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与防护措施心得体会范文 如何做好自身安全防护心得体会(七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有关安全与防护措施心得体会范文一
二、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台帐制度。全面扎实细致开展校内安全、校园周边治安环境、各种矛盾纠纷和危险人员排查工作,并对隐患和整改情况建立台帐,落实整改措施和责任人,限期整改。
三、安全防范制度。1、加强门禁管理,坚持门卫盘查验证、登记制度,实行学生在校期间封闭管理,与教学和管理无关人员一律不得进入学校。2、落实安保人员。加强对门卫和安保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3、要配备必要的安保器材,安装视频监控和报警设备,并与当地公安派出所联网。4、立即排查校(园)内容易肇事生祸的危险人员,摸清底数,报告当地公安派出所和市教育局。5、坚持预防为主,落实重点部位、每个时段的安全监管人员和责任,加强对学校各种设施设备的检查检修,坚决预防拥挤踩踏事件,防止学生集体食物中毒和群体性疾病发生,防火,防煤气中毒,防溺水。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加强集会管理,配合公安部门加强校内管制刀具的清理等。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加强校车和施工管理等。6、加强寄宿生夜间管理,坚持每晚点名、查铺登记、领导带班组织力量夜间守护等。7、各学校、各单位对可能影响安全稳定的重点人、重点事,要确定专门力量负责,稳控到位,确保不发生任何问题。
四、安全教育和预案制度。学校(幼儿园)每月要对学生进行有关安全方面的知识教育,教给学生进行紧急突发问题处理方法、自救互救常识。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完善及时发现、疏导解决心理问题的机制。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加强学生健康体检工作,对特异体质或患病学生要有针对性措施。要完善学校(幼儿园)重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安全预警机制和防险救灾应急预案,有计划地按预案组织全体师生进行疏散演练,提高快速有效反应能力。
五、学生集体外出申报批准制度。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商业性活动,不得组织中小学生参加救火、抢险等。未经市教育局批准,各学校不得擅自组织学生外出。
六、家校联系制度。要通过家长会、告家长书等多种形式,增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小学低年级、幼儿园要向家长发放学生接送卡,由家长凭卡在校门口接送学生。建立学校信息化安全管理平台,及时将学生有关信息告知监护人。
七、带班、值班和护校制度。要实行领导带班、教师值班制度,加强学校(幼儿园)和单位内部值班守护和防范。学校要成立护校队,加强对学校的巡逻和守卫。
八、信息灵通和报告制度。领导和值班人员的通讯要保持随时畅通。重大事项和紧急信息按规定要及时准确报告。
九、领导干部外出请假销假制度。学校(幼儿园)和单位领导外出必须履行请假销假手续,经市教育局领导批准后方能外出。
十、市教育局科室长期包联制度。对局直属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实行市教育局科室长期包联制度。各科室要“一校一人”,立即到校(园),驻校(园)开展安全工作,检查、督查落实安全措施,整改安全隐患。
针对刀具的材料、设计、外观和品牌历史来进行描述是指匕首、(跳刀)及其他相类似的单刃、双刃、三棱。少年儿童携带管制刀具的危害性在于:一是由于玩耍而伤及自己或他人,严重的像本案的陈某一样,构成犯罪。二是少年儿童携带管制月具,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犯罪工具,危害公共安全。三是由于携带管制刀具,助长了少年儿童逞强好胜的心理,一旦与同学发生冲突,随身携带的管制刀具很可能成为实施犯罪的工具。因此,制止少年儿童携带管制刀具,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需要。
青少年思想比较简单,遇事容易冲动、偏激。在校内外同学之间发生一些磨擦或矛盾都是难免的,一旦不能控制自己,就会酿成无法预计的后果,即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和家人。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有关安全与防护措施心得体会范文二
一、活动目标:
(一)了解防溺水的有关知识,认识溺水的危害,提高幼儿防溺水的自觉性。
(二)引导幼儿了解如何改变生活中不遵守溺水安全的不良习惯,能够感受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预防溺水。
二、活动准备:
防溺水安全教育视频、ppt。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学生,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对,现在是夏季,天气渐渐变得很热了,你们热了怎么办?可是今年有好几个学生因为热就悄悄去河里、池塘里游泳,你们想知道他们去游泳发生了什么事吗?
2、在这个季节里面,我们东莞有几个地方都好几个小孩下河游泳或在池塘旁边玩耍被淹死了,他们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了。你想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防止溺水吗?
(二)防溺水教育
1、学生们,我们怎样使自己不会发生溺水事故呢?说说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防范溺水事故的发生。让幼儿讨论。
2、我认为防溺水的应做到以下几点:
(1)我们学生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严禁到江河、池塘、无盖的水井、水坑边等处戏水、打捞东西、游泳。不能独自或结伴到池塘边钓鱼、游泳、玩水等。
(2)学生在在来园、离园的途中千万勿去玩河水,下池塘去游泳。
(3)我们是小学的学生,很多学生都不会游泳,如果发现有学生不慎掉进江河、水库、池塘、水井里等,我们不能擅自下水营救,应大声呼唤成年人前来相助或拨打“110”。
3、播放图片或视频,看了观才的图片,学生你们心里有什么感受?
