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及感悟 化学教育教学经验总结(4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最新化学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基本学情:本届高三共有12个理科班。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由于高一课时少,导致化学必修1和必修2两本书上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学生掌握得差,对物质的性质基本上没有什么记忆了,而这部分内容在高考中占有重要比例。高二基本已完成教学内容,高三一开学就进入第一轮复习。
高三化学总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已基本掌握的零碎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使学生更扎实、更系统地掌握知识。要做到这些,一是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二是要深入研究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及出题特点及归律,三是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针对性的复习计划。
复习目标:帮助考生对已基本掌握的零碎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通过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讨论、总结,初步让学生构建整个高中化学的基础网络,基本养成正确审题、答题的良好习惯。
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重视对历年高考试题的分析、比较;定期查阅各种专业杂志,还可上网查阅;加强与专业科、其他年级及兄弟学校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积极参加备科小组和课组教研活动,认真研习,并结合学校实际贯彻执行。
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追根还源于课本,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衍生而来,高考知识体现课本内容,最终落脚点还是课本,所以切不可舍本求末,重教辅轻教材。
高考备考复习一定要依托于课本,降低重心,淡化“热点”,立足基础,回归教材,抓主干知识,建立知识网络,脚踏实地完成教学任务,全面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考纲中每个知识要认真落实,把握相关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形成坚实的知识体系,以不变应万变。
高考要求的化学主干知识为(16条):
(1)化学计量及阿伏加德罗常数
(2)电解质溶液(ph、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等)
(3)氧化还原原理及其应用(电化学)
(4)典型的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钠、铝、铁)
(5)典型的非金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氯、硫、氮、硅)
(6)原子结构
(7)元素周期律、周期表、化学键
(8)化学反应与能量(热化学方程式)
(9)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10)同分异构
(11)烃及其衍生物
(12)糖类、蛋白质、油酯
(13)有机合成材料
(14)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操作
(15)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制备
(16)化学实验设计要注重规范、落实细节。
复习中,要在打好基础上下功夫,把注意力放在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上,不要猎奇,不要搞“偏、难、高”的内容。对于大纲不要求的内容,要坚决删掉。要把注意力放在抓基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及关键上。注重语言描述的准确性、规范性、科学性、完整性,确保基础知识不丢分。
提高课堂效率是一直以来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在复习阶段如何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一般按课本章节复习。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复习要详细具体,因为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的复习在整个化学复习中起着奠基、支撑的重要作用,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不过关,后面的复习就会感到障碍重重。因此,必须切实注意这一环节的复习,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及理论真正弄清楚。
对元素化合物综合复习,非金属按单质——氢化物——氧化物——酸——盐顺序复习,金属按单质——氧化物——碱——盐顺序复习。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性质(先共性,再特性)→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宜粗不宜细。有机物不按节复习,按块复习,烃——烃的衍生物——糖类、油脂、蛋白质——合成材料。
“三清”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实现“三清”的先决条件是给学生适当的学习内容,适量作业题量和一定的完成时间;“三清”运动的关键是学生要及时自觉地进行归纳、提
升和总结,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因此,教师要在诊断学生学情上下功夫,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布置适量的任务,教研组要督促检查评价。要抓住学生的“错误”不放,反复运用“错误”纠错,直到由不会变会。高三化学组要继续搞好章节过关练习题,要把知识落实做为教学质量提高的重点环节进行检查。
最新化学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本事、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物质的量”时,如果对“物质的量、微粒数、摩尔质量等”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定义和概念的确定错误的现象;对学生本事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我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本事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事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化学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本事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齐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化学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本事层次,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
、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到达的质量标准。所以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十分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终,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成度要高。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我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立刻就理解。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到达共识。
