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党史教育论坛心得体会 大学教师党史教育心得体会(3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主题大学党史教育论坛心得体会一
信仰是人们对其认定的体现着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渝的信赖和执著的追求。共产党员不仅有信仰,而且有着崇高的信仰,那就是共产主义。
为了民族救亡和民族复兴,以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倾注自己的一腔热血,只为主义,只为信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命运,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洗礼。
“有什么样的理想,决定有什么样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把理想信念比喻成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他说: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检视一些落马党员干部的腐败轨迹,腐败行为的发生,无一不是把理想信念抛到了九霄云外,“骨头”变软了,最后滑向犯罪的深渊。共产党员树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远大志向,就会有大视野、宽胸襟、高境界,就会“不畏浮云遮望眼,”再艰苦的长征都不怕,“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学习党史,我们要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明党的纪律,首要就是严明政治纪律,必须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革命战争年代,年轻的共产党人,年纪轻轻就办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性命,李大钊被绞死的时候不到38岁,毛泽东34岁上井冈山,周恩来29岁主持南昌*,博古25岁出任中共中央总负责人……当时,共产党人的献身精神很可贵的!
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一大批年纪轻轻的共产党员献出了非常年轻的生命。1929年7月,中共江西永新县委书记刘真不幸被捕,南昌卫戍区司令王钧亲自劝降,但刘真严词拒绝:“我生是共产党的人,死是共产党的鬼,要杀便杀,绝不会与你等反革命为伍!”8月,敌人用一个大木笼屉将23岁的刘真残酷地活活蒸死。长征期间牺牲的红军官兵中有名有姓的营级以上干部约为430人,其中师级以上干部有80多人,都年纪轻轻。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有这样一大批甘于献身,甘为人民的优秀共产党员。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路;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一生俭朴,为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勤政为民的典范、人民的好公仆牛玉儒,一心为民,忘我工作,最后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一辈子,一生情,一件事——为人民服务。这些事例,不胜枚举。他们为了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惜牺牲个人,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学习党史,我们要坚持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工作,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在近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新兴政党,之所以能够领导并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具有鲜明而彻底的人民性,“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与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联系,因而出现了中央苏区扩红时“乡上绝大多数15岁以上的男人都跟队伍走了”和后来淮海战役时“胜利是农民兄弟用小车车轮滚滚推出来”的壮观历史景象。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自觉地坚决贯彻群众路线,同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联系,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戴,党因此才得以生存和不断壮大,直至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实中已经没有了战争年代那种生死考验,这就增加了执政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坚持群众路线,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仍然是现阶段而且永远是保持党的生命力和获得力量源泉的关键之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
学习党史,我们要明白,胡杨能在干旱的荒漠中枝繁叶茂,就因为它的根可以扎到20米以下的地层吸收水分。同样,只有把根深深扎在人民群众之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党才能充满活力,党的事业才能充满生机、蓬勃兴旺。
我们党的创始人陈独秀,他的叔父没有儿子,要把一大笔遗产给他,陈独秀严词拒绝。井冈山时期,朱老总与战士同吃红米饭,同喝南瓜汤,同扛扁担去挑粮。1950年9月,毛泽东得知长沙地委和湘潭县委要为他建造一所房子并修一条公路到韶山的消息后,立即去信要求停止,一概不要修建。中国共产党成立xx年来的历史充分表明,保持干部队伍的清正廉洁,是我们党经受住执政考验、赢得人民群众拥护的重要保证。
学习党史,我们更应坚持自觉继承和发扬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清正廉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十八大后,中央政治局作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带头改进作风的坚定决心,体现了从严治党的要求,是深得人民群众拥护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对照中央“八项规定”,认真查找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管用的改进办法。改进作风,核心是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密切同群众的血肉联系。要突出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把改进作风同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结合起来,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坚守这些最可贵的品质,共产党员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真正的共产党员。
主题大学党史教育论坛心得体会二
同志们:
在“治污减霾”工作紧锣密鼓开展之际,按照区监察局开展宣传教育月活动安排,今天由我跟同志们一起探讨反腐倡廉建设的有关问题,期望通过这次授课,能对分局各项工作,尤其是“治污减霾”工作有所促进。
党的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视作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反腐倡廉定位在亡党亡国的生命线,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视,充分显示党执政为民的决心。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环保地位的上升、权力的凸显、资金的增加,一些重要部门、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成为违纪违法案件易发多发地带。贯彻落实党的关于反腐倡廉工作的新举措、新要求,环保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当前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实际,立足岗位,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扎实有效地抓好工作落实。
