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桃园心得体会总结 桃园观后感(二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走进桃园心得体会总结一
一缕暖暖的阳光映在外婆那苍老的、布满沟壑的脸上。她提着一个竹篮,我拿着两把小锄头紧跟其后。外婆的家乡草青树茂,空气清新,与城市的嘈杂相比大相径庭。蓝蓝的天空点缀着几缕白云,明净得像一块镜子。我随手摘了几朵野花,开心极了。
田野中的野韭菜一丛又一丛,它们新鲜翠绿,十分可爱。我扒开杂草,用锄头将它们连根挖起。不一会儿,野韭菜就盛满了篮子。我们呼吸着新鲜空气,满载而归。
外婆总能用简单的食材做出美味的菜肴。我从小就爱吃饺子,这一次,我决定和外婆一起包韭菜饺子。
回到家,我开始和外婆择洗韭菜。一会儿工夫,切碎的韭菜被放进调好的肉馅中。外婆把和好的面团擀成圆圆的饺子皮,里面放入肉馅,然后把它捏成“金元宝”的形状。我也依葫芦画瓢,不过包的饺子总是不好看。屋内的温度渐渐升起来,热量向四周扩散。不一会儿,我们就包了一大盘饺子。
柴火烧得正旺,冷水下锅后,锅里一下子就冒出了“咕嘟咕嘟”的气泡。外婆迅速将饺子赶进锅里,我站在一边,心里满是期待。过了一会儿,外婆盛好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倒入几种调料,递到我的面前。我夹起水饺就往嘴里塞,却被烫得直吐舌头,外婆则在一旁笑得前仰后合。
我慢慢地把饺子放入口中,顿时有一种在阳光下沐浴的感觉,再配上外婆调的料,那种感觉更是无与伦比。
夕阳下,余晖里,外婆和我,大手牵小手,披了满身金霞。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走出校园,走进热气腾腾的乡村,我的心田被平凡中忽略的细节重新开垦。
窗外,凉风习习;心里,暖意融融。
有关走进桃园心得体会总结二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长沙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桃花源位于常德市西南部,东晋诗人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使桃花源名扬天下。千百年来,桃花源以其幽静秀美的独特风貌,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曾令多少游人迷恋,陶醉!她以红树、青山、斜阳古道闻名,山中幽谷深深,曲涧潺潺,藏凤聚气,泻灵溢韵, “水回青嶂合,云度绿溪阴”,当大家沉浸在“偶闻黄发石中语,时有白云衣上生”之意境时,自会有一种幽深恬静之感。
传说武陵渔郎所逢桃花林,正是这片林子。每当桃花盛开,红云飘浮,赤霞腾飞,与沿溪松涛、竹风映照,瑰丽多彩。可谓“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现在登上的这座桥,叫“穷林桥”,以《桃花源记》“欲穷其林”而命名。桥下流水潺潺,桥畔桃花灼灼。传说当年武陵渔郎沿溪而行,置身于一片桃花林中,十分惊讶。历经沧海桑田,桃花溪虽已没当年那么宽、广,但“桃花依旧笑春风”。
前面那座精美的建筑物就是菊圃,建于明万历年间,原为渊明祠,因陶渊明爱菊,遂改名菊圃,门口有副对联:“却怪武陵渔,自洞口归来,把今古游人忙煞;欲寻彭泽令,问囵园安在,惟桃花流水依然。”是说当年武陵渔人,从世外桃源出来以后,把人间仙境透露出去,引来了古往今来的游人想找陶渊明先生问良田美景究竟在哪里,只有桃花流水千古不变。
走进菊圃大门,仔细观赏一下菊圃的建筑,菊圃四周环以垣墙,数处开窗,分前后两进,前进入门为鱼池,池旁绕以回廊。两旁随地形高下,雕栏疏棂,修竹垂影,兰桂飘香。池上石桥纵跨,狮象猴麟,分蹲左右;池后为花圃,金菊竞放正中是一块渊明东篱采菊石刻,后镌《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栋古朴典雅、雕梁画栋、耀碧流丹的建筑,就是渊明祠。
正门廊柱上,挂着一副概括了陶公秉性的楹联: “心爱菊,睥睨荣华,难为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性嗜酒,不汲富贵,甘愿南山种豆,归来五柳先生。”写出了陶渊明心爱菊花,厌恶荣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他特别喜欢喝酒,从不追求富贵,心甘情愿归隐田园,种豆南山,好个五柳先生啊!渊明祠正中,供有汉白玉雕刻的渊明像,右边是他自传体铭文《五柳先生传》。这30多幅画,以历代名家所写陶渊明为依据,介绍陶渊明这个伟大诗人61个春秋的人生旅途,他五次出仕为官,五次归隐田园,不为五斗米折腰,41岁辞去彭泽县令后,乐道清贫,安居田园,终老一生。
这里有他自己的《挽歌诗》的一部分: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从这里我们仿佛看到陶渊明先生以极为淡泊的心态,视生如死,视死如生,超凡脱俗的高风亮节。
历代文人贤达颜延之、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黄庭坚、朱熹、辛弃疾、顾炎武、王夫之、龚自珍、梁启超、鲁迅等对之予以高度评价,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陶渊明先生的敬仰之情。颜延之的“畏荣好古,薄身厚志”,就道出了陶渊明高洁的人品。游览菊圃,就像阅读了一本有关陶渊明的书。穿过圆门,来到碑廊。千百年来,游桃花源者,骚人墨客多览物兴怀,写景抒情,碑碣传世颇多,惜为风雨剥蚀。现存唐代诗人杜牧、胡曾、李群玉以及明代袁宏道、江盈科等名家石刻,虽历经沧桑,尚可摩读,弥足珍贵。
方竹亭,原名“桃川八方亭”,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公
走进桃园心得体会总结 桃园观后感(二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