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书笔记(优质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篇一
如果梦想是云朵,那么书籍一定是云朵身后的蓝天,让云朵可以歇息;如果梦想是大厦,那么书籍一定是大厦的根基,让大厦巍然屹立;如果梦想是航船,那么书籍一定是航船的船舵,让航船到达彼岸。我愿圆梦路上飘满书香,然后一路高歌,走进梦想。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书中自有一方世界,一处繁华,所以当我的指尖轻轻翻过《文化苦旅》细细阅读时,我就在那一方世界经历一场苦旅,品味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与苦难。
寻一处僻静,轻轻翻开《文化苦旅》,伴着淡淡书香,我看到信客的狼狈与高贵。说信客狼狈是因为他们从遥远的地方带着委托的货品回来,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风雨雨,正如书中所说:“走东路过来,显得极端疲劳;走西路过来,则显得特别窝囊。”他们是极尽狼狈的。说他们高贵是因为他们坚守做为一名信客最基本的原则——诚信。就像那个年轻信客谨记老信客的告诫。一路上都记着给别人的承诺,说到做到,把委托的货品一分不少地带回来。信客不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们做着最辛苦最平凡的事,用诚信联系着乡村与城市。信客诠释了“诚信”二字。
信客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苦难的开始,却依旧坚守诚信的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圆梦路上,伴着淡淡书香,我收获诚信。
寻一处僻静,轻轻翻开《文化苦旅》,伴着淡淡书香,我看到一个戏剧大师黄佐临的爱国之情。黄佐临在英国留学时,中国爆发“七七事变”。呵,一个是和平安逸的英国,一个是战火纷飞的祖国!他却毅然选择祖国,回来‘赴国难’。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不是将军,但也算是士兵。”黄佐临回到满目疮痍的祖国,用笔做武器,揭露黑暗,控诉战争!和祖国站在一起。黄佐临毫不犹豫地选择祖国,源于他的爱国之心。他深深地爱着这个生养他的地方。
黄佐临见证了中华文化被掠夺的苦涩,却依旧坚守爱国的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圆梦路上,伴着淡淡书香,我收获爱国。
寻一处僻静,轻轻翻开《文化苦旅》,伴着淡淡书香,我看到一代名导谢晋的执着。谢晋把拍电影作为他的职业,不管遇到多大的阻力,他依旧执着。他像个单纯不谙世事的孩子,执着地追求着。在一种叫“敬业”的精神中追求更美的电影艺术。生活中的他何尝不是如此敬业?他辛苦地把几个子女养大,其中的辛酸无人能懂。他不仅努力做好拍电影这个职业,还努力做好父亲这个职业。
谢晋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大浩劫,却依旧坚守敬业的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圆梦路上,伴着淡淡书香,我收获敬业。
正如‘文化苦旅’这四个字一样,《文化苦旅》诉尽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诉尽五千年文化的辛酸历程。在《文化苦旅》中,那些书中提及的人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都见证了文化的苦旅,又都对中华文化不离不弃,依旧坚守。品读这本书时,就是在经历一场苦旅,苦后却悟得文化历尽艰辛后的甘甜。其实圆梦,何尝不是一场苦旅?但有书相伴左右,便觉得虽苦犹甜。我愿这场苦旅中飘满书香,然后我一路高歌,走进梦想!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篇二
从滚滚黄沙的大漠边塞到温婉宜人的江南小镇,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足迹,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中夹杂着喜悦、激动、哀伤、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终只汇合成一个赫赫刺人的“苦”字。中国史上叙说羁旅之苦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然而负担上“文化”二字,却更令人觉得这苦涩的味道浓得要化不开了。
说说那个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吧,青砖黄泥的道士塔原也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余秋雨老师之苦,皆因有着中国古代文人忧国忧民式的文化自觉,种种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赫然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却无能为力,也就难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
也许是我出生的年代比余秋雨老师要幸福,没有亲眼目睹种种擦肩而过的辛酸与血泪,因而没有那种刻骨铭心的苦味萦绕心头,然而余秋雨老师笔下一幕幕清晰可见的中国式文化悲剧,已经令我的心也不自觉得随之惆怅,陷入了淡淡的寂寞,历久不散。也许余秋雨老师得知我们肆意欣赏着他的“苦”,却不能与之同苦,而只是仅仅的“寂寞”,怕是他的“苦”又会更甚了吧。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篇三
在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昏黄的灯光柔和地映在墨绿色的书封上,它呈现出一种静谧而沉稳的颜色,正如这本《文化苦旅》所呈现的内容——深沉、厚重,它带着我踏上这片有五千年文明的土地,开启一场别样的旅程。
