出示思考题,理解中心、写法。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看图画、看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词──咬文嚼字)

(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从图画上看,房子确实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换角度想:同样一篇文章,刚才读,读出陋室简陋,现在却要读出不简陋。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思维角度:主人、环境、客人、生活。)

(讨论板书:人品高尚(德馨)、景色清幽、来人不俗、生活高雅)

文言文《陋室铭》原文篇六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子曰:“吾与回(颜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2分)

①谈笑有鸿儒 鸿儒

②人不堪其忧 不堪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小题3】[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 ;〔乙)文颜回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课上 ,课下巩固、发挥;他安心于尊师悟道,将学问做好做透。(2分)

【小题4】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4分)

答案

【小题1】①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②无法忍受。

【小题1】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课余(我)考查颜回私下里的言行,(发现他)也算得上能够充分发挥(我课上讲的内容),他并不愚钝。

【小题1】托物言志 倾听、思考、记忆

【小题1】刘禹锡:陋室不陋;颜回:不改其乐。安贫乐道。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文章的写法以及内容的理解。结合对文章的理解来分析写法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文中对这两个人的描写来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即可。

文言文《陋室铭》原文篇七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有仙则名___________

(2)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

(3)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

(4)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参考答案:

1.(1)有名(出名、闻名)

(2)大

(3)干扰(扰乱、使……乱)

(4)形体(身体)

2.(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意思符合即可)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a

文言文《陋室铭》原文篇八

《陋室铭》

唐代: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释

⑴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líng):名词作动词,显得有灵气。

⑸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⑻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⑼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⑽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⑾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⑿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⒀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⒁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⒂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⒃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⒄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⒅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⒆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选自《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⒇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里以孔子之言,亦喻自己为“君子”,点明全文,这句话也是点睛之笔,全文的文眼。

(21)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鸿:大

鉴赏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文言文《陋室铭》原文篇九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窒,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日:“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④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⑤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⑥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⑦,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王肃

2023年文言文《陋室铭》原文14篇(优质)

文言文《陋室铭》原文篇一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