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地质大会心得体会范文(八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主题地质大会心得体会范文一
1、性质:
煤矿地质学课程的认识实践是有关地质科学的野外实践,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也是加深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次实践时该课程课堂教学的继续,也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2、这次地质认识实践的任务是:
1)让学生了解有关煤矿地质工作基本工作方法和特点。2)观察和认识常见的一些岩石。3)建立一套完整的底层层序。4)认识常见的地质构造现象。
二、时间安排
实践2周(1月15至一月25),共10天,其中井下工作2-3天,编写实践报告1-2天。
三、组织状况
由地当煤矿技术部门技术员殷明光老师指导,12届煤矿工程高本班聂涛对孙家湾煤矿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了实地勘察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分类的讲解,没有缺勤人员。
四、工作量
在两天的井下工作中,分别对1#、2#井,运输巷,回风巷进行了实地勘察,通过实地体验、感悟加深了对煤矿地质学习兴趣,将课本与实际结合,更好、更真切的获得知识。
五、结束语
通过本次煤矿地质学的矿井地质实践,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加深了课堂所学的重要内容。野外实践是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和继续,通过自己的实地观察与课本的联系,加深了对某些岩石的认识,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学有所用。而对地质构造的观察,不仅更好的了解地层的形成,也将当时课堂上的立体想象给实际化,不再对某些地层感到模糊,大脑里已经有了地层的画面,这样也更好的去和课本枯燥的知识和图片相联系。
为期两天的矿井地质实践结束了,自己从中学习到的知识却是很多的。单从这两天野外实践就发现,地质工作者是多么的不容易。而作为采矿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将来在煤矿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现在我们必须做好吃苦受累的准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在这里,我要感谢殷明光老师,感谢他在实践过程中的耐心讲解与辛勤付出。希望今后的还能有这种形式的实践,这对我们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是非常有利和必须的。
在这次实践中我们在快乐中学习,既参观浏览了美丽的山河风景元又增长了专业知识。所以我希望学校能多组织几次这样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活动。今后,我将充分利用这次实践所得,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争取做到学有所成!
主题地质大会心得体会范文二
<>
为了配合大一年级《普通地质学》的学习,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知识,训练野外地质工作的能力,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此次京西地区基础地质认识实习。本次实习从6月29日开始,为期两周,其中前9天为野外地质路线观察,其余时间进行报告的编写。
本次实习,我们通过对地质现象的观察,来分析地理历史及地质作用的过程,并简要分析他们的形成环境。除此之外,我们还掌握了岩石、地层和构造的野外基本辨别方法,并且认识了几种常见的造岩矿物和岩石。本次实习还锻炼了我们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包括对典型地质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以及使用罗盘和采集标本。此外,更考验了我们的体力、耐力和意志力。
本次实习共安排了9条路线,具体的时间安排和实习的主要内容如下:
<>
1)太古界岩性组合特征观察
2)中元古界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岩性组合及分界特征观察
3)太古界及中元古界不整合接触特征观察
4)正断层、走滑断层特征观察
<>
1)碳酸盐岩划分与喀斯特地貌观察
2)石英砂岩成分、结构、构造观察
3)六道河背斜构造特征观察与描述
4)节理类型划分与鉴别
5)中上远古界海相沉积构造特征与观察
6)排字岭单斜构造特征观察
<>
1)侏罗纪碎屑岩岩石类型、沉积构造观察
2)侏罗纪火山喷出岩岩石类型、结构构造观察
3)燕山晚期侵入岩岩石类型、产状特征观察
4)正断层野外鉴别标志及产状要素观察
<>
1)寒武纪上中下统岩性组合特征、分界标志与沉积环境分析
2)下奥陶统岩性组合特征观察及与上寒武统分界标志描述
3)生物礁、叠层石、缝合线、鲕粒等沉积现象的特征描述与成因分析
4)岩床、岩墙产状特征观察与测量
5)小型正断层识别
6)现代山间河流沉积特征观察与成因分析
<>
1)褶皱构造主要类型
2)褶皱要素测量与描述
3)逆断层同沉积断层、走滑断层识别
4)张节理特征及成因分析
<>
1)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与中石炭统本溪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观察
2)岩床岩墙侵入特征及岩性观察
3)中石炭统内部岩性组合旋回特征及特殊岩性段的观察与划分
4)二叠系岩性组合特征观察
<>
1)164背斜组成特征及产状要素测量
2)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与中石炭统接触关系分析
3)石炭系、二叠系不同组段间的划分标志
4)太平山向斜要素特征分析