一、腐败现象产生根源及其后果
“腐败”一词的本意是指生物的腐烂,后来被引入思想道德和政治领域,特指国家公务人员滥用权力谋取私利,从而违反社会公认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并造成一定社会危害的一种畸形行为。腐败在广义上说是行为主体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职权或偏离公共职责的权利变异现象。从狭义上说泛指国家公职人员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力的权利蜕变现象。联合国定义称腐败的实质是滥用权力。
(一)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
腐败现象古来有之,久治不绝,根深蒂固。产生腐败现象的成因,从不同角度分析,可以找出若干种原因。如社会历史原因、政治文化原因,也有当事者个人的原因。
1.利益的驱动是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动力。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存在着本能需求,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物性要求。这种生物性要求反映在人类行为的动机上,就是“欲望”。人在“欲望”非常想得到满足而没有得到满足时,其“欲望”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产生一些“出格”的行为。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正是由于人类这种原始的欲望和弱点,在强烈的利益要求驱动下,一些利欲熏心者便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寻找一切可乘之机攫取财富,腐败现象也就随之产生并不断发展。
2.私有制是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本因素。腐败现象在本质上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进入阶级社会后,物质财富的私有化,成为产生腐败行为的思想基础。一方面,当一个人能用手中权力交换到物质又不被束缚的时候,就会无限的放大这种权力。这样,腐败也就产生了。除非他受到道德的、法律的、或宗教的力量约束才可能放弃这种谋利行为。因此,如果当权者没有道德修养,法律又对他的腐败行为不能及时有效制裁的情况下,他就会把手中的权力当成无形的商品进行物质交换,以获取更大的私利,这就是所谓的权力寻租行为。
另一方面“官贵民贱”的封建剥削思想意识对人们打下了根深蒂固的烙印,“升官”和“发财”成了封建社会人们的思维定式,连刚刚认识字的儿童也知道读书好便可以“学而优则仕”,有了仕的地位便可发财,便能“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至于封建社会中,当官后光宗耀祖,封妻荫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更是普遍常见的社会习俗。这种观念影响深远,以至这些腐朽的封建主义思想和观念,在当今中国的现实政治生活中都可以找到新的表现形式:官本位、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家长制、裙带风……
3.法制和管理力量投入失当,是腐败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人对物质生活追求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从依法治国的角度来说,通过法制和管理的手段,把人们对物质生活追求的欲望乃至行为,限制和约束到保证不妨碍社会正常生活秩序的范围内,就能够避免和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但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法制和管理力量投入失当,成为腐败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法制立足于惩腐,管理立足于防腐,如果从开始就把管理抓好,使他们都能廉洁从政。也就不会存在这种腐败多发的势头了。那样要比等到他们腐败后制裁他们要好的多。如果想要依靠法制替代管理的办法治理腐败是不可能达到目地的。一个管理好的人不管法制如何他都不会去腐败。而一个没有管理的人一旦有机会他就有腐败的可能。
(二)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
如果要从不同社会发展历史、不同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社会结构及领域中,列举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那是很难列举完全,也是很难说清楚的。权威人士对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是按以下几个方面来划分的:
1.根据腐败者的行为和目的来划分。腐败可分为拜金型、拜物型、徇私型、享受型、贪色型等。
2.根据人们对腐败行为的价值评价来划分。分成三类,即:白色腐败、灰色腐败、黑色腐败,人们对他们的谴责如同它们的色彩所表示的那样由弱至强。(1)白色腐败。指社会大多数成员(包括上层人士)不积极支持对之惩罚的腐败行为;(2)灰色腐败。指对之惩罚虽为上层阶层所拥护,却不受到其它社会成员支持的腐败行为;(3)黑色腐败。指为社会大多数成员(包括上层人物)所一致谴责的腐败行为。
3.根据腐败主体的数量不同来划分。一是根据腐败主体的数量不同将腐败分为个人腐败、制度腐败和整体腐败。
4.根据腐败性质的严重程度来划分。根据腐败性质的严重程度可将腐败分为:官僚主义、违反党纪、政纪和违反法律但不构成犯罪、触犯刑律构成犯罪。
5.根据腐败发生的层次来划分。根据腐败发生的层次不同可将腐败分为权力腐败、行业腐败和社会腐败。
6.根据世界各国腐败的存在状况来划分。可将腐败分为高度腐败、中度腐败和低度腐败。高度腐败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中东、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中美洲等地区。中度腐败的国家主要是指印度、土耳其、坦桑尼亚、津巴布韦、智利等发展中国家。低度腐败的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取得共识的是新加坡和香港。这些国家和地区由于有着比较有效的体制和举措,腐败现象相对较少。
(三)腐败现象造成的社会危害
腐败是社会毒瘤,是导致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1.腐败诱发社会的不稳定。政治稳定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前提,只有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中,才有可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只有稳定,才能保护和巩固已取得的成果。由于腐败损害了政府的形象,降低了政府的威信,打击了民众对政府行为的信心,从而使民众对政府的政策制定与执行以及政府行为失去信心,导致政府危机,严重的还会引起社会动乱,即腐败破坏政治体系赖以运行的合法性基础。
2.腐败损害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公平和正义是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如果某一政权内渗入腐败分子,置人民利益于不顾,在管理公共社会事务过程中,截留本应属于全体人民的发展机遇、物质财富,这就破坏了社会管理的公平性,极其严重地损害了社会的协调发展。目前最突出的表现在为公职人员提拔、任命方面的卖官鬻爵、跑官要官,征收征用土地,城镇房屋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不公正性导致干群关系日趋紧张,已经引起社会普遍的愤
大学党史教育论坛心得体会 大学教师党史教育心得体会(3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