4、这个悲惨的事实告诉我们了什么?这几个学生违反了哪些安全规则?我们应如何遵守安全规则。
有关安全与防护措施心得体会范文三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心、爱护,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危险。但是,家庭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备加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下面就谈谈家居安全要注意什么:
1、用电安全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中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了。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电常识。
1)认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电源。
2)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
3)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
4)使用中发现电器有冒烟、冒火花、发出焦糊的异味等情况,应立即关掉电源开关,停止使用。
5)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直接救人。
2、安全使用煤气
1)燃气器具在工作时,人不能长时间离开,以防被风吹灭或被锅中溢出的水浇灭,造成煤气大量泄露而发生火灾。
2)使用燃气器具(如煤气炉、燃气热水器等),应充分保证室内的通风,保持足够的氧气,防止煤气中毒。
二、游泳时要注意安全
1、游泳需要经过体格检查。
2、要慎重选择游泳场所。
3、下水前要做准备运动。
4、饱食或者饥饿时,剧烈运动和繁重劳动以后不要游泳。
5、水下情况不明时,不要跳水。
6、发现有人溺水,不要贸然下水营救,应大声呼唤成年人前来相助。
三、交通安全
1、行走时怎样注意交通安全
1)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道路,要靠路边行走。
2)集体外出时,要有组织、有秩序地列队行走。
3)在没有交通民警指挥的路段,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
4)穿越马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绿灯行,红灯停”。
2、骑自行车要在非机动车道上靠右边行驶,未满十二岁的儿童不准骑自行车上街。
交通安全:全国平均每天发生交通事故1600起,死亡257人,受伤 1147人,直接经济损失731万。真是令人痛心。针对我校位于市繁华地段,存在着交通隐患。提醒学生们要特别注意交通安全,上放学时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时要提高警惕,注意来往的车辆。及时消除交通隐患。
防火:学校是人群密集的地方,防火是学校安全的重要问题,学生宿舍是学校放火重点。1)禁止在校园、宿舍内吸烟、点蜡烛。2)是禁止使用电炉、电褥等电器。2)定期检查防火设施发现损坏应立即修复。希望大家能齐抓共管。共同参与到校园安全防范的活动中来。
防盗:保管好个人财务。在上机、下课期间要锁好门窗。住宿人员要遵守宿舍条例,禁止到他人宿舍乱串,坚决杜绝外来陌生人员进入宿舍。在外乘车或外出期间要看管好自己的钱财,对可疑人员要提高警惕,加强防范意识,发现盗窃事件即时报警。
防校园暴力: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团结友爱。若存在分歧、矛盾要及时沟通化解,不要心存怨恨。若发现对方寻衅滋事应及时向有关老师反映情况,寻求学校的帮助
食品卫生安全:住校人员一律在校内就餐,外出购物时一定要检查购买食品是否存有质量问题,对来路不明有卫生问题的食品不要购买,发现有质量问题的食品要及时上报,饮食后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体育运动安全:在体育运动中一定要做好准备活动,听从体育教师的安排和调度,不可私自活动或打闹。老师讲解动作要领时要认真听讲,在做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时要学会自我保护,加强保护意识。在做器械运动时要检查好器械是否存有安全隐患问题。
四、 发生火灾怎么办
1、 要打火警电话119报警,报警时要向消防部门讲清着火的地点,还要讲清什么物品着火,火势怎么样。
2、 一旦身受火灾的威胁,千万不要惊慌,要冷静,想办法离开火场。
3、 逃生时,尽量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湿衣物包裹身体。
有关安全与防护措施心得体会范文四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现在又到了溺水安全事故频发的季节,学校和家长都有义务加强对孩子的防溺水安全教育,为确保学生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学生、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子女的相关安全教育工作,真正担负起监护责任。现根据教育局文件精神,制定学校和家长防溺水安全责任书:
学校方面:
