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老师教学反思心得体会及感悟 教师教学心得与反思(六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著名老师教学反思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桂林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阳朔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区东南面,地处东经110。13'-110。40',北纬24。38’—25。04’之间。隶属广西桂林市,位于漓江西岸,风景秀丽。建县始于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距今已1400余年。县城距桂林市区65公里,距自治区首府南宁445公里。全县总面积1428.38平方公里,辖6镇3乡,114个行政村(居)委,总人口30万,居住着汉、壮、瑶、回等13个民族。
阳朔风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高度概括了阳朔的自然风光在世界上所占有的重要位置。“山青、水秀、峰奇、洞巧”,为天下四绝。
县内旅游资源可分为一环、二带、五景区。阳朔百里山川,处处奇山秀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被誉为“中国旅游名县”。
阳朔自然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9.1c,气候温和宜人。有耕地30余万亩,林地80余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苎麻质量特优,沙田柚、金桔、板栗、柿子产量和出口量最多,在广西占有主要地位。地下有丰富的铅锌矿、大理石矿、重晶石矿等。
阳朔水路上溯桂林,下达梧州、广州,常年通航。县城距桂林市区仅65公里,有二级混凝土公路(属321国道线)和桂阳高速公路相连,桂梧高速公路桂阳段(桂林-阳朔)和阳平段(阳朔-平乐)已于20xx年建成通车,可直达贺州及广州,高速公路在高田蒙村附近与县城连接;铁路、民航可依桂林与国内外大中城市相通,作为国家重点工程的贵阳至广州高速铁路(贵广铁路)将会通过兴坪,并在兴坪设立客货两用的"阳朔车站"。县内有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程控电话装机达1万门,直通国际国内;电力资源充沛。
阳朔人心灵手巧,制作的大量书画作品、画扇、大理石、滑石制品、山水盆景、文化衫、戏剧脸谱、仿古陶器等工艺精湛,畅销国内外旅游市场;阳朔人民热情好客,现每年接待中外游客500多万人次;已引进外资开发项目20余个,总投资4亿元。
历史沿革
阳朔县始建于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以北有阳朔山(亦名海洋山)得名,并建治于现在的阳朔镇。民国时期,属桂林专区。1949年阳朔解放,建立人民政府,仍属桂林专区。1981年7月1日划归桂林市管辖,为市辖县。
地貌地形
全县地势东北部和西南部较高,属土山地带。自西北至东南的宽阔地带较低平,属岩溶地貌。中部和东南部为丘陵地带。县境内喀斯特石山平地拔起,群峰林立,海拔在100至500米之间,最高峰1700多米。
气候特征
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受海洋气候影响,年平均温度19。c,年平均降雨量1640.2毫米,相对湿度80%。
行政区划
20xx年,阳朔县辖普益乡、杨堤乡、金宝乡、葡萄镇、高田镇、福利镇、兴坪镇、白沙镇、阳朔镇,有汉、壮、瑶、回、苗等13个民族,总人口298769人。
自然资源
阳朔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特别是旅游资源尤为丰富。全县有大小山峰数万座,其中有名山峰数十座;有大小河流17条,著名的有漓江阳朔河段(全长69公里)、遇龙河、田家河、金宝河、大源河、乌龟河;大小岩洞30余个,著名的有黑岩、莲花岩、来仙洞等;矿产有铅、锌、铜、铁、铝土、汞等金属矿和石灰石、重晶石、大理石、朱砂、粘土、河沙、山沙等非金属矿。阳朔植被极好,国有大源林场万余亩,全县森林覆盖面20xx年达44.4%。
旅游资源
阳朔县始建于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位于广西的东北部,桂林市区南面,距桂林市陆路65公里,水路8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总面积1428.38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近30万人,属桂林市管辖。全县辖九个乡镇(6镇3乡),114个行政村(居委会)。“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高度概括了阳朔自然风光在世界上所占有的重要位置。阳朔地处中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境内山峰林立,平地拔起,千资百态,如人物、似走兽、若器皿、类飞禽,另具情趣,令人回味无穷,山上竹木繁茂,四季常青,山山有洞,洞洞奇美,洞中乳石遍布,晶莹剔透,如艺术长廊,似天然迷宫。阳朔的水清澈透明,绿水悠悠,如情似梦,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形容为“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美丽的桂林山水之精华所在地,整个阳朔恰似一座瑰丽多彩的大公园。阳朔,因为美丽,因为别致,千百年来这里留下了许许多多文人墨客的赞美名名;因为奇特,因为非凡,这里曾留下许许多多伟人政要的音容足迹。孙中山、-、-、-等我国领袖人物曾在阳朔指点江山,使阳朔更臻完美;胡志明、克林顿等一百五十多个国家的二百多位首脑人物曾在这里流连忘返,使阳朔更富盛名。自对外开放后,平均每年来阳朔旅游观光的游客达18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占三分之一,被誉中国旅游名县。
