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的观察指导心得体会范本 区域观察感悟(二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区域的观察指导心得体会范本一
本学期我们班有进来多个新生,那些幼儿是第一次入园,对幼儿园很陌生,对区域活动没有概念。因此在创设区域角是要考虑多个层次。根据幼儿的不同能力发展状况来创设区域角,丰富区角内的操作材料。班内一半的幼儿已有一学期的区域活动经验,因此在创设时要增加难度,帮助幼儿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对于一半刚刚入园的幼儿来说,要增添最基本的操作材料,让幼儿从基础开始发展自身的能力。
二、上学期区域活动优势及弱势
在上学期中,我们创设了图书角、表演区、娃娃家、建构区、手工区五个区域角,让幼儿自由选择区域角,但在选择过程中,我发现幼儿显得很盲目。较多幼儿看同伴选择什么自己也就选择什么。在开展区域活动的前端,幼儿的兴趣很浓厚,都很乐意去选择材料进行操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的兴趣有所减弱,让我意识到材料要随时根据幼儿的能力发展情况及兴趣爱好进行更换、增添。在幼儿自由活动时,教师及时的介入也是很有必要的。如幼儿在娃娃家内出现争吵现象,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幼儿,可通过游戏的角色,以同伴的身份进入到活动中进行指导幼儿。
上学期中,我们为幼儿准备的材料很丰富,让五颜六色的材料映入了幼儿的眼帘,使幼儿在活动开端就有了浓厚的参与兴趣。材料的准备形象直观,适合托班幼儿操作。班内娃娃家的创设是根据幼儿生活的环境来创设,让幼儿有温馨舒适的感觉,从而让刚刚入园的幼儿乐意开开心心来园。
三、区域活动预期目标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一部分,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区域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向幼儿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依靠自身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摆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能力按规则自行选择各区域的活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自由结伴、自由选择、自由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促进儿童在不同的水平上获得相应的发展。
根据幼儿发展现状我们将目标定为:
(一)继续为幼儿创造温馨舒适的环境,让幼儿开开心心上幼儿园;也让幼儿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中开展游戏活动。
(二)通过各种材料的增添,让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时巩固对红黄蓝三原色的认识,也在此基础上认识更多的颜色及形状。
(三)通过表演让幼儿学会主动与同伴交流,也通过展示自己培养幼儿大胆的性格,让幼儿乐意在同伴面前大胆展示自己。
(四)通过建构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让也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物体形状及特征,萌发幼儿建构的兴趣。
(五)通过手工区的操作,让幼儿知道玩泥的技能:团、肉、搓。在此区域中也让幼儿认识各种豆子及树叶,让幼儿喜欢豆子及植物。
四、活动的指导策略
区域活动的指导首先是观察。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特点,了解幼儿的知识储备、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去发现幼儿的潜力。教师在活动中凭借观察来抓住幼儿某一活动的发展水平,不仅要看到幼儿行为的表面,更要从表面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实质。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灵活地投放或变换材料,并提供适时适当的指导。
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注意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区域活动的最大特点是为幼儿提供适合其本身需要的活动环境,如果教师在指导上不因人施教的话,区域活动的长处就荡然无存了。如:在认识图形、颜色方面,教师有多个材料的准备可让幼儿根据兴趣去选择,教师也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品出发进行指导,这样幼儿会获得不同的经验。
最后,教师的介入要恰当,要有技巧。教师的介入方式可通过平行介入、垂直介入和交叉介入的方式介入来指导幼儿。教师根据幼儿在游戏中不同的表现来选择不同的介入方式,这样不仅不会影响幼儿活动,对于幼儿指导的效果也更为有效。
五、五个区域设计:
(一)名称:建构区
目标:
1.能自由选择积木根据物体形状进行拼搭。
2.在活动中不将积木占为己有。
3.萌发幼儿与同伴合作拼搭的意识。
材料投放:各类积木
(二)名称:表演区
目标:
1.学习自己分角色进行表演。
2.能够主动与同伴共同表演,体验表演的乐趣。
材料投放:各种乐器、头饰等
(三)名称:图书角
目标:
1.学习正确摆放书籍。
2.指导看书规则,不影响他人。
3.萌发幼儿保护书籍的意识。
材料投放:各类书籍
(四)名称:娃娃家
目标:
1.学习自己分角色与同伴共同游戏。
2.认识及了解材料的操作方法。。
3.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
材料投放:各种厨房用具、娃娃、电话机、餐具、小板凳等
(五)名称:手工区
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巩固认对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认识,并进行分类。
2.通过操作指导动物喜欢吃什么。
3.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材料投放:彩色木珠、彩色线 五颜六色的树叶 动物头饰、各种食物等。
2022区域的观察指导心得体会范本二
活动区域
建构区。
幼儿年龄阶段
大班。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设计,搭建出桥梁。
2、在搭建的过程中,学习、运用和巩固形、比例、对称、力等相关概念,发展空间知觉。
3、会根据搭建主题需要,创造性选择和使用辅助材料(如:交通标志、车辆、薯片桶等材料),不断丰富,完善搭建主题。
4、在搭建活动中会与同伴协商合作,喜欢参加建构活动。
幼儿的行为表现
凌乱的积木四散在地,断断续续的桥梁架了起来,孩子们已经掌握了“连接式垒高”这一搭建桥梁的基本技能,用薯片桶、牛奶罐、圆柱形积木搭建起一条条高架桥的路面,在桥的转弯处还用了拱形的积木搭建出转向连接。
开始,孩子们还是各自为阵,但因为空间有限,很快每个人都发现自己的地方不够用了,争吵现象也随之而来,孩子们开始“抢地盘”。于是我出面调解,请孩子们一起合作,把每个人单独搭建的桥面用积木连接起来,变成一座大桥。
于是他们开始寻找合适长度的木板来进行连接。一小会的时间,桥就连接好了,呈现出两个比较规则的长方形。乐乐想在一个路段上建一个隧道,于是找了一个小拱形积木放在桥面上,由于路面比较窄,拱形开口比较大,尝试失败。见乐乐有点想放弃,我走近了问:“乐乐,你是想建隧道吗?”乐乐回应是。我说:“这个主意太棒了!”
