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有关党史心得体会范文(7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2有关党史心得体会范文一
说到党史,中国人多多少少都是明白一些的,只是在认识程度或认识角度上有着差异的因素。比如像我这样的中年人,在对党史的认识上还停留在“文革”那个学生时期,只明白我们的党是在不断地同“左”倾、右倾路线斗争中发展过来的,留给我影响最深是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取得了成功,遵义会议确立共产党走向了正确道路。其实中共的诞生与发展,这一路与中国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能够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此刻的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以实事求是姿态应对现实,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也不可能发展的这么强大。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必然政党。清王朝后期,制度的腐败、科技的后落、外帝国侵略,人民生活在贫困、后落、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深渊中。无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对西方侵略的主张,对内侧提出振奋民气,兴利除弊的改革设想;
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以曾国藩、李鸿章等朝廷重臣提出的“采西学”、“制洋器”,以“自强”、“求福”为口号,都不是在推翻封建王朝的制度上的空想言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张以英国为标准,效法、日、俄,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同样是不能动摇封建王朝政府的没有实际基础设想。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辛亥革命,透过暴力革命的手段,是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但辛亥革命并没有一个完整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没有构成一个能够顺利地领导这场革命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最终革命的果实落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中国的社会仍处在封建官僚与帝国主义等欺压之下,人民百姓同样过着受苦受难的生活。
中国需要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政党,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革命家建立的中国共产党。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不仅仅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而且传播了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引进中国开辟道路,个性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与劳农专政制的先进理念和思想传播于国民;
同样李大钊介绍和讲评十月革命,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己任,用心探索拯救中国的道路也受到民众的相应和拥护。共产党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举着反帝反封建反土豪劣绅旗帜,从工人罢工、学生游行,到武装起义、建立红色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等一系列运动都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彰显出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彻底性。
当然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军队第一枪,但是南昌起义、武汉起义相继的失败。然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却取得胜利,建立了红色根据地,军民平等,同甘共苦,消灭剥削制度,走出了一条与中国国情相适合成功道路。中国共产党就是在不断地纠正自我错误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同样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在不断地纠正自我错误中提速发展的,邓小平倡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走与中国国情相适合道路,把十年动乱摧垮的国民经济夺了回来,向国强民富前进。
“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来没有先例,是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进,和不断地学习国外先进国家长处中思考。中国共产党敢于应对现状,在发展国民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不护短,有错必究,知错必改,在重视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更注重政府体制的完善工作,让广大人民生活更有幸福感。
2022有关党史心得体会范文二
同志们:
对于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足了功夫,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曾举起右手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从第一次宣誓那一刻起,信仰就融入了我们沸腾的热血中。对待信仰,我们必须要有一种神圣感和崇髙感。在表达信仰这个主题的时候,我们要让信仰能走进心灵,通过感知和感受实现灵魂的升华。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心理现象,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体系的信奉和遵循,是一种激发内心充实、灵魂净化的虔诚信念。信仰可以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力量,也可以给一个国家和民族带来星火燎原的希望。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信仰的一生,信仰改变命运,信仰塑造品格。信仰作为人对社会存在的掌握方式,其形式多种多样。信仰与忠诚有着天然的联系,忠诚源自信仰,信仰坚定的人一定具有忠诚的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名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政治信仰是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政治是统帅,是灵魂。对于党员干部来讲,政治信仰始终是第一位的,决定着其他能力和素质的性质和方向,必须“风雨不动安如山”。
政治信仰是一种思想崇尚,是一种政治追求,是一种精神支撑,是行动的基础和前提,其坚定与否对于实践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曾明确指出:“一个社会要是没有这样的信仰,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因此,共同的政治信仰是支撑一个政党、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毫无疑问,共产党员必须坚定不移地信仰共产主义。毛泽东同志说过:“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这种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区别于任何别的思想体系和任何别的社会制度的,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完全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