阳朔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且得天独厚,其特别是:“山清水秀、洞奇石美。”有名的风景点达250多处,景观集中,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中西文化交融。
推荐著名老师教学反思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游客朋友:早上好!今天我们要去参观游览兰州市的著名景观之一的白塔山。它坐落在兰州市中心、黄河北岸,因山头有一座元代的白塔而得名,1958年开辟为公园。
白塔山属黄土梁塬地貌,海拔1700多米,是祁连山的余脉。它巍峨起伏,重峦叠嶂,有“拱抱金城”之雄姿,是兰州北面的天然屏障。“白塔层峦”被誉为“兰州八景”之一,山上的白塔与山下的黄河以及飞跨黄河的中山铁桥仰俯错落,成为兰州市的标志性景观。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见的是白塔山公园内著名的一、二、三台建筑群。该建筑群总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以石阶、石壁、砖雕、亭台、回廊相互连贯,上下通达,层次分明,这是中国古典建筑中的一种别具风格的形式。一台建筑,是一座四面敞开的中央大厅,雕梁画栋。大厅回廊两侧各有重叠交错的重檐四角亭,迂回而上便是对称式的二台牌厦。牌厦面阔五楹,居中一楹有七级斗拱,为全国罕见。过二台广场,沿石阶而上便是砖木结构的三台大厅,气势庄重。大厅长80米,宽20米,高约10米,屋顶饰有琉璃花脊,墙面镶嵌各种砖雕,檩梁及悬角等处又有木雕彩绘。
坐落在三台大厅内的“黄河奇石馆”,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奇石博物馆,创办于1993年,藏石丰富,独具魅力。兰州的黄河石与南京的雨花石、湖北的宜昌石、山东的长岛石同列为中国四大名砾石。兰州黄河石特点是石质光滑,形状多变,色彩深而艳丽。“黄河奇石馆”珍藏着兰州民间收藏家宋志刚先生收藏的黄河奇石上万方。造型石有石佛、周仓、关帝、神龟等;纹理石有孔子、老子、如来佛祖、十二生肖、梅兰竹菊、山水风景等。它们生动逼真,惟妙惟肖,令游人一览如醉,流连忘返。该馆分三个陈列室:正厅第一展室的展品形态宏巨,气势磅礴,体现了母亲河的雄伟气魄;正厅西侧的第二展室,展品以黄河流域的古生物化石、出土文物、民俗礼器为主,展示了母亲河的悠久文明;正厅东部的第三展室,展出的石头以造型和纹理图像令人叹为观止,分伟人系列、山水诗意、生命象征、万物肖形等。黄河奇石镌刻着历史博大精深的足迹,有典型的天人合一的东方文化特色,许多名人参观后都留下了墨宝,予以赞颂。原国务院副谷牧题词:“黄河奇石美天下”;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题词:“黄河奇石,华夏一绝”;齐白石大师的弟子娄师白先生,则把它们誉之为“黄河瑰宝”。
各位游客:沿三台东侧盘山小道上来,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座牌坊,正面题额为“凤林香袅”,背面题额为“秀映三台”,都是清朝乾隆五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91年,皋兰举人李存中留下的墨宝。这座牌坊号称“白塔山第一牌坊”,站在这里俯视山下,黄河如带,凤林关一带炊烟袅袅,仿佛能闻到飘来的饭香;放眼远眺,皋兰山三台阁遥遥相望,恍若天上宫阙。
穿过牌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法雨寺”。法雨寺原名“罗汉殿”,位于三台大厅之上,在山道转弯处依山而建,是一座一进两院的古代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十年,就是公元1884年。整个建筑小巧玲珑,古朴清秀。有悬楼五间,凭栏远眺,金城全貌,尽收眼底。据记载,大殿原有对联云:“随处现身,只为众生开觉路;寻声救苦,永留宝筏渡迷津”,现已荡然无存。罗汉殿历经沧桑,曾经殿舍俱废,香火灭绝,名存实亡。0于1998年批准修复,改名“法雨寺”,现有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堂等主体建筑。法雨寺东西山头,各有三角亭一座,东曰“东风亭”,西曰“喜雨亭”,造型简洁、刚健,气势不凡。西北顶峰有三皇殿和三教道统祠,往西即可到达白塔寺。
拾级而上,我们终于到达了向往已久的白塔寺。此白塔始建于元代。元太宗窝阔台执政时,他的皇子阔端为西凉王。阔端邀请当时西藏最具实力的-教萨迦派法王萨班.贡噶坚赞(被称为班智达,意为大学者),前往蒙古地方传教,在凉州--就是现在的武威--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凉州会谈”,就西藏的局势进行了磋商,议定了西藏地方归顺蒙古大汗的条件,标志着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传说萨班.贡噶坚赞在返回西藏的途中病逝于兰州,后来的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在黄河北山修建一座通体雪白的佛塔,以纪念他的历史功绩。萨班.贡噶坚赞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但是他死在兰州的说法,至今找不到历史证据。据史载,萨班.贡噶坚赞于1251年圆寂于凉州(今甘肃武威市),葬于凉州白塔寺,现在遗址尚存。
原塔在元末明初的战乱中被毁,现在的白塔是明代景泰七年,就是公元1456年,由镇守甘肃的太监刘永诚重建。当时还建造了佛寺、僧舍等建筑,成为兰州的胜境。清代康熙五十四年,就是公元1720xx年,甘肃巡抚绰奇补旧增新,扩建寺址,改名为“慈恩寺”。
白塔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塔身洁白,通高17米,下筑圆台式塔基,塔身下半部分为覆钵式,上半部分为楼阁式。楼阁七层八面,大小佛龛分列其上,塔顶为绿色的古印度式塔刹。塔上方檐角,有铜铃装饰,微风吹过,悦耳动听。站立于此,也能眺望黄河,是观赏兰州市容的最佳之处。白塔山紧邻黄河,山下只有一线通道,自古以来被兵家视作军事
著名老师教学反思心得体会及感悟 教师教学心得与反思(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