<>
1)燕山期侵入岩岩石类型、结构构造特征观察
2)侵入岩粗细相带接触关系观察
3)中元古界雾迷山组岩性组合及构造特征观察
4)侵入岩与围岩接触特征观察
<>
1)侏罗系火山碎屑岩岩性特征观察与描述
2)寒武系灰岩岩性观察及产状测量
3)侏罗系与寒武系的逆冲断层接触关系观察
4)花岗细晶岩岩床岩墙特征观察
5)不同岩性差异风化现象观察及成因分析
<>
<>
1.地层分布:京西地区太古界出露非常局限,仅在延庆千家店、昌平德胜口等地零星分布。
2.岩性组合: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
3.结构构造:片理构造、片麻状构造
4.岩体描述:
观察点一:据虎峪沟第一水池南150米
颜色成灰黄色的为太古界基底,岩石成分为花岗片麻岩。浅色矿物为白色斜
长石、肉红色正长石和石英,暗色矿物为黑云母和角闪石,约占15%左右。发育
多组节理,成层性不好。
成因分析:在距今约25亿年时,地壳运动,华北地台拼接,区域性的构造
作用和岩浆活动引起深度变质,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地质作用,形成如今出露地
表的变质花岗岩。
接触关系:与上覆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
1.地层分布:下元古界在京西地区缺失沉积,中上元古界广泛发育。
虎峪水库大坝旁、延庆燕山天池国家地质公园、下苇甸永定河村、沙峪口水库
2.岩性组合:砾岩、石英砂岩、白云岩、灰岩、泥质页岩
3.结构构造:平行层理、交错层理、断层、擦痕、剪节理、刀砍纹、波痕、示顶示底构造、阶步
<>
(1)常州沟组(chc)
①岩性组合:石英化砂岩
②结构构造:交错层理、波痕、断层
③岩体描述:
观察点一:六道河村路边
六道河背斜核部为常州沟组石英砂岩,两翼岩石为串岭沟组砂岩
观察点二:虎峪沟内第一水池南150米
与太古界基底为不整合接触,上部为常州沟组,由于水动力作用形成交
错层理,主要岩石成分为变质石英化砂岩,其中小的砂砾为滨浅海沉
积砂砾岩。
观察点三:水库大坝北200米
与串岭沟组为整合接触。常州沟组底部为隐晶质,没有成层性。
出露的常州沟组砂岩具有波痕构造,也具有小型的断层,侵入体(岩
床),同时在沉积时还发生球形风化。
④沉积环境:滨浅海沉积(海相)
⑤接触关系:与太古界不整合接触,与串岭沟组整合接触
(2)串岭沟组(chch)
①岩性组合:粉砂质泥岩、页岩
②结构构造:断层、石香肠构造、波痕、示顶示底、印模铸模、板状构造
③岩石描述:
观察点一:六道河村东南1km路边
该地层泥质粉砂岩具有波痕构造,波痕近似对称,说明是海相沉
积,且海水较深。同时也会观察到铸模(上凸)印模(下凹)构造,
该构造指示其上覆盖的地层泥质含量高。沿公路直走,观察到一种特
殊波痕,其波峰包围波谷,说明原海岸不平直,具有双向水流(即海
湾沉积)。
观察点二:水库大坝西端
该点为可观察到串岭沟组与团山子组界限。该地区常州沟组页岩
(塑型强)发育丰富,可观察到石香肠构造。该地区也存在小型逆断层。
④沉积环境:海湾沉积
⑤接触关系:与下伏常州沟组和上覆团山子组为整合接触。
(3)团山子组(cht)
①岩石组合:泥岩、页岩、白云岩
②结构构造:波痕、剪节理、刀砍纹
③岩体描述:
观察点一:水库大坝西端
该地层白云岩含量增多,发育剪节理,由于被caco3充填后再度风化,形成刀砍纹。、
观察点二:秀水村东135km
该地区白云岩距今17亿年,具有波痕、印模等构造,岩体表面凹凸不平显示水体环境动荡。 ④沉积环境:浅海沉积,水体环境动荡不定
⑤接触关系:与下伏串岭沟组和上覆大红峪组地层整合接触。
(4)大红峪组(chd)
①岩石组合:石英砂岩、白云岩
②结构构造:示底构造、铸模印模
③岩体描述:
观察点一:甘沟丁字路口南500米
由高于庄组到大红峪组,会发现石英砂岩逐渐丰富。同时具有示底构造,可推测原下层含水量与含泥量,也同时观察到铸模与印模构造。
④沉积环境:滨海沉积
⑤接触关系:与下伏团山子组和上覆高于庄组为整合接触。
(5)高于庄组(chg)
①岩石组合:白云岩、灰岩、石英砂岩
②结构构造:生物丘、印模、指相化石、溶蚀、竹叶状、泥裂
③岩体描述:
观测点一:甘沟丁字路口
该地层白云质含量较高,溶蚀作用较弱,但发生了顺层溶蚀。该地区
发育竹叶状灰岩,存在生物丘(硅质含量高)。沿公路向前走,会发现指相
化石——海绿石,成扁状,层面上发育丰富。该地区石英砂岩分选良好,
纯度很高,都指示该地层的沉积为海相沉积。同时还会看到泥裂现象,也
可看到由fe、mn元素形成的假化石。
④沉积环境:滨浅海沉积
⑤接触关系:与上覆杨庄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
(1)杨庄组(jxy)
①岩石组合:白云岩
②结构构造:具有溶蚀现象
③岩体描述:
观察点一:甘沟丁字路口处
形成于14-16亿年前,白云岩发育丰富,岩层上出现溶蚀现象
④沉积环境:干燥炎热滨浅海沙滩环境
⑤接触关系:与下伏高于庄组平行不整合
(2)雾迷山组(jxw)
①岩石组合:白云岩
②结构构造:鲕状构造、竹叶状构造、波痕、泥裂、走滑断
层、溶蚀作用
③岩体描述:
观察点一:燕山天池国家地质公园公路西侧1km
该地层主要以白云岩为主,厚度很大。地下水活跃,具有溶蚀作用
(天生桥)。发育小型断层,裂缝处充填方解石。碎裂明显,并且呈带状
分布,有擦痕处矿物定向排列。发育一处走滑断层,步阶明显,为右行。
具有波痕和泥裂现象。
观察点二:龙潭湾隧道西边
该地层发育燧石条带,成分为sio2,白云质含量高,也发育石英条
带。碳酸盐岩也发生次生溶蚀作用,形成孔隙。发育小规模生物丘,说明此时环境稳定。部分地区硅质条带突出,是差异风化的结果。
观察点三:n40°16′9.36″e116°29′29.32″
该地区白云岩丰富,发白的岩石具有大理岩化的特征,发黄的泥质含量高。具有明显断层。在新王玉民俗村处,有大量的侵入岩,使雾迷山组岩石岩性发生变化。
④沉积环境:海相沉积环境
⑤接触关系:与下伏杨庄组整合接触
<>
(1)景儿峪组(qnj)
①岩石组合:板岩、白云质灰岩
②结构构造:层状、板劈理、碎裂
③岩体描述:
观察点一:永定河村东马路边
该地区发育板岩,由于变质作用强,发育板片状劈理。发育巨厚层灰黑色灰
岩,层状明显,发育灰黑色条带,碎裂严重,由方解石充填。发育豹皮灰岩。该地层为中上元古界最新地层。
④沉积环境:潮下带沉积环境
主题地质大会心得体会范文三
<>
1、通过实习巩固课堂所学的工程地质基本理论,联系现场实际,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现场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了解岩层的产状,形成过程和发展状况,分析沿途的岩石性质以及地区的地质发展演变史。
