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的意义试讲范文简短 小学数学方程的意义试讲(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关于方程的意义试讲范文简短一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主要学习和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关的四个概念。本节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今后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预备知识,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学生新的方程建模的基础课,为今后学习一次函数以及其他学科(如:物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建模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引导作用,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掌握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它们的解的概念,通过实例认识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也是反映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数学思考]
体会实际问题中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反映现实世界多个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能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重要作用。
[解决问题]
通过对本节知识点的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对情境问题的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上述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及教学目标,本节课中相关概念的掌握是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个数的确定。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希望平等交流研讨,厌烦空洞的说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一方面通过学案与课件,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自主练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人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感受成功的乐趣。
1.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我在教学中不只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结论的方法。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采用引导发现法为主,情景问答法、讨论法、活动竞赛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完成本节的教学,真正做到教师的主导地位。
2.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运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开拓自己的创造思维。这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究,这也符合数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nba篮球联赛情景再现,利用世界男篮亚裔球星林书豪激励学生相信自已能够创造奇迹的励志教育,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调动学生顺利引入新课。
2。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概念的教学,不纠缠于其语言本身,而是通过类比整合形成新的概念。由于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已经很了解,我主要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弱化概念的教学,强化对概念的正确理解,通过学案与课件相结合的方式,以题组形式分层渐进式训练,让学生明晰概念,巩固概念,强化概念,提升能力。
3拓展延伸,深入概念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是一个不断循序上升的过程,而教学过程更是一个生动活沷,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脑动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4.当堂检测,强化概念
通过课堂随机选题的形式答题,通过合作小组交流,全班展示交流,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竞争,将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认知成果,从而营造宽松、民主、竞争、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从而充分体现数学教学主要是学生数学活动教学的基本理念。
5.反思小结,回归概念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没有一个人能教好数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在激发学生自已去学数学”。只有学生通过自已的思考建立对数学的理解力,才能真正的学好数学。本节课,我致力于让学生自已去发现数学,研究数学,加强数学思想、方法及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不断从“学会数学”到“会学数学”,但教无止境,课堂仍然留有遗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从这样的三个方面加强对课堂的研究:
一是加强对学法研究、学情研究,让教学方式与内容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更贴近学生实际;
二是重视学生课堂的学习感受,营造民主、开放、合作、竞争的学习氛围;;
三是提高教学机智、不断创新优化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灵活地处理课堂上生成的问题。
关于方程的意义试讲范文简短二
教学内容:方程和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地位及作用:方程和方程组是第三学段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之一。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最基本的代数方成。它不仅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是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后继知识的基础。可以说它承前启后,有重要地位。还能培养学生的方程思想和建模能力,发展数感和符号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特点:本单元重视问题情境的设置,采用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应用和拓展的内容呈现模式并逐步渗透方程思想、建模思想,发展数感和符号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设计(课题组成)
本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方程和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会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2.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其在方程中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方程思想、建模思想,并体会方程的应用价值。通过学习培养自己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和他人合作的意识。
本单元重点、难点:重点是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关键: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的列出代数式;根据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关于方程的意义试讲范文简短三
1、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重点)
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难点)
3、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考点)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3)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4)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①设未知数;②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5)求出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6)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1)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如果a=b,那么a±c=b±c.