1、宣传防溺水的重要意义,加强对学生的防溺水安全教育,教育学生不到有水源附近玩耍嬉戏,不得私自或结伴下河游泳,增强学生防溺水的意识和能力。
2、普及游泳注意事项,让学生掌握有关防溺水、自救等知识,在紧急情况下,会进行简单的处理。
家长和孩子方面:
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家长要负责监督孩子的防溺水安全,教育孩子做到以下几点:
1、严禁孩子私自在河、湖、江、水库、水沟、池塘等附近玩耍嬉戏,以防滑入水中。
2、严禁孩子私自下水游泳或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如确需游泳的,要在家长或监护人的陪同下,到有安全防护措施和救护人员的游泳场所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3、在没有家长或监护人的陪同下,严禁私自或结伴去划船。
4、乘坐船只时必须要坐好,不要在船上乱跑,或在船舷边嬉水。
5、教育孩子如果发现有人溺水,不要盲目下水施救。
6、提醒孩子汛期主动远离危险水域,严防意外事故发生。
7、家长履行学生上学和放学途中以及放假期间的安全监护责任、做好孩子溺水防范工作。
8、学校设立学生私自游泳举报电话,鼓励家长和学生相互监督及时报告学校处置,电话:
上述各条希望学生和家长认真遵照执行,如因家长安全工作不得力,学生经教育后仍不自觉遵守责任书的相关规定,私自外出或结伴外出嬉水、游泳或划船造成学生溺水安全事故的,责任自负,学校不承担责任。
学生签字:
家长签字:
班主任签字:
x小学
20xx年7月
有关安全与防护措施心得体会范文五
初中防溺水安全责任书
夏季,气温炎热,少年儿童不慎溺水身亡的悲剧时有发生。为了学生的人身安全,我校特制定家长、学生防溺水安全责任书,请家长协助学校加强对学生暑假安全的监护和教育,教育学生认真遵守学校以下规定,共同做好学生安全工作。
一、家长、学生必须保持高度的安全警惕性,严防溺水事件发生。
二、学生不得私自到河、塘、池、沟、渠、水库等地玩耍和游泳。不得借用器具当船来划水,不到河边钓鱼、捉虾等。
三、到校园后不得随意外出,外出必须经班主任同意,必须履行请假手续,不得不请假私自外出。
四、上学、放学途中要结伴而行,按时回家。
五、不准私自在上学、放学途中擅自与同伴下水游泳、嬉水、玩耍;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或水情险恶的地方游泳、嬉水、玩耍。 要去游泳必须有家长陪同。
六、一旦发现有人溺水,应及时呼救,让成年人来抢救,未成年学生切不可盲目下水施救。
七、学校设立私自游泳举报电话(672),鼓励学生积极举报,互相监督。
八、家长必须并且时刻对学生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监护学生在校外的一切安全行为,家长、学生要全部承担学生在校外的一切溺水事件的责任。
九、学生家长要认真学习以上内容,按以上规定教育孩子认真遵守本责任书。
十、本责任书一式二份,学生、家长、班主任签字后,家长留存一份,学校留存一份。
级班学生姓名:家长(签字):班主任(签字):
xx中学初中部
20xx.
有关安全与防护措施心得体会范文六
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溺水”正是威胁着我们健康成长的事故之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发生溺水的常见原因:
1、在水边玩耍,下水摸鱼虾,捡落入水中的物品;
2、游泳时抽筋或在水中打闹;
3、到井边打水不慎落入井中;
溺水事故绝大数发生在节假日和暑假期间, 多数溺水者是不会游泳者,在水里戏水或在水边玩耍时造成溺水。溺水多为湖、河、溪、水库、水塘、水渠、沟(潭)等地点。
针对这些原因,老师给你们一些建议:
1、最好能学会游泳,我们小学生应在成人带领下游泳;
2、不要独自在河边玩耍;
3、不去非游泳区游泳;
4、不会游泳的同学,不要游到深水区,即使带着救生圈也不安全;
5、游泳前要做适当的准备活动,以防抽筋;
6、在井边打水时要格外小心。感冒、生病、身体不适或虚弱不宜游泳。雷雨的天候不宜游泳。水温太低、太凉不宜游泳。游泳时禁止与同伴过份的开玩笑。不要随兴下水,特别是野外。风浪太大、照明不佳不要游泳。不明水域不要游泳、跳水。水浅、人多不可跳水。要在有救生员及合格场所游泳。下水前先做暖身运动。下水的装备要带全,一定要带泳镜。水中切忌慌、乱,如遇抽筋,请保持冷静,改用仰漂。
总之,希望同学们时时处处注意安全。
谢谢大家。
有关安全与防护措施心得体会范文七
各位亲爱的孩子:
溺水一直是造成未成年人非正常死亡的主因,每年非正常死亡未成年人中,90%以上是因私自下水游泳或无家长监管不慎落水造成溺水死亡的。夏季已经来临,而夏季又是未成年人溺水事故的危险期、高发期。为使你们能安全度夏,金水区第三幼儿园正在开展防溺水专项教育。为使该项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我们殷切希望能得到每一个孩子的关注和配合,并签订以下承诺:
我向父母及幼儿园郑重承诺:
1、不在无家长(监护人)带领下私自下水游泳或戏水;
2、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或戏水;
3、不到不熟悉且无安全保障的水域游泳或戏水;
4、不到无人监管的河流、池塘、水库、不明水坑边玩耍戏水;
5、在见到有人落水而自己又无能力救护的情况下,会大声喊叫寻求帮助,不擅自下水救人。
承诺人:_____班级:_____
家长签字:_____
时间:_____
安全与防护措施心得体会范文 如何做好自身安全防护心得体会(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