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总结 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心得体会(8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有关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总结一
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小马驮麦子去磨坊,路上要过一条小河,老牛说水很浅,可以过去,松鼠说水很深,他的伙伴昨天刚被淹死,不能过。小马没了主意,只好跑回去问妈妈,妈妈要他亲自去试一试。小马又回到了河边自己过了河。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得那样深。说明遇事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找到答案。文章篇幅较长,涉及的事物较多,哲理深刻,但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我们教师可以利用课文自身的美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1.能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按课文中的对话提示语,读出句子应有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老牛、松鼠说法不同的原因,进而理解老马说的话中包含的道理。
第一课时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同学们一定会觉得很有趣。(出示小马的图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明确教学目标。
3.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小马是怎样过河的?小马最终过河了吗?
设计意图:用小马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快把学生带到故事情境中。鼓励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提高阅读效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生字的发音,注意长句的节奏。
2.自由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好序号,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
3.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下面的字词。
愿意一匹麦子磨坊刚没小腿
挡住昨天前蹄既不像……也不像……
(2)学习课文生字表中的生字。讨论有什么识记的好方法:
①联系字义识记字形。
“棚、磨、挡、伯、浅、刻、蹄”等字,可结合图片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字义,再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棚”,木字旁表示搭建棚子的材料,“朋”表示读音;“石磨”是一种粉碎工具,以前是用石头做的,所以“磨”为石字底;“浅”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旁。
②相同字形对比识记。
挡—当伯—拍浅—钱刻—该
③相同偏旁归类识记。
语气词“唉”是口字旁的字。可相机复习巩固学过的语气词或者表示声音的词。
④组词连句语境识记。
刻:刻苦片刻立刻试:考试尝试试一试
既:你既然来了,就应该勇敢地试一试。
(3)学习多音字“坊”。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词语进行辨析。
课件出示:
fāng]1.里巷。多用于地名,如锦什坊(在北京)。2.牌坊。
常用组词:牌坊坊间书坊街坊
[fáng]1.小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和旧时某些店铺的名称。
常用组词:磨坊染坊油坊碾坊
坊①fānɡ②fánɡ街坊( )磨坊( )
(4)指名读带有生字的句子,长句子注意读准节奏和语气。
a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
b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
c小马跑到河边,刚刚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来。
d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圈画重要生字词。思考: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它是怎样过河的?最后过河了吗?
1.默读课文,圈出文中出现的小动物。
(老马小马老牛松鼠)
2、(师生交流)梳理课文脉络:
(1)小马几次从家里来到河边?(两次)
(2)哪几个自然段是说小马第一次过河?
(三至四自然段)
(3)哪几个自然段是说小马第二次过河?
(6自然段)
(4)小马两次过河的结果一样吗?
(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趟了过去。)
3、概括全文内容:(引导学生口头补充完整)
老马让小马________,路上要过一条河,老牛说________,松鼠说________。小马没了主意,只好跑回家去问妈妈,妈妈要他________。小马又回到了河边,________。
(1)自己独立说一说。
(2)同桌互相说一说。
(一)学习第一、二段:
问题展示:
学生齐读,思考:
1、小马愿意去帮妈妈做这件事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小马很乐意帮妈妈做事。
这节课的学习,主要是通过逐段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由弄清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到口头填空补充内容,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全文的脉络。
有关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总结二
1、认写本课生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3、借助图画,根据诗句联系生活想象出小孩钓鱼时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
1、认写生字。
2、背诵古诗。
教师:本课的生字卡片。
学生:观察人们钓鱼时的动作神态,并把观察所得讲给大家听听。
课时安排:1课时
1、借助拼音熟读古诗,认写本课生字,试着给生字组词。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1、老师这里有一幅图,(出示图画)你能看出是谁在干什么吗?
(生根据图上内容进行回答)
2、有一位大诗人看到这一情景,颇有感触,写下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小儿垂钓》。
3、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1、昨天老师让大家预习了古诗,哪位孩子愿意给大家有感情的诵读一下古诗呢?
(指名读—指名评价)
2、交流生字预习情况。
1、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注意老师读的节奏。
2、学生自读古诗。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把诗读得通畅,读出诗的一般节奏与韵律。
3、同桌互相听读指正,全班展示评价。
4、用生字卡片做识字游戏,巩固生字。
5、小组内读古诗,图文对照领悟诗意,看看能读懂什么,将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待会提出来。
6、全班交流读懂了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讨论解决。在最疑惑的地方,教师作精当的点拨,相机指导学生结合诗句和图画了解“蓬头”
“垂纶”、“稚子”、“借问”、“不应人”等重难点词语,让学生了解诗意。
7、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
8、采用多种形式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1、读一读,再选一个词语造句。
对应 应答 反应 应用题
倒映 映照 放映 映山红
2、背诵古诗。
1、你喜欢诗中的这个男孩吗?为什么?
