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实践的心得体会精选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7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不断实践的心得体会精选一
准确把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基本国情
“五个认同”中,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居于首位,热爱祖国、心系山河,是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情感认同和责任担当,更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对祖国的认同表现为对国家的信任和忠诚。国家是祖国的现实表现形式,人们借由国家这一政权形式才能真真切切感知到祖国,并借此抒发对祖国的情感。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要准确把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基本国情,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各族人民都要有主人翁意识,都要强化自身的国民意识,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的祖国,把维护祖国统一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反对国家分裂,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涉及国家利益问题上决不退让,坚决同企图西化和分化我国的敌对势力做斗争。对祖国高度认同其最核心的要求是爱国。祖国不仅指自己所属的国家,同时也表现为个人对自身国家归属的情感,我们要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统一,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与主流政治观念。
深刻认识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生活在960万平方公里中华大地的所有民族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统称,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它是一个由多民族血缘融通、流动交汇构成的命运共同体。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各民族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在面对艰难险阻时,大家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进入新时代的中华民族,从一个自在的民族,变成了一个自觉、自强、自新的民族,变成了一个团结、统一、强大的民族,拥有了全新的意义,成为中国各民族的普遍认同和根本归属。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对中华民族本身的理解和认同。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对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这一基本史实的认同。各民族政治上平等相处,经济上互助共生,文化上彼此尊重和学习,地域分布上交错杂居,血缘上相互吸纳,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紧密关系。要深刻认识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大家庭是利益的共同体、命运的共同体、理想的共同体,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认同自己的民族归属,认同自己和自己所属的族群都属于中华民族这个更大的共同体。各民族都要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自身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摆在首位,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得更牢。
准确理解中华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的兴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解决文化认同问题重要而关键。中华文化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作用。
中华文化认同包括三个层面:各民族的自我认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和中华民族的一体性认同。首先,是对各民族自身的文化认同。中华民族是由56个具体民族所构成的,每个民族都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这就决定了每个民族成员对自己的文化都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认同中华文化与认同56个民族各自的文化并非矛盾,而是一致的。承认各自民族文化认同的合理性,实际上就是承认了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只有具备了这种多姿多彩的文化,才能促进各民族互鉴互融、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其次,是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这也是文化认同的应有之义,我们既要自我认同,也要相互认同、相互接纳、相互包容。再次,是对中华民族的一体性认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既要尊重56个民族各自的文化认同,更要强调中华文化共性层面的认同,要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着力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党的领导,最大的优势也是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领导力量的执政合法性来源于其所具有的中华民族最广大群众利益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合理价值体系和有目共睹的历史执政业绩,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的坚强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等时期取得重大胜利的坚强核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通过顶层设计,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南,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巨轮乘风破浪、奋勇向前。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让各族人民看到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首先必须锻造信仰认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只有认同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以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为信仰,才能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其次,要增强理论认同。我们要提高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性的认识,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再次,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切切实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强化政治责任,保持政治定力,把准政治方向,提高政治能力,增强斗争精神,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更是人民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改革开放40多年来,正是由于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使得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一个充满活力的新时代中国正在走向世界。只有让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感同身受地体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才能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包括三个层面:第一,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指引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现实关照的实践指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面向世界的全球趋向。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个向度,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其丰富内涵,进而增强政治认同,树立拥护核心的政治自觉;第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第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认同我国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共同条件,是强调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共同抗击帝国主义侵略、共同反对封建主义压迫、共同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历史,也是强调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历史的必然,更是人民的选择。因此,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线。
有关不断实践的心得体会精选二
21世纪的前20xx年,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院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xx大明确提出到20xx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并把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北京市提出要通过实施"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把北京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作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特点的基础设施和知识产业,教育的现代化,既是首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首都现代化的前提和关键。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建成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要努力取得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伟大历史机遇期的新成就,实现学院的新发展。
20xx年学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的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xx大、xx届四中全会和市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提高办学能力为重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教学内涵建设;以课程建设和考试改革为重点,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狠抓当前,规划长远,继续落实学院十五发展规划。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最好成绩迎接示范性学院验收工作,确保顺利实现建设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奋斗目标。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促进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示范性学院评估验收工作做好准备。
1、加强对学院发展的宏观规划和战略研究,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内涵发展、办出特色,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落实北京市教育大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完成学院""发展规划,进一步勾画学院全面、持续、健康发展的蓝图。
2、加强专业建设,稳步推进学制改革。加大对机电技术应用和测量工程专业的投入,形成专业"亮点",推动其它专业的教学改革。加强专业设置的论证工作,对我院较长一段时期内的专业布局进行科学规划,提高适应市场的能力。要按照教育部关于试办两年制高职教育的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两年制高职教育,在总结和借鉴xx级两年制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在汽车检测与维修、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电气自动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五个专业试办两年制。各有关专业要做好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教学文件等的开发与建设工作。
3、加强课程建设,深化考试改革。课程的建设要与教学内容改革相适应,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反映当前社会先进技术水平,突出岗位资格要求,与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适应。以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力争在xx年以前我院20%的专业课程达到优秀课程的标准,建成20门左右的精品课程。积极推荐、申报市级、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今年争取申报2门市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各系申报与学院指定相结合,今年再立项4-6门课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年底以前要完成xx年立项的4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争取在xx年能有1-2门课程成为国家级或市级精品课程。
考试改革要坚持严格性、多样性、选择性、理解性、阶段性原则,考试形式改革与考试内容改革相结合,阶段考试与目标考试相结合。在考核内容上,既考核理论知识,又考核实践技能;在考试形式上,笔试和口试相结合,闭卷和开卷相结合。要重点做好口试和阶段考试的改革工作。
4、加强教科研工作,重视科研人才队伍建设,逐步提高科研和技术开发水平。科研是高等院校非常重要的一项职能。学校的科研、技术开发、技术服务能力是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因此,要进一步加大科研工作力度,20xx年立项课题要进一步提高科研课题的比例,减少教研课题比例。要给予科研工作以宽松的政策和充分的经费保障。要加
不断实践的心得体会精选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