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发展成长之路心得体会及收获 学校成长感悟(八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主题学校发展成长之路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关键词】教育发展经费教师素质
建德市教育事业近几年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 尤其是通过省级教育强市的创建, 进一步引起了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事业, 全面推动了教育发展。严州中学分校、新安江中学、明珠小学和各乡镇一大批学校基础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已经使全市教育基础设施面貌焕然一新。
虽然人民群众对建德市教育取得的成绩非常肯定, 上学难的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但群众对教育的意见和要求却更多了, 尤其是学生的家长对要求子女上“好” 学的要求更加迫切了。学生家长在目前教育的均衡问题、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问题、教育设备条件改善等方面还集中了比较大的意见。这一方面是因为群众越来越重视教育, 所以相应地提高了对教育的要求, 但同时, 也说明了建德市教育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调查小组对建德市2009 年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抽样调查。
一、建德市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农村教育发展
1. 教育经费不足影响学校基础建设。目前,建德市许多乡镇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 乡镇一级很少能对学校建设发展有很大的经费投入, 只有少数学校能够找到强有力的社会力量来扶持教育发展。经费投入的限制使全市学校教育基础很难再有进一步大的发展, 特别是偏远乡镇学校基础设施改善的难度更大。
2. 教育经费不足造成了学校教育负债严重。近几年,建德市通过省教育强市创建工作, 学校的基础设施相对有了很大的发展, 许多学校也抓住机遇大力开展了食宿改造等工程。然而每实施一项工程, 往往只能争取到部分资金,一个学校实施的基础建设项目越多就造成负债越多。大量的教育负债影响学校的稳定, 也影响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工作精力。
3. 教育经费不足影响办学条件改善。因为缺钱, 学校正常的办学条件也无法改善。有的学校没有计算机房, 有些有学校虽然有机房, 但电脑都是靠别的单位送的, 基本是淘汰下来的, 没法让学生使用, 导致一些学校被迫停止计算机教学; 电脑、电教器材坏了没钱维修, 只好停用;图书资料、文体器材无钱添置等问题。
(二) 教师队伍问题是教育发展的最大制约
1. 教师专业结构失衡。建德市农村中小学普遍缺少英语、信息技术、劳动技能、音乐美术等学科的专业教师,仅农村小学2009 年就紧缺25 名英语教师, 39 名信息技术教师。农村教师专业结构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水平, 进一步拉大了农村与城区教育发展的距离。
2. 农村教师年龄偏高。据调查, 建德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0.8 岁, 其中45 岁以上的占农村教师总数的35.7%。农村教师年龄结构偏高的现状, 使很多教学新理念、新要求、新技术在农村无法真正落实, 影响农村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
3. 教师水平问题。大量民办转公办的教师毕竟没有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 能力水平与正规老师相比有一定差距,这些老师年龄较高外出培训和学习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从目前农村学校教师的学历来看, 仅初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 城区学位高出农村学校近11 个百分点。
4. 教师素质问题。近几年, 极少数教师不注重形象,大讲吃喝, 爱好赌博, 严重影响了教师在群众中的形象。目前, 少数教师因为私底下做家教工作而影响正常教学的现象引起社会较大关注; 少数教师喜欢聚在一起打牌、吃喝等, 逐步形成风气, 不顾形象, 影响群众对教师的看法。
(三) 学生生源质量亟须提高
1. 农村的学前教育严重滞后。调查显示, 在城市中,3-6 岁的学龄前儿童中有83.7%已入幼儿园, 而农村中, 这一数字仅为45.12%; 城市中, 3 岁以下入托(入园) 儿童的比例达到11.39%, 而在农村, 这一比例仅为1.57%。在农村,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幼儿教师几乎是空白, 无法提供完整有效的学前教育, 使得农村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严重影响了建德市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2. 农村社会、家庭的教育功能严重缺失。建德市农村外出打工人非常多, 而这些家庭的孩子则成为留守儿童,从小就缺少了家庭教育。农村整体文化水平比较低, 使得农村孩子无论是成长的社会环境还是家庭教育环境都比较差, 在踏上小学之前就缺少了必要的教育。
二、对策和建议
一是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加大教育投入。要树立办学是政府行为的观念, 加大教育的投入, 减轻学校校长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责任和负担, 让学校校长真正能把精力集中到教育教学中来。要切实做到“四优先” 即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 要优先考虑教育的发展; 在城镇规划和建设中, 要优先考虑学校建设用地; 在财政年度预算中, 要优先保证教育投入; 在教育投入中, 要优先保证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落实。加大教育投入, 切实帮助解决教育负债等问题, 实现教育事业进一步繁荣和协调发展。二是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提高生源质量。坚持每个乡镇要建设一个规范的公办中心幼儿园, 并加大对乡镇幼儿园的教育指导工作。根据农村的实际逐步规范村级幼儿园,坚决取缔农村无证无资质的私人幼儿园。进一步重视留守儿童问题, 加强小孩子家庭教育工作。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优秀教师。要实行教师内退制度, 允许农村中小学年龄男57 周岁, 女52 周岁以上的教师提前内退或不计编, 以空出编制补充年轻专业对口的优秀教师。调整目前农村教师师生比编制, 实行农村与城市学校同等的教师编制政策, 小学师生比农村与城镇均为1∶21. 初中均为1∶16. 缩小政策上对农村教育的不利影响。进一步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要加强农村优秀教师的培养, 加大对优秀教师的奖励, 通过一系列对农村任教的优惠政策, 逐步使农村教师队伍年轻化, 知识专业化, 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
四是加强教育督导, 完善督学和督政制度。高度重视教育督导工作, 建立和完善教育的督导评价标准和机制。坚持“督政” 与“督学” 相结合, 督导工作不但要“督学”, 还要“督政”, 使各级政府确保其政府行为到位, 确保加强对教育的领导和资金投入; “直接督导” 与“间接督导” 相结合, 在以督导机构直接对各地进行教育评估为主的同时, 创新教育督导机制, 鼓励社会各界、家长和学生从办学方向、办学思想、教育改革、管理水平、办学条件及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 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五是推进乡镇品牌学校创建, 有重点的扶持学校发展。要根据全市人口出生情况, 进一步完善教育发展规划。目前建德市“一主四团” 发展架构逐渐形成, 人流物流资金等也开始向“一主四团” 集中, 教育的规划和发展重点应与之相适应, 有重点地培养“四主团” 乡镇学校的发展。