我随余秋雨先生走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借他独特的观察力,用文化艺术最敏锐的直觉历遍这大好河山,同时也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一种苍老后的年轻,冥思后的放松,行走在陆地、江海,怀着一个个缱绻的梦,探访历史的足迹。
从敦煌到阳关,从四川到苏州,从大漠关山远,到吴侬软语轻。在沙原听驼铃细细,在水乡赏暮雨潇潇。在莫高窟的山脚下独自徘徊,慨叹艺术的博大精深,也行走过苏堤,在雷峰塔废墟旁凝思,叩问那流转的传说。余秋雨先生鄙弃了陈词滥调,以一种细腻的感官享受描绘雄浑壮阔的庐山,他也写飘渺冷艳的西湖,用千钧的笔力谱写出旅程中的悸动走走停停,在山水历史的跋涉间,回忆渗入了笔墨。
诚然,以前的我只是用眼睛去观察美景,我的思想,我的灵魂从没参与。但当我随着先生的笔触,真正融入这人文画般的大自然之中,我会体验到灵魂的震颤,我会动容,会哀思。看吴江凄冷的月,看茫茫的白雪,看那似乎还留有烽火痕迹的断壁残垣,我会对古老的文化产生一种由衷的赞叹,甚至于膜拜,它使我像信徒一样的虔诚,因为我探寻到了它蕴藏的千言万语,那在时间长河缓慢流动里,容易被忽视的最动听的声音。它让我的想象奔突倾涌,情感丰润我的内心,因而再看这奇丽风景时,既有主观上的理性观点,更有渍着艺术想象的激情。
对民族、对生命、对历史、对艺术的探讨是永无止境的,一程一程,一页一页,都在诉说着苍凉深邃的文化。文章的深度撼动着我的心,在充满韵味的文字间,我可以读到那异于寻常游记轻快笔调的苍老,因为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艰难跋涉,更是心灵上的强烈冲击,大地默默无语,有悟性的文人却吞吐千年,解放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脚步到了哪里,正确的精神指向就向哪儿打开,大江东去,无法淘尽的千古风流人物跃然纸上,让你在这书页间,任思想肆意驰骋,激发无限的创造力。
这样万里的山河,这样的多元,这样的无限,才值得来这世上活一遭啊!我在这场苦旅里实现自我的价值,寻找一切美的本源,低徊在光荣与伤毁的群山回唱中,让文化在不朽的质感里,永恒地绽放出光辉。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篇四
“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题记
初读余秋雨先生的这本《文化苦旅》,是在一个闲适而慵懒的午后,它沉默的立于最底层的一个角落,藏青色的封面上寥寥几个大字,与其他花里胡哨的“畅销书”相比,确实平淡了许多,若不是时有耳闻,当时绝不会拿起它。而当翻开这一张张洁白柔软的纸页,午后的暖阳轻柔地拂在清晰整齐的字迹上,顿时升腾起阵阵墨香。被一行行充满魔力的字迹吸引,思绪缓缓走入先生的那个世界,走向那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历史古迹,走近那一篇篇古迹下掩埋的文化往事,走向遍布苦旅足迹的山河,走近饱经风霜的中华文化……就此,踏上别样的旅程。
从温婉秀丽的江南小镇到大漠孤烟的西北荒原,从千里冰封的北国废井走到人文富饶的中原沃土,先生一步一个脚印,让自己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其中山河风景的秀美之中又与祖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文化往事交融纷杂,历史的沧桑感与自然的旖旎磅礴交叠于一体,认人无端地感动,无端地谓叹。
在书中与作者一同浏览的一幕幕,一处处都让人为之折服赞叹,在秋雨先生大气而不失细腻的笔触下,我们被引领见证了他的足迹下、视野中的中华大地。拿《都江堰》中的描写来说,从开始未见的不屑与懒散,到一步步走向那处,再到所见时的震彻心扉,我们似是被一只手牵引着随着一行行墨迹伴着当时的作者走向此处,没有华而不实的辞藻,描写得却充满魔力与大气,几处短短的描写,作者的文学底蕴早已显露,身临其境之感,更是无以言喻。
而身为一位文人,在探索大好山河之景时,秋雨先生更多的是在探寻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他走过大半个中国,从阳关的一片茫茫沙丘中看到了多少年前边关将士的悲壮,从北国一口废井眼中窥测着曾经文人的停歇与古人的征战,从杭州西湖中幻想着几代人的心血汗水……足迹之下,先生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祖国河山的秀美,更多的是中华历史长河中文化的风尘往事。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篇五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作者用心思细腻的笔触,记录着自己的所见所闻,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前史奇迹,在他的笔下有着深层的寓意;一篇篇洁净美丽的散文,成了让炎黄子孙警醒的文章。《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宁古塔》……从大漠到水乡,从西北到江南,从古迹到文人,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各地,无一处不是中华大地上历史的闪光点。每到一处,对这个地方的人文、历史、地理进行考察。滔滔流水,残阳废垒,西风古道,在他的笔下都变得雍容大气且富于智慧,仿佛成了历史的浓缩与见证,在世纪轮回中散发着不灭的穿透力。文章篇篇语言精美,就象一位无声的导游,引领我循着他的足迹推开了一座座神圣殿堂的大门。
读《文化苦旅》是对历史沧桑的一种回顾
读《文化苦旅》是对个人意志的一种砺炼
“高贵的生命要创造文化,必然会经历坎坷。”《巴金百年》中巴金,文革中面对“棍子”横飞敢于直言,并能在大规模的嘲笑中含笑屹立,不为所动。另余秋雨先生担任戏剧学院院长期间,因为掌握着上海那些身居要职的人的职称评定,得罪了某些人,导致辞职后被大规模的“围啄”。而戏剧大师黄佐临送给他三句简短的话“他们骂啦,骂些什么?让他们骂去!”此三句箴言,竞是他渡过重重黑水的木筏,从而坦然面对攻击他的人,这其实也是考验一个人应对外界恶劣因素的定力。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不在乎周围的聒噪,坚守内心的宁静,就能摆脱很多烦扰,从而静下心来做自己想做的事,炼就一份超然与洒脱。