(3)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如果a=b,那么ac=bc;
如果a=b且c≠0,那么
(4)运用等式的性质时要注意三点:
①等式两边都要参加运算,并且是作同一种运算;
②等式两边加或减,乘或除以的数一定是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式子;
③等式两边不能都除以0,即0不能作除数或分母。
1、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1)合并同类项的依据:乘法分配律。合并同类项的作用:是一种恒等变形,起到“化简”的作用,它使方程变得简单,更接近 x=a(a 常数)的形式。
(2)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3)移项依据:等式的性质1.移项的作用:通过移项,使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a是常数) 的形式。
2、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与去分母
(1)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使方程不在含有分母,这样的变形叫做去分母。
(2)顺流速度=静水速度 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3)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4)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数×时间。
(1)售价指商品卖出去时的的实际售价。
(2)进价指的。是商家从批发部或厂家批发来的价格。进价指商品的买入价,也称成本价。
(3)标价指的是商家所标出的每件物品的原价。它与售价不同,它指的是原价。
(4)打折指的是原价乘以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则称将标价打了几折。
(5)盈亏问题:利润=售价-成本; 售价=进价 利润;售价=进价 进价×利润率;
(6)产油量=油菜籽亩产量×含油率×种植面积。
(7)应用:行程问题:路程=时间×速度;
工程问题: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时间;
储蓄利润问题: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本息和=本金 利息。
关于方程的意义试讲范文简短四
清丽恰如小雪,霸气更胜甄嬛。艳若东方教主,不惧盈盈小三。
北大校内挂出了笑傲江湖体的祝福横幅:令狐冲不懂爱,信科女生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东方不败。
零一女生,文成武德,千秋万载,一统江湖。
第一次遇见你,我们的心早已跌入深深的湖水。
计12女生,你们是我们的东方姑娘~
新闻女士,清新教主。千秋万载,一统江湖!——新闻零男人帮
生医二女生——千秋万代,一统江湖
惜东方教主,略输文采,魔教圣姑,稍逊风骚 ,数窈窕淑女 还看软1
纸间忆得卿笑靥,竟把方程作芳颜。东方教主今何在?力二女神在眼前。
力一女生,文成武德,千秋万载,一统江湖。
关于方程的意义试讲范文简短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销售中的盈亏”,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三章第四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探究一的内容,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实际问题。下面我分别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部分来说说我的备课设想。
一、教材分析
前面已经学过解一元一次方程和由实际问题列一元一次方程。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由于涉及的知识较多,所以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熟练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为我们以后学习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以及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本节课的重要性,结合初中数学现行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确定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商品销售中的进价、售价、利润、利润率的含义以及这些基本量之间关系。
2、能根据商品销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掌握商品盈亏的求法。
3、能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盈亏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和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建立方程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化归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重要价值,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阅读理解能力和有关商品销售知识有限,考虑问题的全面性、深刻性不够,而盈亏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是解决销售问题列方程的重要依据,因此确定本节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能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弄清商品销售中的“进价”、 “售价”、“利润” 、“利润率”的含义以及这些基本量之间的关系。
突破本节课重、难点的方法 :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相关数量关系,找出可以作为列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策略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在教学策略上分为两步:
(一)问题——在生活中产生
根据初一学生活泼、好奇的性格特点,课程一开始就创设了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从而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一节课我提前给学生留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让他们作一个市场调查,了解进价、售价、利润、利润率之间的关系,初步理解在销售中的盈亏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问题——在探究中解决
考虑到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先认真分析各自的调查情况,再结合多媒体图片和老师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归纳、总结出“进价”“售价”“利润”“利润率”之间的关系,进而利用关系探究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社会知识有限,往往弄不清销售问题中的有关概念,理解不清概念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困难:
(1)抓不准相等关系;
(2)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不适应用方程解决应用题。
3、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完全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
四、教学过程
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标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分为七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多媒体图片,创设问题情境。
(二)提出问题,归纳公式
学生以小组合作,讨论得出下面概念的含义。
进价:购进商品时的价格(有时也叫成本价)
售价:在销售商品时的价格(有时叫卖出价)
打折:卖货时,按照标价乘以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十。
利润:在销售过程中的纯收入。即:利润 = 售价 - 进价
利润率:在销售过程中,利润占进价的百分比 。即:利润率 = 利润÷进价×100%
(设计意图:为了解同学们的调查情况,设置几个概念性的小问题,由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再进行总结,既可以让学生知道销售中的一些日常用语,增长知识,又可以为新课的展开作好理论上的准备。)
请学生完成下面两道题:
①一双双星运动鞋打八折后是100元,则原价是多少元?
②进价为80元的一件上衣卖了120元,这件上衣的利润是多少?利润率是多少?
(设计意图:在已有理论经验的基础上,以小组的形式分析、讨论、交流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会有获得新知的喜悦感。问题①讨论原价、售价、打折之间的关系;问题②探求进价、售价、利润、利润率之间的关系;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进一步突出、强化本节的重点—利润率的计算公式以及它的变形公式。)
总结出公式:
利润率= ×100% = ×100% 售价=进价×(1 利润率)
(三)探究新知(学习新课)
例:某商店在某一时间内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还是不盈不亏?
在学习这道例题时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提出问题一
(1)你能从大体上估算卖这两件衣服的盈亏情况吗?
(2)如何说明你的估算是正确的呢?
(3)如何判断盈亏?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先估算,后准确计算可减少判断错误,同时引出要利用方程模型来解决问题。)
第二个环节:提出问题二
(1)这一问题情境中哪些是已知量?
(2)哪些是未知量?
(3)如何设未知数?
(4)相等关系是什么?
(5)如何列方程?