乐乐又找了拱形尝试搭建隧道,但还是失败,路面与拱形之间的缝隙太小,连一辆小车也开不过去。我对乐乐说:“好像需要其他材料来帮忙。”乐乐又找了了两个圆柱形摆放在桥面两边,再次把拱形积木垒在上面,前后观察后,乐乐说:“隧道还是矮了一点。”我回应说“是矮了一点,怎样才能更高一点呢?”乐乐很聪明的选用了两个半圆形放在桥面两边,这样高度就与桥面一样了,隧道搭建成功。接着,我又提醒:隧道好像有点短,乐乐一下搬来了好多大小相同的拱形积木,这下可以说是完美了!
卡卡拿起刚投放不久的小汽车开始在路面上行驶,伊伊看到后提醒大家说:“桥还没有上桥口和下桥口呢。”五个小伙伴又开始了搭建斜坡的工作。乐乐用饮料罐和中等长度的木板组合实验了几次,发现行不通就把饮料罐放下了,又找来了比饮料罐矮小一些的圆柱形积木进行尝试,这次成功了。其他的几个宝贝也都是用了斜坡的方式搭建了上桥口和下桥口,这个问题解决了。
早饭后,五位建桥工人又陆续进入“工地”,熟知交通标志的伊伊开始为桥梁添加交通标志,他先把标志直接摆放在地面上,我告诉他:“这样会影响汽车行驶的,交通标志大多都是摆放在路边的。”他思考了一会,拿来了一个圆柱形放在路边,把标志摆了上去,再次攻克了一个小小的技术难题。
乐乐进入区域后,有了比较大的手笔,新增加了一段桥面,因为用的支撑的柱子高度不同,产生了一个高度的落差,烁烁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告诉乐乐说:“车到这里会翻车坠毁的!”乐乐在用各种三角形,小方形的积木进行组合尝试,这个时候伊伊拿着前方施工的标志过来了,很正式的把标志竖到了路边。经过多次尝试,乐乐用几个大三角形搭建了一个小下坡,这样就可以通车了,伊伊也把前方施工的标志撤走了。
大桥已初具规模,孩子们开始拿着车在桥上行驶,在隧道里穿梭……因为走动,卡卡不小心弄倒了一小段桥面,备受“指责”,大桥开通的高兴劲也不见了。我再次介入,请孩子们原谅卡卡,帮助卡卡一起恢复桥面。过了一会,见孩子们都“游手好闲”起来,我又请他们用塑料拼插玩具在桥周围建一些花坛和绿化带。琪琪发挥女孩的优势,为大桥装饰了各种造型的绿化带,摆放的过程中很注意形式的美感。男孩子们也有了新点子,很快,一个用积木搭建的加油站成型了。
接着又有了旁边的停车场,每一个车位都用长条积木围了起来,摆放的很整齐。停车场建好后,孩子们就把车子都停到了停车场里,只有伊伊不同意,说:“路上都没有车了。”说完就又从停车场开出了几辆车子。后来,他们设立了直行道、左拐、安全出口和红路灯。
区域活动因其具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因而能满足幼儿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需要,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
从选择建构的主题来看:继《疯狂的小鸟》《美丽的房子》这些搭建主题活动之后,《高架桥》这一搭建主题备受孩子们的喜爱。为了支持孩子们的搭建活动,我和宝贝们一起收集了许多车辆模型,还制作了许多交通标志牌。并向孩子们介绍了桥梁的构造,同时引导幼儿欣赏了许多世界著名的大桥。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学习,孩子们对搭建桥梁已经有了充分的感知。此时组织孩子进行有关桥梁主题的搭建是可行的,孩子们有此方面的能力、经验基础,对这一建构活动充满了兴趣。
从幼儿建构的水平来看:经过一学期建构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已经基本能够熟练掌握搭建的基本技能。孩子们可以根据学习、生活的经验进行大胆创造,同伴之间也可以相互合作,并能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问题。基本能达成区域活动前预设的目标。
不足之处:虽然我有观察意识,也能发现一些问题,及时引导孩子们,但局部观察还不够细致,科学观察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应该讲究观察策略,要打开视角,尽可能的减少盲点。教师的观察活动有连续性和目的性,而不是停留在随意观察的水平上;同时有准备的进行观察,就可以使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有的放矢,降低盲点的发生率。
可完善之处:在区角墙面环境中投放更加错综复杂的桥梁图片,让孩子们欣赏和讨论。材料方面,提供更为广泛的生活中的标志,如:禁止超车、y形交叉等标志,孩子们在拓宽标志知识面的同时,也会在搭建过程中启发孩子们的创意。在每次搭建活动后,认真点评孩子们的活动和建构作品,将建构过程中好的方法和经验及时总结和梳理,提高孩子们的搭建技能。
孩子们在不断的尝试和操作中,渐渐地能搭建出更多变,更为错综复杂的桥梁,孩子们还能轻松的搭建出有上、中、下三个不同高度的桥梁,交错穿插在一起。从最初搭建单车道的桥梁,到后来可以搭建出多个车道的桥梁,这也说明孩子们覆盖垒高、架空等技能都已经掌握的比较娴熟了。
区域的观察指导心得体会范本 区域观察感悟(二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