3、了解矿物和岩石的形成过程、结构等,初步建立对某一种岩石的工程地质评价。
4、学会通过观察、分析矿物与岩石的外貌特征来判别其种类。
5、学会野外观察地质现象和分析评价工程地质问题的初步能力。
6、学会分析工程地质条件对基坑设计与施工的影响和地质灾害与边坡工程的治理。
<>
宜兴善卷洞,它是著名石灰岩溶奇洞,位于宜兴西南25公里,张渚镇东北2.5公里的螺岩山中。远古时代,这一带的海底岩石随着地壳慢慢上升,后经水流的长期冲刷,在二叠纪或三叠纪成为喀斯特洞穴。洞四周出露的地层均为中下三叠统青龙群(t1 2)灰岩,产状向南倾,倾角20度,洞沿ne60度方向延伸,据资料分析这几乎平行于燕山晚期的煌斑岩脉,与一组断裂构造有关。另外,洞顶有北北东和北西西两组裂隙呈网状切割地层,洞内沿这两组裂隙滴水、渗水,形成石钟乳。善卷洞开始形成要从距今约2亿1千万年的三叠纪时算起,那时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富含碳酸钙,并逐步沉积,形成石灰岩沉积地层,地壳变动,水的冲刷,先形成上洞;而后地壳再变动,再形成中洞;最后形成下洞和水洞;约在100万年前基本定形。善卷洞总的形成于青龙群石灰岩生成以后,所以洞的规模大,地质地貌丰富,地层分明。
江宁汤山方山地质公园,是以汤山猿人洞、地质剖面、温泉、新近纪火山为主题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分汤山园区和方山园区,总面积38.4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面积18.4平方公里。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丰富,且具多样性与典型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综合价值。
宁镇山脉排山,棒槌山。这里的地质构造运动导致岩层变形非常明显。汤山—棒锤山地区从震旦纪到总体的沉积环境比较的稳定。前期沉积以海相的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后期则主要沉积形成页岩,粉砂岩,砂岩。志留纪后期发生海退运动,该地区到晚泥盆世发生沉降,出现陆相(滨海相和湖泊相)沉积环境,许多地方由于风化作用没有沉积。我们可以在实地观察到褶皱、风化等地质现象,差异性风化尤为明显,棒槌山西面为灰黄色页岩岩和泥质灰岩的互层,西南部为页岩和泥灰岩的互层。对于硬度不同的岩石,风化产生了显著的差异较硬的灰岩渐渐显得突出,而较软的页岩则凹进。
排山采石场在阳山的东南隅,其延伸方向与灰岩地层的走向一致,为东北—西南向,长500米,宽约100米。这里分布的是下二叠统栖霞组石灰岩。下二叠统栖霞组与船山组为假整合,厚度约130米。
阳山位于汤山镇西北,碑材系明成祖为其父朱元璋树碑而开凿的巨型石材。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夺得他侄儿的帝位,为笼络人心,稳定政局,就决定要一巨型石碑以表朱元璋的功德。于是,他征集了全国万余工匠依阳山南麓开凿碑材三块。其中碑座石材高13米,宽16米,长30.35米,重达1.6万吨;碑身石材长49.40米,宽4.4米,高10.7米,重约8700吨左右;碑额石材高10米,长20.3米,宽8.40米,重约6千吨左右。若此碑立起总高为73米,重3.1万吨,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碑。
六合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南京市六合区城南十公里处,南依滁河,北邻宁通、宁连高速公路,与南京主城区隔江相望,自南京驱车半小时即可到达,金江公路穿园而过,有4300多亩的国有林地和古火山口遗迹、石柱林、太平寺等名胜。六合地质公园是以火山群、石柱林群、雨花石层群及古冶炼-采矿场等国内外知名度颇高的地质遗迹为特色,融奇山、秀水、生态、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高度和谐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园区内地质遗迹30多处,山石景观11处,洞穴景观4处,公园地貌由丘陵、岗地、沿江冲积平原等单元组成,地势北高南低,山不高而秀,多为盾火山。最高峰冶山海拔231米,山顶多由玄武岩组成。园区总面积92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面积60平方公里。
燕子矶作为长江三大名矶之首,有着“万里长江第一矶”的称号,位于南京市主城区北郊观音门外,长江三大名矶之一,是岩山东北的一支。海拔36米,山石直立江上,三面临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故名为燕子矶。
从燕子矶公园门口登山到燕子矶头观察白垩系,为浦口组地层。岩石成紫红色,厚块状砾岩为主,夹紫红色砂岩,粉砂岩。砾岩中砾石成分比较复杂,主要为石英,玛瑙,少量为周围地层中岩块,如灯影组中的白云质灰岩角砾。徽马鞍山凹山采矿场。凹山采场是全国八大黑色冶金露天采矿场之一,也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露天铁矿,素有马钢“粮仓”之称,位于马鞍山市区8公里处。凹山铁矿场最早开采与1917年。凹山矿床是由一亿二千万年前濮黄“断裂火山带形成”。以铁,硫矿为主,属高温热液型矿床。矿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凹山铁矿属山坡和深凹复合型露天矿采场。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层层叠叠颜色各异的岩层,采场深部矿石全铁占29.85%,工业类型属于混合贫磁铁矿,呈酸性。自然类型主要分四类:闪长玢岩角砾浸染状磁铁矿、磷灰石阳起石磁铁矿、高岭土化闪长玢岩浸染状磁铁矿、绿泥石化闪长玢岩浸染状磁铁矿。主要岩石为闪长玢岩。了解了边坡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后我们又观察到南山矿凹山采掘场采用选进的边坡开采技术,一层层开采面被有序剥离后形成梯台,运送矿石的铁路就直接铺设。地质实习最后一站我们主要参观了南京地质陈列馆和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南京地质博物馆位于南京市珠江路700号,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以地质矿产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博物馆。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南京地质博物馆现已成为涵盖地学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展馆,它以历史悠久、馆藏丰富而享誉海内外。南京地质博物馆由老馆(改造完成)和新馆(建设中)组成。实习内容