共产主义到底是什么?用一句话来概括,共产主义就是由无产阶级领导解放全人类的主义,其核心价值是全人类的自由、平等、富足、高尚和幸福。如果说人类具有“普世价值”的话,那么,只有共产主义才是真正的“人类普世价值”。一般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政治上人人平等,经济上按需分配;物质上极大丰富,精神上极大升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更没有战争,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因此,可以预见,经过一个相当长历史阶段的探索和奋斗,“高质量发展”终将与“共产主义”完全走在一条路上。如同太阳光的本色是容纳了宇宙间一切色光而形成的,故而绝不排斥任何一种色光一般,共产主义是容纳了人类文明一切好的主义而形成的,故而绝不排斥任何一种好的主义。这正如列宁的一句名言:“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真正的共产主义信仰者,绝不是教条主义者,而是最大的谦虚者,他们要学习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文明成果,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对中国共产党而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我们政治信仰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髙度信奉和追求,是人类优秀思想和文化的一大集成,它是党的建设的精神支柱。我们共产党员开展党性修养的过程,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自我教育过程。党员要永葆先进性、纯洁性,必须首先夯实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
党内政治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根源上就是信仰淡化的问题。主要是:在一些党员、干部中,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不忠诚、纪律松弛、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弄虚作假、庸懒无为,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现象屡禁不止,滥用权力、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等现象滋生蔓延。这些信仰淡化后出现的问题,严重侵蚀党的思想道德基础,严重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严重损害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严重影响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概括来看,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仰的认识日趋世俗化。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追求效益的竞争中,在金钱利欲的诱惑下,如何看待他人和自己,如何看待过去和现在,如何看待道德和利益,如何看待人生的目标和意义,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困扰着人们,有许多人深切地感受到价值失落的痛苦和没有信仰的迷茫。尤其是在苏联东欧剧变之后,有一些人的精神世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危机。他们在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仰发生动摇的同时,事实上很容易转向非社会主义甚至反社会主义的理想、信仰,如向虚无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甚至封建主义等人生目标和价值定位靠拢。同样,当一些人背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因而对无私奉献、克己奉公、先人后己的要求舍而弃之后,他们必然会为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价值和追求而损公利己、以权谋私,甚至贪赃枉法。
第二,信仰的现状日益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党和国家文化政策、信仰政策的放开和宽松,人们从过去那种单一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自己的价值,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体,其信仰,除了政治信仰、宗教信仰外,还有道德信仰、科学信仰等其他信仰,可以多元化。但是作为共产党员,必须具有坚定的科学信仰,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但现实中,一些党员混同于一般群众,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发生动摇甚至产生怀疑,有的党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对社会主义发展前途产生困惑,心存疑虑,甚至一些党员信仰宗教和迷信,完全丧失了党员最基本的要求,更谈不上所谓忠诚。
第三,信仰的存在逐渐虚无化。一些党员、干部在社会巨大的变迁面前,对社会多元化的政治信仰体系缺少鉴别力。在倍感迷惘的情况下,他们的政治信仰在现实面前逐渐弱化、虚无化。有的党员躲避崇高,只信物质价值,不信精神价值,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信仰越来越麻木,缺乏远大的理想信念支撑,仅关心一些具体而实在的现实问题,放弃精神上的信仰追求,并以远离政治为清白,极端自利,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来安慰自己,崇尚非理性,政治信仰逐渐被“市场行情”所取代,忠诚意识逐渐归零。
党员信仰淡化,危害极大,必须引起髙度重视。
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党的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支柱,是使党员按照正确的原则而有效行动的精神保障,是党员党性的重要体现。信仰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就是区别于其他阶级政治组织的固有的本质属性,它是与党的性质和宗旨、与党的工作和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忠诚源自于信仰,只有具有了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保持忠诚的品质。因此要维护共产党员的忠诚、增强党性修养,就要努力提升信仰的力量、知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信仰,是共产党员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只有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才能在工作中有巨大的精神动力,才能保持忠诚,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才能不断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的挫折,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从而提高共产主义觉悟,增强党性修养,成为党的忠诚的一员。反之,如果党员的信仰出现了危机,共产党这一先锋队组织就会像一个受了内伤的肌体一样,其性质和功能都将发生嬗变和弱化,整个社会风气也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这是个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其危害性不容忽视。
党员理想信念的淡化与作为执政党所承担的重大职责不相符。一旦党员的党的意识和党员意识淡化或者消失,这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发挥不了,就会失去引领群众的资格,疏远了党群关系,损害党的形象,所在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受到影响,就很难应对严峻的挑战和重大社会事件的考验。党员意识淡化也会成为党内消极腐败现象的直接原因。信仰不坚定,很容易使一些党员迷失政治方向,使一些党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嬗变。党员意识淡化,必然使党员干部降低工作上的高标准,放松对自己生活上的严要求,从而对党的前途持悲观态度。在这方面,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苏联解体的实质是苏共的剧变。从苏共内部的变化直至苏共最后下台,其实质就是党员信仰的普遍淡化和丧失。当时来自约10万人左右的“精英集团”占据着苏联党政机关重要领导岗位,正是这个“精英集团”丧失了崇高的理想和信仰,想实行资本主义,以便他们享有更大的权力,拥有更多的财富,导致党组织换散,在敌对势力的进攻面前毫无战斗力,一攻即垮。苏联解体的教训告诫我们:党组织引导党员坚定理想信仰,增强党员的信仰信念,强化党员的忠诚意识,对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至关重要。
那么,共产党员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提高对党、对人民、对国家的忠诚度呢?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是集科学性、现实性和全面性于一体的,它是科学和信仰的统一,对人的诸种本质力量的健康和谐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是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过去“在我们
2022有关党史心得体会范文(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