二、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十分重要。物理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资料分清段落,证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资料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作为一名新教师,开始时缺乏些粉笔字的经验,没有研究到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异常是没有研究到要合理地使用面板,往往板书小、草、乱,以致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情绪。有的教师为了强调某个感念或它的某个特征,往往重复在一些字句下头加点、加圈、加波纹线,“五彩缤纷”,致使版面很不整洁,有损于美育教育,记得笔者的高中物理教师能信手在黑板上画一个十分圆的圆,我们由此对他十分佩服。此外,板书难免有错漏,我们写好后要复看一遍,有错的能及时修改,错的地方不要用手掌随便一抹,否则黑板就成了“花脸”。板书又快又好,应当是努力的目标。同时教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如画直线,画圆,画各种姿势的小人物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自我必须要熟悉各种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过程(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的进取、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回顾这两年多来的的教学,经过教学反思,留自我之长,取他人之长,踢自我之短,扩大自我的专业和理论视野,促成自身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构成,使自我不断成长,尽快从经验的迷宫走向智慧的殿堂。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本事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记得有人以往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
最新化学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化学能与电能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化学能与电能》.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也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难点之一。在本专题的教学中,本节教材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融合了之前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材的重点
重点:原电池的原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原电池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能够判断所给装置能否构成原电池。
2.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能够正确书写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疑诱导、实验探索、现象比较等体会科学探究中的常用方法和一般过程,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具准备
教学媒体、课件;有关实验试剂和仪器
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辅以多媒体教学、问题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以“问题”为线索,挖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学习,最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而接受新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融为一体,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理解了原电池的相关知识。
说学法
1.实验探究法 2.边讨论边比较法
学生主要运用实验观察、分析、比较、讨论、概括、练习等学习手段,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其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合作精神。
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以疑激思,揭示新知
通过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患上金属腐蚀病引出课题。设疑:她是怎么患上这种病的呢?那学完本节课——化学能与电能后,同学们就能解开这个谜团了。
(二)实验探索——原电池的概念
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观察现象。
实验2:在上述实验中的cu、zn电极连上导线。
实验3:在上述的装置中连上电流表。
(三)实验探索,合作交流,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12min)
(1)实验探究原电池的电极:
形成条件一: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导体)
(2)实验探究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
形成条件二:有电解质溶液
(3)实验探究原电池的闭合回路
形成条件三: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四)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播放cu——zn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动画(锌片溶解成为锌离子,氢离子得到电子以氢气泡的形式冒出, 电子的定向移动)。归纳:原电池的原理【较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负极)通过导线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正极)。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正极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从而实现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并指导学生写出电极反应 。
铜锌原电池的电极反应
(五)尝试新知,反馈巩固,运用新知
(六)原电池的应用
1.交流讨论:自由女神是怎么患上腐蚀病”?同学们就做一回医生来给她诊断诊断。
2.制备各种各样的化学电源,包括常见的干电池、蓄电池,以及我们手机中使用的锂离子电池。还可以制成水果电池。
(七)课堂练习
(八)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一、原电池
1.定义: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负极:活泼性较强的金属
①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导体)
正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非金属
2、形成条件 ②有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回路(导线、盐桥)
二、原电池原理:
负极:zn-2e-=zn2 (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
正极:2h 2e-=h2(还原反应)
总反应式:zn 2h =zn2 h2 ↑(氧化还原反应)
三、应用:
1.金属腐蚀
2.制作各种化学电源
最新化学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及感悟四
《化学与电能》教学反思
《化学与电能》这节课,整体感觉比较流畅,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反思整个过程的设计及实施,本人认为有以下几处亮点:
1.学生活动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与探究。
2.选择了核心内容进行探究,突出了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及构成条件。
3.设计了四组很好的对比实验,围绕着“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连线”,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去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4.让学生初步掌握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对比实验,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体现了“实验既是教学手段,又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的新课程理念。
也有两点不足:
1.准备的对比实验还可以再多几组。
2.时间比较紧,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
总之,经过这次对外公开教学活动的洗礼,我学到了很多,收获挺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尝试这种教学方法,为新课程的教学及探究式学习的研究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支持。
化学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及感悟 化学教育教学经验总结(4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