在暑期短学期里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利用三天游览了江苏省及其周围地区美丽的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还有许多美丽神奇的地方,见识到祖国丰富的地物地貌,瑰丽多姿的石钟乳、石笋,享有天下第一碑的阳山碑,雄奇伟岸的燕子矶,错落有致的马头山石柱林,八大黑色冶金属露天采矿之一的南山矿场等等等等。
第一天早上我们参观了无锡市善卷洞,先是领略了原始朴素的野人谷,见识了“野人们”热情奔放的舞蹈。之后进入善卷洞,先是进入中洞,参观;额形态各异的石钟乳,或大或小,或粗或细,后来到中洞--云雾大场,因有时在洞中云雾缭绕若人间仙境,故而得名欲界仙都,沿着阶梯来到了下洞,洞口处岩层较薄大约在二三十厘米,正对面有一小型的瀑布,流水冲刷出一条暗河,大家乘舟而行,从洞穴中穿行,有时候宽敞,有时候仅有两小船并排宽,有时候还需要低头,小心着石钟乳,沿途曲折蜿蜒,日光明灭,到终点豁然开朗洞口开阔。中午来到了方山地质公园,由于自然或是人为的原因,山脚的岩层大都裸露,可以看出石灰岩,泥、页岩交替存在,并且岩石有的风化严重,风一吹就剥落下来,越往后石灰岩越厚,其余两种渐渐变薄,岩层的倾斜度越大。这些岩层历经了海陆的变迁,时间的荏苒,一层层的堆叠,在地壳运动的挤压摩擦下,历经流水侵蚀、风化后,呈现出如今的面貌。随后,我们又去观看京沪高铁沿线江宁段排山背斜,排山背斜呈现出来的并不是很大,大概三米多长两米高,属于斜歪背斜。随后我们来到了阳山碑材,据说这里为明成祖朱隶颂其父朱元璋而开凿的神功圣德碑。碑座在半山腰上,高17米,宽29.5米,厚12米,如同一个从明代穿越而来的巨人屹立不动。碑首高10米,宽2米,厚10.3米,与碑座相比,其上有数个大小相似的洞口,如同一顶皇冠镶嵌在群山之间。碑身位于山巅,长49.40米,宽4.4米,高10.7米,由于考虑开凿的难度,所以碑身横向开凿,侧卧于山尖,碑身下有1.7米左右的间隙,留有十数个石墩以防开凿时碑身忽然的断裂,细细观看碑身四周有细细密密方方正正的槽印,为明代劳工所留下来的痕迹。整座碑充分利用阳山整体性较好的栖霞灰岩,碑材硬度高,质量重,总屹立高度达到78米,重3.2万吨。
第二日,我们来到了江苏六合地质公园,参观大致模型后,向马头山前进。马头山是一处盾火山,沿火山斜坡溢流而成宽阔缓坡度的盾状锥体山头有成片的石柱林,高达三十米左右,雄伟奇异,排列有序,错落有致,呈迷宫式,由一根根40—60厘米的石树组成,整齐紧密,笔直坚固。这是由于一千万年以前火山喷发时玄武岩浆喷发在地表冷却后产生的六棱、五棱形等不同的柱状的解理。六合还是雨花石的盛产地,它们均成卵状产出于古河流沉积物——雨花台组的砂砾岩石中。中午,我们来到了燕子矶公园,燕子矶为长江三大名矶之一,是一块位于长江口的巨石,为一处正断层,是沿江大断层作用形成与水流方向成一定的交角,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纷纷沓来,巨石嶙峋,树木葱翠,矶下惊涛拍岸,汹涌澎湃。
第三天早晨我们来到安徽马鞍山南山矿场。矿场绵延向下,一路曲折,铁道公路层层盘旋向下用来运输矿产,路旁圆弧形的边坡较陡,上面的植被稀缺,矿产采用了雷达瞬时监控,当边坡位移达到一定速度时会发出警报,以便工人撤离。下午我们来到了南京珠江地质博物馆,新馆中有远古恐龙化石,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地球内部构造的模型,地球的各种地物地貌的简要模型,人类的进化史等等关于地球地质知识。在老馆,可以看到了地质工作者的蜡像。后又参观矿物、宝石加工而成的精美饰品,有璀璨夺目的钻石,耀眼的红宝石,晶莹的祖母绿,妖艳的紫水晶,沙漠玫瑰,黄铁矿,灵壁石,雨花石,方解石花瓣异石。
<>
参观无锡市善卷洞时,见识到形态各异的石钟乳,或大或小,或粗或细,狮象大场象腿、狮尾应有具有;云雾大场,常年在洞中云雾缭绕若人间仙境;四周钟乳林立,上有坐马立羊,苍鹰戏熊,狗熊爬树之景,水中倒影呈现出石莲花开放之姿,有的石钟乳还在继续成长日后不知何等景象。下洞流水冲刷出一条暗河,乘舟沿途曲折蜿蜒,临了洞口开阔,有“桃花源”的景象。方山地质公园的岩层历经了海陆的变迁才呈现出如今的面貌,有沧海桑田之叹。阳山碑材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让人不得不对聪明的古人心生敬仰。江苏六合地质公园感叹造化之雄起壮阔。燕子矶公园巨石嶙峋,树木葱翠,矶下惊涛拍岸,汹涌澎湃,远看长江沿岸的河漫滩,放眼远望天高云阔,空旷辽远,心生旷远豁达之情。安徽马鞍山南山矿场。南京珠江地质博物馆在老馆,我们看到了以前地质工作者的辛苦,没有卫星遥感,航拍,计算机软件,交通不便利,工作者们往返步行于群山之中,考察当地的地质资料,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孤独和辛苦,令人心生敬仰之情。思考题: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很有研究价值。
喀斯特地貌(英语: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地貌可以分为: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喀斯特地貌有地表和地下两种地貌,而善卷洞就是地下溶洞,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以上;形态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我们也看到了洞中两者结合的奇观,感慨大自然。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而岩溶的发育致使建筑物场地和低级的工程地质条件大为恶化,因此在岩溶地区修建各种建筑物必须进行工程地质研究,工程地质问题主要有:1.地基稳定性及坍塌问题,这类地区地基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施工前必须进行认真勘察,确认安全厚度、碎石混凝土填充等方法来解决问题;2.渗透和突水问题,由于岩溶地区岩体中有很多裂隙、管道和溶洞,在进行水库、大坝、隧道、基坑等工程活动时,可能会遇到地下突水导致基坑、隧道等工程排水困难甚至淹没,也可能因岩溶渗透而造成水库无法蓄水。
