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心得体会题目及感悟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心得体会(五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教学设计心得体会题目及感悟一
1、双线提升:既要感受到作者观察的细致,又要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语言的美。
2、实践学习: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观察的细致之处,进而阅读和品评拓展作品,感受细致观察的妙处。
>:本文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立足生活、放眼自然,旨在寻找和发现更多的美。同时结合不同的文本,让学生体会坐着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奇妙发现和感受,体会文字的表达效果。进而通过例文研读,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这篇课文篇幅不长,但却是学生认识“细致观察”的第一篇文章,要通过阅读分清一般叙述和细致观察的区别,进而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这份细致所在及其表达效果,初步了解细致观察可以从环境、外形、行为入手,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能够抓住重点词语联想动态情景,体会文中这只鸟儿的伶俐,感受作者文字的准确性。本文能够激发在生活中观察的意识,提升观察和描写的能力,既有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又有利于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和方法提升。
>: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识字学词的能力,对于文中出现的富有地域特色的词语可以通过图文了解。对于“细致观察”有初步的认知,但是还需要提升准确的判断力,提升语言的感受力,对于“细致观察”的不同方面、有效方法、文字表述等还要有更加具体、系统的认知和实践。
>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只搭船的鸟外形特点和捕鱼本领,感受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2、能够结合文本认识细致描写,指导细致描写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入手,例如鸟儿的外形和动作等。
3、通过品味带有动作的重点句,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感受翠鸟的敏锐、伶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
结合课文内容,认识并品味细致观察,了解观察的不同角度,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
感受细致描写中语言描述的准确性。
教法:比较阅读法
>边读边想象、对比辨析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自读课文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
一、复习导入:
1、词语检测:搭船 沙啦沙啦 羽毛 羽毛 长嘴
静悄悄 吞下去 捕鱼
2、 “搭船的鸟”指的是翠鸟,题目的特别之处,体现了作者与鸟相遇的方式,随机观察的好习惯。
二、学习课文:
1、认识细致观察,体会语言差异:
(1)在文字描述中,有时候我们选择简单描述,有时候就要细致观察了。看看大家能不能分清楚这两种方式。
出示第一段:自己读读看,说说哪一句可以算作细致观察。
学生交流:
“天下着大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属于细致观察,因为“打”字带来的力度,“沙啦沙啦”听到的声音。
“船夫披着蓑衣在船后用力地摇着橹。”属于细致观察,因为看到人物的衣着,跟感受到他的力量。
(2)教师小结提示:只要是用准确的词语描述事物具体的一方面,就是细致观察。第一段对环境和船夫做了细致观察。
2、寻找细致观察,体会语言魅力:
(1)自读课文其他段落,在你认为是细致观察的语句旁边标注“δ”,看看作者还对哪些事物做了细致观察。
(2)同桌交流:说说你的阅读发现,把句子读给同桌,说说细致在哪里。
(3)全班交流:
预设1:翠鸟的外形
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上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嘴。
(抓住颜色特点来写外形。)
教师追问:“我看见一只彩色的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呀!”是不是细致描述?
引导学生了解“彩色”是外形概括,“美丽”是感觉概述。
预设2:翠鸟捕鱼
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课时,没一会儿,它飞起来,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抓住了翠鸟的动作来写捕鱼的过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嘛?
(教师引导想象画面,体会翠鸟的敏捷伶俐。)
对比体会:你觉得哪个字用的最妙?“冲”的力量和速度,“吞”所展现的整个、快速吃下去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一只鸟,外形和动作都可以很细致。
三、拓展阅读:
其实,还有一位作家也喜欢翠鸟,看看它是怎么写的,说说什么地方写得细致。
(课件出示《翠鸟》文本,自读,组织交流。)
四、布置作业:
1、阅读一篇写鸟的文章,看看哪里做了细致观察。
2、尝试自己观察一处景物或者一种动物,尽量做到细致观察,看看有没有奇妙的发现。
板书设计:
搭船的鸟
一般描述 细致观察
环境 角色 外形 动作
推荐教学设计心得体会题目及感悟二
>
1、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体会夏夜之美;体验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3、学写生字“时、让”。
>
1、结合美术课或手工课,老师学生一齐动手,制作“睡莲叶、睡莲花、蜻蜓、小蚂蚁、萤火虫、草丛、星星、月儿……”。
2、每个学生在蜻蜓、小蚂蚁、萤火虫、青蛙、小鱼……选一个最喜爱的动物制作一个饰物。
3、课件、录音带。
>
课前音乐响起(音量放小)《仲夏小夜曲》。
>
小伙伴们,你们喜欢画画、帖图吗?那就让我们一齐动手来装扮这个美丽的夏夜,好吗?
