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初中语文(实用8篇)
说课稿初中语文篇一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语文组5号考生。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爱莲说》的教学设想。
《爱莲说》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文章,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本文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学生是这样的,文言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于学生理解文章有所不利,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适时引导。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古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古文的能力。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则为难点。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基于此,我将展示莲花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而导入本课。通过这样的导入,引起学生对于文章的极大兴趣。
(二)诵读训练,初步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以下环节1.教师播放音频,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指名学生阅读全文,并翻译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将从指导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首先我会进行示范朗读,然后通过自读、齐读、指名读、竞赛读等各种手段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大致把握文章内容,为下面深入研读做好铺垫。
(三)合作学习,重点感悟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出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放手给学生,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将设置小组讨论讨论下列问题: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3.开头作者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
这样一个问题链,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明确作者描写莲不同角度,即生长环境、体态、风度。最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文章的思路、结构以及主旨都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可省略)
我们常说要走进文本,也要走出文本。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莲花”寄寓了自己的志趣,你喜欢什么植物?请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或者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实现感知向能力的迁移。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着重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的象征意义和衬托的手法,通过小结,了解学生对于本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此,我设计了开放式的作业:写一篇小短文,表达对某种植物的喜爱以及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说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由讲解的重要内容构成,直观简洁,结构清晰,突出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初中语文篇二
《生物入侵者》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一篇科技说明文,课文层次清晰地向我们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的定义、危害、成因及对策,语言平实而不失生动,形象且又准确。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在科学与文学之间找准契合点,即:在科学中学习文学手法,在文学中学习科学知识。
教学本课,我选用的课型是说读,读读、说说;说说、读读,在读与说的活动中,增长知识(语文知识与科学知识),提高素养(语文素养与科学素养)。
教学本课,我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板块式思路”,将课堂教学过程有机切分为四个板块,各板块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相互关联,保证学生在具体的“板块”中有充分的语言活动,有充足的知能训练。
教学本课,我的教学创意是:“学习一篇、精析一段”,既关注整体,也突破局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简说:
整个课堂教学我设想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语言的感受活动、梳理活动、提炼活动、欣赏活动,它们都是基于文本语言的活动。
语言的感受活动。活动内容: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什么是“生物入侵者”,本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生物入侵者”。设计这个活动,目的是想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意,并迅速捕捉重要信息。我的课中小结,是明确“打比方”、“举例子”的表达效果。
语言梳理活动。活动内容: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关于“生物入侵者”哪些方面的知识。设计这个活动,就是想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用分层概括的形式对课文进行梳理。我的课中小结则明确课文“定义—危害—成因—对策”的行文思路。
语言提炼活动。活动内容:轻声读课文,圈划出各段的主句。学生逐段阅读圈划,不但能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还能训练自己提取信息的能力。在学生交流各自圈划的主句以后,我将进行方法的总结:主句,就是一个段落的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为了强化这种“提炼”的能力训练,我还将设计一个让学生写“课文浓缩文”的活动,让学生把提取的主句组合起来,成为这篇课文的“浓缩文”。
“课文浓缩文”的范文是这样的:
专家们把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一种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殖,它们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罪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也是如此。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一些学者主张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然而更多的学者则持反对意见,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语言欣赏活动。活动内容:默读课文第7小节,用“术语点评”的方式写几句赏析性的文字。这个活动要预留出比较宽裕的时间,让学生静思默想,细细品味欣赏。这里的“术语”,其实就涵盖了说明文的一些知识性的要点。比如“结构”:第7小节有两次的并列式结构运用,使得说明层次清晰;比如“拟人”:“为所欲为、难逃绝种厄运”,拟人手法使说明形象生动;再如“关联词语”:在介绍不同的学者的观点的时候,用了“因为、即使、因此、然而、如果、另外”等一系列的关联词语,使说明语言严密准确……通过精析一段,在说明文的知识学习和运用上,我们就可以达到“窥斑见豹”的效果。
整个教学的设计,以“说读”贯穿,力图通过四次语言活动,让学生在文本里面来回行走,积累知识,增长才干。
板书设计,我力求简约。黑板正中写课题:生物入侵者;
第二行板书文章的思路:定义—危害—成因—对策;
第三行标注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打比方举例子。
说课稿初中语文篇三
1:教学内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与过程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情感态度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鉴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重点为: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其次,分解重点、难点。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
说课稿初中语文(实用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