主题地质大会心得体会范文四
<>
1、实习的性质
实践生产实习是土木工程学习的重要环节,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针,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发扬我们当代理工大学生动手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优良传统的基本保证,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掌握具有重要意义。
2、实习的目的
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火炉山的了解与观察,初步的了解工程地质,并将大二所学专业知识,与所见所闻相结合,从而有所感悟,进而加深同学们对建筑施工内容的消化和理解。并通过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认识与分析,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工程实际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同学们对本专业有更深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3、实习的任务
通过在广东火炉山森林公园的认识和学习,联系我们大二所学的知识,并试着运用课堂上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去分析一些现场遇到的问题,,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向,从而达到实践生产实习的目的。
<>
20xx年11月13日
<>
到火炉山森林公园实习
<>
这个学期的土木工程实习是关于地质的实习,这个学期的土木工程专业课主要是学习了工程地质,它是地质学得一个分支,而我们主要是研究与工程建筑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研究目的在于查明建设地区、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和评价可能存在和法生地工程地质问题和其对建筑环境的影
<>
这个学期的土木工程实习是关于地质的实习,这个学期的土木工程专业课主要是学习了工程地质,它是地质学得一个分支,而我们主要是研究与工程建筑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研究目的在于查明建设地区、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和评价可能存在和法生地工程地质问题和其对建筑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质现象的措施,为保证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当天早上我们一大早就起床,在饭堂门口集合完毕后,就坐上校车出发到实习地点,我们这次实习的地点是火炉山。它位于天河区东北部,车程并不久,四十多分钟就来到了。下车之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青葱的大山。据了解,火炉山长约3公里,面积600公顷,是典型的花岗岩山地。火炉山的岩浆岩属于侏罗纪时代的。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的火成岩,主要成分是长石和石英。因为花岗岩是深成岩,常能形成发育良好、肉眼可辨的矿物颗粒,因而得名。花岗岩不易风化,颜色美观,外观色泽可保持百年以上,由于其硬度高、耐磨损,除了用作高级建筑装饰工程、大厅地面外,还是露天雕刻的首选之材。
我们并没有沿着正门走,我们沿着铺好的沥青路往山上走,刚开始几个班的同学都是一起走的,后来就分散了,我们沿着一条小得登山路往上走,路上我们看到了几种不同形状的土堆,回来的时候,我们查过资料,知道这是两种土壤,分别是残积土和坡积土。残积土是岩石风化后未经搬运而残留在原地的松散碎屑物质,坡积土是由于重力,雨水或雪水的作用将原处于高处的风化碎屑物质向下搬运,堆积在平缓的山坡或坡脚处而形成的堆积物,两者最大的鉴别依据是土中残留碎屑的矿物成分是否于下卧基岩相一致——残积土由于是原地沉积,碎屑物成分上与原岩呈简单的直接的关系;坡积土则经过或多或少的搬运距离,其碎屑物成分往往找不到一定的规律性,与下卧基岩也没什么联系。上部的土层很薄,经榔头敲打后土层剥落,下卧基岩清晰可见,且土中的碎石颗粒棱角分明,表面较新鲜,分布也比较均匀,判定为残积土;下部的土层较厚,用榔头锤击数次仍不见有岩石出露,另外,土中碎屑颗粒分布零散随机,结构混乱,性质似乎更加软弱,这是坡积土的表现。
一般里面矿物结晶,比方水晶、金刚石上所没有学过的,回来查找相岩的成因可以推测出其存在的合理性:由于岩浆侵入地壳某深处,在压力和温度的强作用下,岩浆冷凝非常缓慢,矿物结晶有了充足的时间,于是长成了巨大的伟晶岩;由于岩浆属于复杂的混合物,伟晶岩中不可避免会包含一些其他的矿物成分,在相同的温度压力条件下随伟晶岩一起缓慢冷凝,形成了完整良好的矿物结晶。了解伟晶岩的特性对开采矿产资源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我看到有一个岩石缝隙的泉水中带出了不少黄色的沙,从书本上的介绍明白到那正是岩石的风化现象,由于流水的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它使岩石内部“变质”,形成细小的颗粒随流水一起带出,形成沙,长江、黄河里面的河沙来源正是由于这一原理,河流旁边山体的岩石的风化颗粒随水流带到江里,于是便形成了河沙。所有沙的来源都可根据这一原理解释。
