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育精华心得体会范本 论语心得体会感悟(2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描写论语教育精华心得体会范本一
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能流利朗读及背诵课文。
2.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读儒家经典
1.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被后世尊称为“圣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轻松听一听: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3.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合作译一译: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注意以下重点词语和句子。
①三省、愠、说、罔、殆、信、传、矩、十有五、堪
饭疏食,饮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论儒家经典
1.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讲讲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参考:第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以及怎样做人。“学”是认知过程,“习”则是巩固提高的过程,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学有所成。“人不知而不愠”,这是谈个人修养的崇高境界。
第二则讲治学的人的品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后面用了一个冒号,表示它是总领后面的内容。“三省吾身”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第三则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在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第四则主要谈对知识的巩固与创新。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为人师表,简练的话语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第五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六则是讲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第七则讲的是兴趣是的老师。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第八则是要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第九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成为至理名言。
第十则讲要珍惜时间,孔子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第十一则讲人要立志。“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人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则讲教育方法问题。即: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2.再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哪几则讲的是品德修养?
谈学习方法的有:第一则、第四则、第五则、第十二则。
谈学习态度的有:第七则、第九则。
谈品德修养的有:第一则、第二则、第六则、第八则、第九则、第十一则、第十二则。
3.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问题。
宋开国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合所学的《论语》十二则,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结束语: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习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描写论语教育精华心得体会范本二
心得皎皎明月, 虫鸣叠叠 ,秋风入窗 ,夜长无眠。一个人, 一盏灯 ,一杯淡茗 ,一丝愁绪。当翻开《论语》,所有一切都已化为沉淀,畅游书海,仿佛诵读之声环绕耳边……《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
孔夫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就是说,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烂的小巷子里。这么艰苦的生活对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生活这样艰苦,为什么能自得其乐呢?其实,主要是在于你的人生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
在现代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子贡曾经问过他的老师,孔夫子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论语·颜渊》)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所以,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都大包大揽。“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即可。
<>
这里的君子一般是泛指才德出众的人,在《论语》中,随意就可发现这二字,可见君子的重要性。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连孔子都愧称君子,不难发现君子的标准之高。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要是伟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很多人都感叹光阴流逝之快,但孔子在看着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大家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论语·为政》)孔子提出的这六个人生轨迹,对我们现在仍有很多启迪意义,关键是我们如何领悟这其中的智慧,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窗外落花纷纷,合上书,闭上眼,闻着淡淡花香,细细咀嚼论语之道,我发现自己又多了一份从容和坦然…
论语教育精华心得体会范本 论语心得体会感悟(2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