(预设:喜欢,因为他天真可爱。)
2、古代的许多诗歌描述儿童的可爱的形象,写得太好了,我们来读读:
(1)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清、袁枚)
⑵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⑶放牧的孩子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宋、雷震《村晚》)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课后审视:
我在这节课整体把握上,是先由实际生活引入(学生钓鱼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内容。通过指名读、齐读,读准字音和读好节奏,为分析古诗做准备。在分析的过程中抓住两个词语“学垂纶”和“怕”,让学生质疑,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当分析完后,再带着自己的感悟来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并讲述这个小故事,巩固所学知识。
有关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总结三
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
教师:
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1、导入新课: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
(教师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⑴ 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粗字注音:
局囿( ) 招徕( ) 饽饽( ) 秫( )秸
荸荠( ) 隔阂( ) 商贩( ) 蘸( )
⑵ 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招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机应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油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滑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隔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和阅读兴趣:
⑴ 学生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首先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到班上进行交流。具体要求有:对此吆喝进行简单的介绍、模仿和评价。或者先由学生模仿该吆喝声,然后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的经营,最后由学生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
⑵ 在学生介绍完各自搜集到的吆喝声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列出四至五种吆喝声:
(兼顾时间、品种、声调特点),请2~3名学生尝试进行介绍。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同学的介绍,并就同学的介绍写下若干的优点和不足,包括内容、条理、语言等方面的评价。
自读课文,通过比较把握课文的内容及结构:
⑴ 自读课文,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课文介绍了关于北京街头吆喝的哪些内容?与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异同?
与同学的介绍相比,课文的内容似乎更为丰富、复杂。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做到条理清楚、杂而不乱的?
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你能从同学的介绍中听出这种感情吗?
⑵ 学生围绕上述问题思考讨论后,在班上进行交流。
相关提示如下:
课文介绍的内容:
吆喝所代表的经营品种(4~10段);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11段);吆喝的声调(12段);吆喝的音韵节奏(13段)等。
课文的结构层次:
教师应引导学生找总起句、过渡句来理清文章的脉络,从而梳理出如下板书:
作者的感情: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末段“倒还剩一种吆喝”即可体会出来)
⑶ 在讨论、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在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介绍时,如何才能做到有条有理,秩序井然?
参考提示:首先,要将要介绍的事物分成若干“类”(或若干方面的内容);其次,将这些“类”按一定的内在联系安排好先后顺序;最后,应使用一些具有概括作用的总起句和上下连接的过渡句。
1、模拟吆喝,体味“吆喝”这一口头文化的独特魅力:
⑴ 学生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吆喝声,进行模仿。并由学生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教师也可积极参与其中,进行京味语言的示范)
⑵ 五人一组,请两组同学分别进行表演,无规律地进行不同品种的吆喝,重现老北京街头的热闹场景。
2、交流与讨论:
你如何看待当前街头的吆喝声?
此题意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答案不求同一。教师宜引导学生从现代城市形象的角度来思考,并最终落实到“关注生活”这一目标上去,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课堂讨论后,可让学生以“城市的吆喝”为话题作文,作为课外拓展延伸的作业。批改后,出一期作文展。
有关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总结四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
教学难点:学生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移后的简单图形。
教学准备:微视频、微练习。
课前准备:1、将《平移与旋转》微视屏发布到班级qq群,请家长督促孩子观看学习。2、根据微视频内容进行学习,并完成微视频练习题。
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根据微练习1、2、3小题的讲评复习图形的运动—平移。
2、导入语:图形的运动除了前面学的平移,还有一种图形的运动—旋转
3、出示课题:旋转
二、新课学习。
1、在观看微视频,观察图中的物体运动。
2、小组探究:和昨天的知识对比,物体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3、小组讨论。
三、提升训练
1、寻找身边的平移和旋转。
孩子们,我们的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生说。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
2、孩子们找到的可真多呀,老师也找到了一些,你能准确地判断出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吗?(课件展示)
3、孩子们判断得可真准确,现在想请一个孩子到黑板上来平移小汽车的卡片。老师先贴在黑板上,听老师的口令,平移这张卡片,如果上面的孩子平移正确了,请你送给他掌声,明白吗?指任1名同学发口令,1名同学平移卡片。小结:细心的学生仔细观察,我们每次平移后,物体的什么有变化吗?什么没变?想一想旋转时呢?
4、课间小活动。
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师。拿出准备的学具,线和纽扣。小组合作,设计纽扣的运动方式。
二、 课堂作业。
通过学习,谈谈收获。
三、课后作业。
寻找身边的平移与旋转事例,讲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
平移与旋转
平移: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方向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时,这种运动现象就是平移。
旋转:物体或图形绕着同一个点(或同一条直线)转动,这种运动现象是旋转。
有关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总结五
利用多媒体,出示“热烈庆祝北京申奥成则”(背景是欢庆时放的礼花)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吗?(多媒体变换字儿楷书、宋体、仿宋、隶书、魏碑,使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你看它的形体多美呀!这就是我们祖国的文字,是现今世界仅有的方块字,找们的祖先自从发明汉字以来,把古老的文明和实践经验都记录下来了,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你们愿意读一读吗?有的小朋友为难了,那书中的字我也不认识呀!怎么去读呀?别急,智慧老人会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
师:我们认识了汉语拼音,并知道了汉语拼音的用处,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汉语拼音第一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利用直观手段创设一个欢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汉字的
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总结 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心得体会(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