六是科学合理地增加生均公用经费。目前的生均公用经费还含有福利费、工会费、党员活动费等, 虽然近几年已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学校教育工作的需要,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应适当提高生均公用经费。对规模小学生特别少的学校, 在生均公用经费安排上不应该一律按学生人数来计算, 否则严重影响到目前规模小的学校日常工作(有些学生少的学校校长培训的经费都没法保障), 应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制定一个生均公用经费总数的底数, 以保障规模小的学校正常开展工作。
我们将调查推广到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教育领域, 使我们的调查不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 通过这次调查, 我们初步对建德市教育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 帮助推动建德市教育工作, 同时可为其他县级城市教育发展作借鉴。
主题学校发展成长之路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一)明确发展重点,培育科技领军企业。领军企业是产业化组织中的核心,产业集聚化发展关键在于领军企业的带动。
一是做强做大标杆企业。通过项目承接、战略联盟和品牌塑造,快速培育一批产业标杆企业;选择一批比较优势明显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规模扩张和并购重组,使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并引领行业发展的标杆企业。
二是引进和发展骨干企业。加快引进一批国内外拥有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的企业,通过战略重组、技术转让和协作配套等方式,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成为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是孵化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造一批创新能力持续、发展动力强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形成“专、精、特、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群。
(二)建设重大项目,打造新兴产业基地。实施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契机,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大项目、重点产业项目,以此推动辖区大建设、大发展,打造“新的区域发展极”。
一是加强招商选资力度。瞄准产业链关键、高端和缺失环节,主动出击,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中国100强和世界500强的行业龙头企业,积极争取更多面板项目落户,以大项目建设带动产业提升、区域开发和城市发展。积极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在辖区的选址落户工作,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二是打造中小企业总部基地。按照错位发展、功能匹配、产业异构、分工合作的原则,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引进一批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企业,特别是对未来发展起重要作用的项目,建设中小企业总部基地。继续积极做好辖区上市企业培育工作,对已确立的20多家培育对象实行动态管理、择机引导,形成“上市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发展格局。
三是围绕大项目完善产业链条。以现有核心企业为产业链龙头,以提高本地配套能力为目标,以重点引进与“嫁接”为手段,借助龙头企业吸引更多的配套项目,不断拉长产业产业链条,实现“大项目带动产业链,产业链形成产业群,最终形成产业基地”的良性发展格局。
(三)打造专业化园区,实现承载发展。
一是建设专业园区。做好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太阳能产业集聚区、电子信息材料产业集聚区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以产业基地和集聚区为依托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新兴产业集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配套能力,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创新创业成本,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壮大产业规模。
二是整合优化新区工业园区。整合土地资源,加快旧工业园区改造升级,整合优化辖区工业园区,通过工业园区的合理规划,利用其完备设施、优惠政策和完善配套服务等,形成适宜企业生长的“经济温室”,从而构筑一个在地理空间上相对集中的企业群体,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是加快高新园区管理体制改革。今年,正式成立高新办,全面负责高新产业园区的建设管理各项工作,进一步理顺高新园区的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建立与新区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精细、规范、高效的专业化园区管理体制,促进园区快速发展。
(四)实施自主创新提升战略。
一是推进创新资源建设,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技术环境。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强化资源共享,加大公共技术平台的引进力度,鼓励企业技术平台对外开放。加强公共检测、认证等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市拟建设的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工程项目落户新区。计划到20xx年,基本完成园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产业集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等平台的建设。
二是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利用我市已经建成的体系为新区企业服务,为现有企业服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建设孵化器、加速器,并加大对辖区企业自主创新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加快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性跃升。
三是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支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推动专业技术产业化,在重点产业领域形成一批核心专利技术。支持以企业为龙头的产学研新型合作,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的聚集。引导和鼓励各企业研发中心之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实现互利共赢。
四是扶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通过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新区产业在世界产业链的层次和地位,推动产业逐步由“制造”向“创造”转变。
学校发展成长之路心得体会及收获 学校成长感悟(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