一路登上山顶,已经有许多游人和同学在那里休息,他们并不只是坐在凉亭下,许多人都爬上石头上去,那些石头就是猪头石,下山时,我看到了有条水流顺着石阶而下,这大概是从山上的泉水,被人工地用水管接下来,那水很清澈,有不少人在那里装水,有的装回家,有的就直接装上水壶中,直接煮沸哦泡茶喝,但也有人直接饮用,这我就很纳闷了,就算是泉水,总该处理一下,例如煮沸了再喝,抱着咨询的态度问了那人,那人却说这些泉水无须处理,可以直接饮用,这些泉水是由雨水经过过滤,进入岩石缝隙,然后通过打入不锈钢钢管将其引出来。这些介绍澄清了我一直以为的想法。
就这样,我们用了一个早上的时间把一天的实习任务完成了。接着,我们小组几人把火炉山附近逛了一下,还特地到正门对面的中大新华学院看了一下,并且吃了远近驰名的岑村排骨,总的来说,这是一次既有学习性又有娱乐性的实习。
<>
这次实习不仅是一次对自己这学期学习的知识的梳理和补完,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这个专业相对理论知识的积累,实际的实践活动同样重要,因为许多东西是不通过实际的探究或者询问,是不会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有欠缺,书本上知识哪些用得上,哪些常用,哪方面的知识需要再深一步去学习,这些东西都要自己发掘。应该说,这或许这是我这次实习最大的收获,不要死啃课本,而不知变通,这样会造成坐井观天、夜郎自大。抛开课本,走出课堂,这很重要,要将理论在实际中运用起来,,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运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挖掘新知巩固旧识,这样才能达成学习的目的。
主题地质大会心得体会范文五
地质实习是工程地质课程的重要环节,能直接地反映课堂所学内容,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经过一学期的理论学习,我对公路工程地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书面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作为学生,未涉足工程实际,所以对很多地质现象难以从整体上把握。非常感谢学校安排了本次野外地质实习,既巩固了我的理论知识,又提升了我的实践能力。
<>
1、安淑红老师带队
2、实习时间为20xx、6、27——28
3、实习地点 张夏馒头山、灵岩寺、苏庄背斜(均隶属济南长清区)
<>
1、学会判别岩石类型及典型的岩层产状
2、了解馒头山沉积岩的每一层的岩石组成及其颜色、厚度等
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4、应用地质罗盘测量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包括走向、倾向、倾角)
5、掌握褶皱的基本知识和判断背斜、向斜的能力
6、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
(一)地质观察(地点:张夏馒头山)
山东省的地层,除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和三叠系地层外,其余地层从太古界到第四系均有出露。本次实习主要观察寒武纪系馒头组等地层。寒武系的形成时代为寒武纪,距今约有5~6亿年,属海相沉积。该地层一般含有三叶虫化石,为标准化石。山东的寒武系分布广泛,由南向北分布在枣庄——苍山——滕州一带,泗水——平邑——费县一带,蒙阴——新泰——莱芜一带,淄博——济南——张夏——肥城——东平一带,露头良好。
馒头山,海拔408米,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当地老百姓习惯称此山为“馍馍山”、“满寿山”,或者高雅的称为"曼寿山"。2003年,馒头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当年又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馒头组主要由紫红色、黄绿色等杂色页岩及泥质、白云质灰岩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杂岩的肉红色片麻状花岗岩之上。下部
灰岩中含磁石结核和条带,上部页岩中具微细水平层理,中部页岩含有三叶虫化石~中华莱德利基虫。厚度119米。此次实习分为三组:馒头组(十层)、毛庄组(六层)、徐庄组(五层)。
1、馒头组 杂色页岩和石灰岩,泥灰岩,上部有鲜红色的易碎页岩与毛庄组分界,张夏馒头山一带有黄斑岩侵入体,厚约为58米(未计黄斑岩侵入体),层序由底到顶如下: 第一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2米,岩层呈现黄灰色,局部呈现灰色,风化程度非常的严重,裂隙发育大,我们在工程中应尽量避开
第二层是蓝灰色薄层石灰岩,含燧石结核,厚约4米。
第三层是灰黄色及灰色钙质页岩,厚13米。
第四层是由杂色页岩组成,厚约8米。
第五层是蓝灰色及灰黄色薄层石灰岩,厚5米。
第六层是紫色及绿色页岩,厚4米。
第七层是由蓝灰色薄层石灰岩石灰岩组成,厚度2两米,空隙发育,石灰岩表面覆盖物为填充在裂隙中的杂质。
第八层为绿色钙质页岩,厚度约3米,
第九层为灰黄色及灰色泥质灰岩,厚4米
第十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13米,颜色呈鲜红色且易碎,由于该层位于山顶,所以此处岩石风化严重。
2、毛庄组 紫色及紫灰色云母页岩为主,加鮞状石灰岩层及石灰岩凸镜体。厚约52米。由下及上依次为:
第一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9米,颜色为紫红色,页岩中含有云母
第二层是紫灰色云母页岩夹石灰岩结核及凸镜体,厚4米。
第三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为8米,颜色为紫红色,由于该处地势高以及各种外力因素,使得该岩层水土流失严重,表面基本无植被覆盖
第四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0.8米。
第五层:灰色石灰岩,厚0.2米。