>
1、师生一起贴图。
2、完成贴图后,引发进入情境啊:
多美的夏夜呀?我真想变成朵朵美丽的睡莲,变成水里的小鱼儿……你们想吗?你们想变成──
(学生不受约束、自由说,一边说一边带上头饰)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这个美丽的童话世界吧。
3、欣赏夏夜之美:
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夏夜。独白:小伙伴们,你们知道吗?在这美丽的夜晚,在池塘里发生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大伙儿打开课本。
>
1、进入情境:
⑴ 情境中导读:
师扮演睡莲姑姑。
夜深了,公园里静悄悄的。
水池里,睡莲刚闭上眼睛──(传来“呜呜”的哭声)。
师:呀,谁在哭呢?
──是小蚂蚁哭了。
师:“小蚂蚁,你怎么啦?”
小蚂蚁:“我不小心掉进池塘,上不了岸啦!”
──说话时,声音沙哑,带有哭腔。
⑵ 情境中表演读:
请两对扮演“睡莲”和“小蚂蚁”表演读。
2、体会情感:
(紧接着)师:“快上来吧!”
(小蚂蚁顺势爬了上来。说:谢谢您,睡莲姑姑)
师:这只小蚂蚁表演得怎样,哪只小蚂蚁也来试试。
再走到另一只小蚂蚁前说:“小蚂蚁,快上来吧!”
(激起学生的情感,能站起来,紧握睡莲姑姑的手连声说:“谢谢您,谢谢您,睡莲姑姑。”)
师紧接着──“今晚就在这儿住下吧!你瞧,夏夜多美啊!”
小蚂蚁摇摇头:“我得回家。要不,爸爸妈妈会着急的。”
小组练习:
分角色读。
(注意“非常感激”、“连声”从动作、表情上表现出来。)
四人小组再互相指导读。
所有扮演“睡莲”和“小蚂蚁”站起来读。
(师独白)师给孩子鼓鼓劲,评一评。
3、讨论领悟:
师:是啊,小蚂蚁回不了家,爸爸妈妈会着急,这可怎么办呢?小蚂蚁和睡莲的对话谁听见了?
──蜻蜓(面对一只蜻蜓,示意他站起来。说:“让我来送小蚂蚁吧!”)
(“不行不行,天很黑,蜻蜓看不见路的,怎么能送小蚂蚁回家呢?”)
师:是呀,天这么黑,你能行吗?这时候,谁来帮助他们呢?
──萤火虫,萤火虫可以带路,他说:“我来给你们照亮。”
(──那,萤火虫为什么能给他们照亮呢?)
因为在萤火虫的尾部有个发光器,能分泌出荧光素,在光酶和氧的作用下,就能发出光来了。
你怎么知道?
(交流课外查找的资料)
出示“萤火虫”模型(尾部发出光来)──贴上黑板。
4、体验练说:
演示课件:
师过渡:有萤火虫的照亮,小蚂蚁可以回家啦,他多么高兴啊!小伙伴们,你们想对他说什么?
(睡莲:小蚂蚁,路上小心,欢迎你再来玩啊!)
(鱼儿:小蚂蚁,下次再来的时候,我一定载着你欣赏池塘的风光。)
(青蛙:“呱,呱,呱,小蚂蚁再—见!”)
(蟋蟀:“小蚂蚁,欢迎你带你们一家来听我的演奏会。再见!)
(荷叶:“小蚂蚁,下次来玩时,别忘了上我这个大摇篮呀,一定保证你的安全。”)
……这时候,小蚂蚁想对大伙儿说什么?
(“再见了,伙伴们,我要回家啦!”)
(“谢谢您,睡莲姑姑,再见了!”)
(“睡莲姑姑,您的救命之恩我永远难忘,再见!”)
(“噢,我可以回家啦,回家啦,美丽的池塘,再见!”)
(“睡莲姑姑,这里的夜色真美,回去后,我和爸爸妈妈说一声,明天再来欣赏欣赏。”)
……
5、真切感悟:
音乐响起课件演示。
师引读:小蚂蚁告别了小伙伴们,他爬上了“飞机”。
──蜻蜓起飞了。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
音乐声渐小。
师边领读边表演:
蜻蜓飞呀飞,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台前,小蚂蚁到家了。
(这里学生可以跟读并和老师一起表演,跑上台来也行)
──“耶”──小蚂蚁到家啦!到家啦!”
(齐欢呼音乐声渐大)
师:是啊,夏夜多美呀,你们看(青青的)假山,还可以(青青的)什么?(绿绿的)草坪,还可以(绿绿的)什么?看,小路是弯弯的,多美啊!弯弯的( )。
师:夏夜这么美谁来读读呢?
(指导朗读:高兴的、像是在讲童话故事)一边播放课件学生一边朗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可表演)
师生共同评议。
师:星星看见了,高兴地
教学设计心得体会题目及感悟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心得体会(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