(设计意图:为了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帮助他们逐步解决问题。)
第三个环节:提出问题三
盈利25%、亏损25%的意义?
(设计意图:更进一步让学生准确理解盈利和亏损的含义。)
第四个环节:展示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方法步骤
设盈利25%的那件衣服的进价是x元,它的商品利润就是0.25x元,根据售价=进价×(1 利润率)这一相等关系列出方程x(1 0.25) = 60,解得x=48 。设另一件衣服的进价为y元,它的商品利润是 - 0.25y元,列出方程 y (1- 0.25) = 60 ,解得 y =80 。(亏损就是负盈利,即利润为-0.25y元)
两件衣服的进价是x y = 48 80 = 128 元,而两件衣服的售价是60 60 = 120元,进价 大 于售价,可知卖这两件衣服总的盈亏情况是亏损8元。(将结论与先前的估算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前面三个问题,学生掌握了一些销售知识,在此基础上,我针对例题又设计了这道填空题,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建模”的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从而突破本节课重点。)
(四)新知应用
1、巩固练习
新华书店出售a、b两种不同型号的学习机,每台售价为960元。a型一台盈利20%,b型一台亏损20%。该书店出售a、b型学习机各一台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2、拓展延伸
商场将某款服装按标价打9折出售,仍可盈利10%,已知该款服装的标价是330元,那么该款服装的进价是多少元?
(设计意图: 为了及时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培养学生类比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方法,渗透数学建模思想,设计了两道练习题。)
(五)总结升华
让学生谈谈收获:
1、本节学了哪些知识?
2、商品销售中的盈亏是如何计算的?
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对话式交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我们要努力学好数学,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六)布置作业
作业:课本习题3.4第3题、第4题
(七)板书设计
销售中的盈亏
1、基本概念: 2、公式
进价: 利润率= ×100% = ×100%
售价: 售价=进价×(1 利润率)
利润:
利润率:
(设计意图: 简洁美观的板书设计给学生以美感,同时可以使学生感到脉络清晰,对本节的重点有个整体认识。)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关于方程的意义试讲范文简短六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前面,学生学了实数与代数式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包括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和一次方程组,上述内容都是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就可以对上述内容加以巩固,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以后学习(指数方式,对数方程,三角方程以及不等式,函数,二次曲线等内容)的基础,此外,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他学科也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及确立目标的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对这部分的要求是:“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的内容,针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知识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主要目的而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能力目标: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探索,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重点,难点及确定重难点的依据
“一元二次方程”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今后的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节课做为起始课的重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特别是含有字母系数的)化成一般形式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材处理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对概念背得很熟,但在准确和熟练应用方面较差,缺乏应变能力,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本节课突出对教学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采用探索发现的方法研究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学中,我运用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从一元一次方程入手,类比发现并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启发学生发现规律,并总结规律,最后达到问题解决。
四、教学手段
采用投影仪
五、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并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做铺垫)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并引例打基础)
课本引例(如图)由教师提出并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用实际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一元二次方程是来源于客观需要的)
设出求知数,列出代数式,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关于方程的意义试讲范文简短七
教学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
2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 bx 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1、通过设臵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 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
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列方程。 问题(1)古算趣题:“执竿进屋”
笨人执竿要进屋,无奈门框拦住竹,横多四尺竖多二,没法急得放声哭。 有个邻居聪明者,教他斜竿对两角,笨伯依言试一试,不多不少刚抵足。 借问竿长多少数,谁人算出我佩服。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长为_______?尺, ?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还是与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 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 bx 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 bx c=0(a≠0)后,其中ax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例1.将方程3x(x-1)=5(x 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2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 bx c=0(a≠0)。因此,方程3x(x-1)=5(x 2)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
解:略
注意: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
2
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 将方程(x 1) (x-2)(x 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22
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 1) (x-2)(x 2)=1化成ax bx c=0(a≠0)的形式。 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 练习1、2
补充练习: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1)3x 2=5y-3 (2) x=4 (3) 3x-2
2
22
52 2 2
=0 (4) x-4=(x 2) (5) ax bx c=0 x
四、应用拓展
22
例3.求证:关于x的方程(m-8m 17)x 2mx 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2
分析:要证明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8m 17?≠0即可。
22
证明:m-8m 17=(m-4) 1
2
∵(m-4)≥0
22
∴(m-4) 10,即(m-4) 1≠0
∴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2
? 练习: 1.方程(2a—4)x—2bx a=0, 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
一元一次方程?