第六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0.3米。
3、徐庄组 该组海拔较高,地势陡峭,鉴于安全考虑,未能继续前进。据老师介绍该组特征:紫红色页岩与石灰岩互层,底部为具交错层理的鮞状石灰岩及竹叶状石灰岩。厚约50米,共分为9层。
4、灵岩寺滑坡
在研究完著名的世界第三名地质山后,老师带领我们来到了灵岩寺,到这里来的原因是这个地方的灵岩山,曾有过较明显的滑坡,并且现在形成的山体恰好适合我们的实习。
(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 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滑坡的机制是某一滑移面上 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
(2)滑坡的识别方法
在野外,从宏观角度观察滑坡体,可以根据一些外表迹象和特征,可粗略的判断它的稳定性。
1、后壁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稳定;
2、滑坡平台宽大、且已夷平,土体密实,有沉陷现象;
3、滑坡前缘的斜坡较陡,土体密实,长满树木,无松散崩塌现象。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刷过的现象;
4、目前的河水远离滑坡的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分布;
5、滑坡体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
6、滑坡体舌部的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
(二)构造观察
山东省境内的构造多为断块构造,即由大大小小的断层互相切割而成,褶皱较少,本次实习观察断层有三处,褶皱仅一处。
我们对馒头山小型平推断层,张夏火车站压性断层及范庄地堑(正断层组合)进行了实地观察。完成断层观察后,我们来到长青城关苏庄背斜进行考察。苏庄背斜是一处非常典型的两翼不对称的背斜构造。背斜核部张裂隙发育,岩层破碎,沿轴线向两边延伸,可见一系列水井分布。这里要求用地质罗盘测量两翼岩层的产状。苏庄背斜的垭口处由于长时间的风化、剥蚀,往往给人造成假象它是向斜,其实不然。苏庄背斜示意图如下:
地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走向、倾向、倾角)。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其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测量岩层产状是野外地质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必须熟练掌握。
岩层走向的测定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主题地质大会心得体会范文六
一、实习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
《煤矿地质学》课程的认识实习是有关地质科学的野外实习,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也是加深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次实习时该课程课堂教学的继续,也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2、这次地质认识实习的任务是:
1)让学生了解有关煤矿地质工作基本工作方法和特点。
2)观察和认识常见的一些岩石。
3)建立一套完整的底层层序。
4)认识常见的地质构造现象。
二、时间安排
实习2周(1月15至一月25),共10天,其中井下工作2—3天,编写实习报告1—2天。
三、组织状况
由地当煤矿技术部门技术员殷明光老师指导,12届煤矿工程高本班聂涛对孙家湾煤矿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了实地勘察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分类的讲解,没有缺勤人员。
四、工作量
在两天的井下工作中,分别对1#、2#井,运输巷,回风巷进行了实地勘察,通过实地体验、感悟加深了对煤矿地质学习兴趣,将课本与实际结合,更好、更真切的获得知识。
五、结束语
通过本次煤矿地质学的矿井地质实习,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加深了课堂所学的重要内容。野外实习是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和继续,通过自己的实地观察与课本的联系,加深了对某些岩石的认识,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学有所用。而对地质构造的观察,不仅更好的了解地层的形成,也将当时课堂上的立体想象给实际化,不再对某些地层感到模糊,大脑里已经有了地层的画面,这样也更好的去和课本枯燥的知识和图片相联系。
为期两天的矿井地质实习结束了,自己从中学习到的知识却是很多的。单从这两天野外实习就发现,地质工作者是多么的不容易。而作为采矿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将来在煤矿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现在我们必须做好吃苦受累的准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在这里,我要感谢殷明光老师,感谢他在实习过程中的耐心讲解与辛勤付出。希望今后的还能有这种形式的实习,这对我们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是非常有利和必须的。
在这次实习中我们在快乐中学习,既参观浏览了美丽的山河风景元又增长了专业知识。所以我希望学校能多组织几次这样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实习活动。今后,我将充分利用这次实习所得,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争取做到学有所成!
