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医学心得体会精选 课程思政 心得(5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主题课程思政医学心得体会精选一
利用视频来实施教学,在多年以前人们就进行过探索。在上世纪的50年代,世界上很多国家所进行的广播电视教育就是明证。为什么当年所做的探索没有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多大的影响,而“翻转课堂”却倍受关注呢?这是因为“翻转课堂”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不论是萨尔曼·汗的数学辅导视频,还是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所做的化学学科教学视频,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大多数的视频都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比较长的视频也只有十几分钟。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查找起来也比较方便;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通过网络发布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萨尔曼·汗的教学视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视频中唯一能够看到的就是他的手,不断地书写一些数学的符号,并缓慢地填满整个屏幕。除此之外,就是配合书写进行讲解的画外音。用萨尔曼·汗自己的话语来说:“这种方式。它似乎并不像我站在讲台上为你讲课,它让人感到贴心,就像我们同坐在一张桌子面前,一起学习,并把内容写在一张纸上。”这是“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与传统的教学录像作为不同之处。视频中的出现的教师的头像、以及教室里的各种物品摆设,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吸收内化”阶段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挫败,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老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学生观看了教学视频之后,是否理解了学习的内容,视频后面紧跟着的四到五个小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如果发现几个问题回答的不好,学生可以回过头来再看一遍,仔细思考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学生的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能够及时地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处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视频另外一个优点,就是便于学生一段时间学习之后的复习和巩固。评价技术的跟进,使得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能够得到实证性的资料,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翻转课堂的推动,要打破现有的谁是教师,就由谁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传统做法,建立一种新型的评价机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观看自己的任课教师的视频来学习,也可以观看其他老师的视频来学习,只要能够顺利通过学习,都应该计算学分。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主题课程思政医学心得体会精选二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自2018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结合学校“徽文化与徽派建筑”方面研究优势,组织开展徽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
课程思政医学心得体会精选 课程思政 心得(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