读《文化苦旅》是对人生价值的一种定位
余秋雨曾是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他建立了《世界戏剧学》的宏大构架,并创建了自成体系的《艺术创造学》,获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他接任校长时,黄佐临送了其四个字“可喜、可怜”,“可喜”容易理解,“可怜”指余秋雨老师在艺术和学术上有双重天分,耗在行政上,岂不可惜?“可怜”两字如一魔咒,时间一久,后两个字分量逐渐加重。担任六年校长后,其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开始了他的“文化苦旅”。
他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他作为全球唯一完成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一路上对全世界文明作出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是什么让余老师舍弃功利,完成常人难以完成的文化苦旅,是源于对事业的酷爱。另如文中著名导演谢晋,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的电影事业,其对艺术的追求、工作时的尽情投入让人折服。他不在乎名利,他只是饥渴,没完没了地饥渴。正是这些大师的卓越贡献,给中华文化大船增添了厚重的色彩。
这些大师对事业的执著而散发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我。让我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抛弃功利、静心学习、醉心课堂,不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吗?认真教好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们,让他们学有所成,让他们拥有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所从事的事业不是很有意义吗?在今天这个政治清明、人心凝聚、文化敦厚的社会,我愿有我最刻苦的精神,最坚韧的毅力,最饱满的热情,最昂扬的斗志,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鼓足干劲,扬起风帆,为家乡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篇六
千年的时光,转瞬即逝,然余秋雨却将在历史长河中早已陨落的点点文化一一拾起,这段艰难的文化之旅,在人们心中永不消逝。
余秋雨为世界了解中国建了新的桥梁,当之无愧是引领读者泛舟世界礼貌长河的引路人。在《文化苦旅》一书中,不仅仅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升华了中华各地域文化的精髓,也对中华文化做出了充分的解释。中华文化的完美风光让读者们一览无余,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价值和已逝文化的悲凉。
《文化苦旅》中,介绍了几个地区独特的文化,其中让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是西域文化的叙述。一望无际的茫茫沙漠之中却是存在着两个礼貌交织而成的撼人心魄的文化,最具代表的便是莫高窟了。从佛教进入中国开始,一代代的佛像都在石窟中深刻、升华、诠释,这一切都与中华历史接通了血脉,甚至成了一部由坚石雕刻的历史,就如书中所说:“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得很长很长,几乎环绕了整个地球。那么,我们的心境也被拉长了,随着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个世界。”最不能忘的就是王圆箓这个道士了,敦煌的壁画便是由他毁之一炬,却又能够认为是他及时救助。若是他没有将经书,壁画与斯坦因换走,其必将被战火毁之,可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杯具,王道士只是这出杯具中错步上前的小丑。在西域中还有“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矿以明丽”的月牙泉。还有千余年天天被虔诚的仪式滋润着的喀什,被我们一向视为蛮夷之地的西域却是蕴含着如此巨大的文化,实在是文化之旅最不可磨灭的收获啊。
不仅仅如此,《文化苦旅》也同样对中华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文豪也具有独特的见解。在黄州突围一篇,便十分详尽地从内因外因中讲解苏东坡被贬的原因,余秋雨还十分幽默地写道:“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部成了罪孽的化身。”深刻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现象。
在这一书中,我领略到了独特的大漠文化,体会到了生态美的杭州文化,倾听到了走西口时依依不舍的山西歌声,和看到一只看倦千余年的废井冷眼。这场文化之旅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带来的是内心深深的震撼之情,让人不禁流泪,不禁放声悲鸣。天下任何一种礼貌都不能幻想自我长生不灭,正因如此,才需要这些文化的旅者去叙述去记录这些消逝的礼貌,期间之辛苦不言而喻,《文化苦旅》正完美的体现了文化灭亡后深沉的格调。
“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让我们一齐谈《文化苦旅》,感受这永恒不变的文化之旅,感受这个天地。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优质6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