主题地质大会心得体会范文七
今年开学初,我们资源勘查工程20__级的全体同学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实习。整个实习过程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技能得到培养和训练的有效途径。
我们进行实习的具体地区是重庆市北碚区。在这里,我们连续进行了为期四周的野外实习,平均每天走山路7公里,组织学生对观测路线上的各种典型地质现象和沉积相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实习期间,我们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野外记录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实习结束后,又对学生的所写的调查报告进行了批阅。通过这次野外实习,同学们基本上学会了应该如何进行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对沉积相的研究;如何确定野外的地质观察点,在一个观察点上如何进行规范化的记录;如何写每天的调查总结,如何根据在一个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记录绘制该区的地形图和构造等值线图。
实习完全结束已经很长时间了,虽说实习报告里面已经写了很长的感想,但是这里还是想对这一次野外实习做一下总结,主要是经验和教训。
我们同学中有很多从一开始就没有很用心,这是第一个教训:即无论做什么,一旦做了就必须要认真对待,并且必须无条件高要求完成,不然就不做。当然这其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没有时间怎么办,次要的任务要不要放一放?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在任何时候只能全神贯注做一件事,选择主次,一件一件地来。以前的经验证明同时做两件事,是达不到那样的水平。
有了第一个问题,后面的也就必然发生:在实习之前没有作任何的准备工作。至少应该了解一下,地质实习应该注意些什么,实习过程中要记录一些什么,实习要求有哪些知识准备的要求(包括学过又已经忘记了的)。还有就是有必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资料,做到心中有数。
如果说前一个说明了预习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就是提醒我们时刻记得复习。每天实习之后,完全应该把一天的内容整理一下,写一个日志,以使以后的总结更方便一些。我起初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可是一拖再拖,一天也就很快过去了,结果到最后对每天实习的内容没有一点印象,特别是在后期回校后整理资料,图也绘不出来。这也说明了今日事今日必须完成的重要性。事实上,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每天必做的至少包括晚上留出一段时间来复习一天的功课,回顾一天的收获。无论是实习还是其它的学习,绝对不能再像有些学生一样在最后一个月临时抱佛脚。
学习不能只是死读课本,如果只看文字,永远不能真正理解,只有实际观察,配合书本上的理论,如此一来不但能加深印象,也能学到书上没有的东西、经验,说不定还会发现新的问题。
一个实习最终就是要得到一个报告,这也是实习的目的之一。因此对实习报告的准备一点也不能含糊,除了前面讲的实习前的预习之外,还包括每天的日志整理。每天整理的时候就应该标出来重点,绘出必要的图形,如此一来完成报告也就很轻松了。
一边写着文章,一边好像又回到了在北碚实习的时候,一切都历历在目。这次的野外实习,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从书本转移到实际的操作,更能让我们掌握和领会到了实际操作的重要性,而且同学之间的友情也更深了。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变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表现在男生对女生的照顾上,在爬山时,男生总是走在最前面。但是对于我,感觉最深、收获最大的还是在于对自己的锻炼上。这次出来实习,是对自己的一次很好的磨练,虽然被太阳晒黑了,人也瘦了,但是我更结实了,在意志上更强了。每一次对体能的突破,都是一次意志力的锻炼,这对于今后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主题地质大会心得体会范文八
一、实习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
煤矿地质学课程的认识实习是有关地质科学的野外实习,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也是加深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次实习时该课程课堂教学的继续,也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2、这次地质认识实习的任务是:
1)让学生了解有关煤矿地质工作基本工作方法和特点。2)观察和认识常见的一些岩石。3)建立一套完整的底层层序。4)认识常见的地质构造现象。
二、时间安排
实习2周(1月15至一月25),共10天,其中井下工作2-3天,编写实习报告1-2天。
三、组织状况
由地当煤矿技术部门技术员殷明光老师指导,12届煤矿工程高本班聂涛对孙家湾煤矿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了实地勘察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分类的讲解,没有缺勤人员。
四、工作量
在两天的井下工作中,分别对1#、2#井,运输巷,回风巷进行了实地勘察,通过实地体验、感悟加深了对煤矿地质学习兴趣,将课本与实际结合,更好、更真切的获得知识。
五、结束语
通过本次煤矿地质学的矿井地质实习,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加深了课堂所学的重要内容。野外实习是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和继续,通过自己的实地观察与课本的联系,加深了对某些岩石的认识,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学有所用。而对地质构造的观察,不仅更好的了解地层的形成,也将当时课堂上的立体想象给实际化,不再对某些地层感到模糊,大脑里已经有了地层的画面,这样也更好的去和课本枯燥的知识和图片相联系。
为期两天的矿井地质实习结束了,自己从中学习到的知识却是很多的。单从这两天野外实习就发现,地质工作者是多么的不容易。而作为采矿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将来在煤矿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现在我们必须做好吃苦受累的准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在这里,我要感谢殷明光老师,感谢他在实习过程中的耐心讲解与辛勤付出。希望今后的还能有这种形式的实习,这对我们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是非常有利和必须的。
在这次实习中我们在快乐中学习,既参观浏览了美丽的山河风景元又增长了专业知识。所以我希望学校能多组织几次这样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实习活动。今后,我将充分利用这次实习所得,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争取做到学有所成!
主题地质大会心得体会范文(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