/4m/-4
2、当m为何值时,方程(m 1)x 27mx 5=0是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
2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bx 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六、布臵作业
第2课时 21.1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内容
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
2、?根据题意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题目。 教学目标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会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列出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列式求解;由解给出根的概念;再由根的概念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根。同时应用以上的几个知识点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重难点关键
1、重点: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
2、?难点关键: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2
问题1.前面有关“执竿进屋”的问题中,我们列得方程x-8x 20=0
列表:
问题2列表:
3
老师点评(略) 二、探索新知 提问:(1)问题1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多少?问题2?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多少? (2)如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2中还有其它解吗?
22
老师点评:(1)问题1中x=2与x=10是x-8x 20=0的解,问题2中,x=4是x 7x-44=0的解。(2)如
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2中还有x=-11的解。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2
回过头来看:x-8x 20=0有两个根,一个是2,另一个是10,都满足题意;但是,问题2中的x=-11的根不满足题意。因此,由实际问题列出方程并解得的根,并不一定是实际问题的根,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实是实际问题的解。
2
例1.下面哪些数是方程2x 10x 12=0的根? -4,-3,-2,-1,0,1,2,3,4.
分析:要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只要把其代入等式,使等式两边相等即可。
2
解:将上面的这些数代入后,只有-2和-3满足方程的等式,所以x=-2或x=-3是一元二次方程2x 10x 12=0的两根。
2
例2.若x=1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 x bx c=0(a≠0)的一个根,求代数式2007(a b c)的值
2 2
练习: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1) x x a-1=0的一个根为0,则求a的值
点拨:如果一个数是方程的根,那么把该数代入方程,一定能使左右两边相等,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经常用到,同学们要深刻理解。
例3.你能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求出下列方程的根吗?
222
(1)x-64=0 (2)3x-6=0 (3)x-3x=0
分析:要求出方程的根,就是要求出满足等式的数,可用直接观察结合平方根的意义。 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 思考题 练习1、2.
四、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
(2)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3)要会用一些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夹逼”方法; 平方根的意义) 六、布臵作业
1、教材 复习巩固3、4 综合运用5、6、7 拓广探索8、9.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3课时 21.2.1 配方法
教学内容
运用直接开平方法,即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2
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 c=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
2
a(ex f) c=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 重难点关键
2
1、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 m)=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22
2、难点与关键: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n,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 m)=n(n≥0)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问题1.填空
222222
(1)x-8x ______=(x-______);(2)9x 12x _____=(3x _____);(3)x px _____=(x ____)。 问题1: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
p2p
) 。 22
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
何转化成一次?怎样降次?以前学过哪些降次的方法? 二、探索新知
4
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3,如果x换元为2t 1,即(2t 1)=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 1变为上面的x,那么2t 1=〒3 即2t 1=3,2t 1=-3
方程的两根为t1=1,t2=--2
2 2 2
例1:解方程:(1)(2x-1)=5 (2)x 6x 9=2 (3)x-2x 4=-1
22
分析:很清楚,x 4x 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 2)=1.
2
解:(2)由已知,得:(x 3)=2 直接开平方,得:x 3=
即
所以,方程的两根x1
x2
2
例2.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m提高到14.4m,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 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 ?10x=10(1 x);二年后人均
2
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 x) 10(1 x)x=10(1 x) 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2
则:10(1 x)=14.4
2
(1 x)=1.44
直接开平方,得1 x=〒1.2 即1 x=1.2,1 x=-1.2
所以,方程的两根是x1=0.2=20%,x2=-2.2
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2=-2.2应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
(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
三、巩固练习
教材 练习。 四、应用拓展
例3.某公司一月份营业额为1万元,第一季度总营业额为3.31万元,求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是多少?
分析:设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x,?那么二月份的营业额就应该是(1 x),三月份的营
2
业额是在二月份的基础上再增长的,应是(1 x)。 解:设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x.
2
那么1 (1 x) (1 x)=3.31 把(1 x)当成一个数,配方得:
22
1232
)=2.56,即(x )=2.56 22333
x =〒1.6,即x =1.6,x =-1.6
222
(1 x
方程的根为x1=10%,x2=-3.1
因为增长率为正数,
所以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10%。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p(p≥0),那么x=
解形如(mx n)=p(p≥0),那么mx n=
六、布臵作业
1、教材 复习巩固1、2.
第4课时 22.2.1 配方法(1)
教学内容
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 教学目标
5
2
2
p0则方程无解
方程的意义试讲范文简短 小学数学方程的意义试讲(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