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自学心得体会和感想 写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九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教学设计自学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1、认识垃圾箱上垃圾分类的标记,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
2、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知道垃圾分类可以保护环境。
3、萌生初步的环保意识。
>
小卡片、垃圾桶图。
>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引入话题。
2、出示“整洁优美环境图”和“脏乱差环境图”,学生观察并交流。
(1)小组交流讨论:这两幅图有什么区别?
(2)学生交流:这些垃圾哪里来的?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3、出示学校垃圾箱上相关板贴,交流含义。
师:同学们,这是在学校的垃圾桶,同学们把各种各样的垃圾都放到一个垃圾桶里合适么?
(1)学生交流。
(2)揭示课题:《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二、小组讨论,垃圾分类。
1 、小组讨论,生活中我们怎么给垃圾分类?
2 、观看短片,区分垃圾分类。
区分“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3、讨论垃圾分类。
(1)出示卡片:废纸、果皮、塑料袋、剩饭、废旧报纸、树叶、口香糖。
(2)小组讨论。
(3)学生上台分类版贴。
4 、交流补充,认识垃圾分类。
(1)还有哪些垃圾是可回收垃圾?
(2)还有哪些垃圾是不可回收垃圾?
三、活动延伸,深入了解。
1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家里会产生哪些垃圾?
小组合作讨论,并写在卡片上面。
2、讨论卡片上面的垃圾属于何种分类?并贴到黑板上面。
3、集体讨论。
4、全班总结,集体畅想。
5、发起号召,在保证树上贴上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保证书。
2022教学设计自学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
《搭船的鸟》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是教科书专门编排的习作单元,它以观察为主线,通过一系列阅读和习作活动,引导学生体会留心观察和细致观察的好处,着力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生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今后的习作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在编排体例上,本单元除《搭船的鸟》之外,还编排了另一篇精读课文《金色的草地》,然后是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之后是两篇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最后是单元习作我眼中的缤纷世界。本课作为习作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其定位与其他单元不同,教学应直接指向表达,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明确细致观察与生动表达的关系,懂得留心周围事物的重要性。
《搭船的鸟》一文的作者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郭风,课文描写了我在去乡下的路上观察并认识翠鸟的过程。只是一次平常的探亲之旅,对于司空见惯的事物、短暂停落在船上的鸟,常人往往熟视无睹,习焉不察,但作者却独具慧眼,对其体察入微,进而发现生活的诗意。因此,本文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细致观察的极佳载体。
>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作者所观察的事物。
2·品析生动表达的语句,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教学重点即目标2)
>
环节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强化生字。
2·了解起点,同步识写。
3·检查预习,认读词语。
环节二:问题驱动,整体感知
1·围绕课后习题,自主读文,相互交流。
思考:作者和母亲在探亲途中,对哪些事物进行了细致观察呢?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2·指名汇报,相互补充,点拨引导。
环节三:品读感悟,深入发现
1·聚焦作者观察的事物,咂摸语句,感悟作者观察的细致。
2·回扣单元主题,畅谈对主题的理解。
3·归纳小结,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2022教学设计自学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一、教材分析
《玲玲的画》是一篇结构简单,意蕴深刻的文章。故事描述了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从而引出本文的观点——“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通过本文的学习,意在使学生感悟到生活就是这样,要乐观,只要善于思考,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
课堂上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采用多种方法教生字,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道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生字词,学会运用。注意生字中的后鼻韵母。
2、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表情。
3、随文理解“端详”的意思及爸爸最后说的话蕴涵的道理。
学习准备:自制课件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那我们就来看一个动画片,请你们一边看一边想:动画片中的人,他们遇到不高兴的事时是怎么处理的?
2、谈话激趣:
(1)指答:动画片中的人,他们遇到不高兴的事时是怎么处理的?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你是怎样处理的?
师: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画画时也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教师板书课题:25《玲玲的画》)。
(2)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识字
1、自读,提醒学生注意看准字、读准音,尽量把句子读通顺。
2、课件出示本课生词,自己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请小老师领读,同桌互相读一读。
3、出示生字,开火车读,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4、再读课文,巩固识字:现在咱们把生字朋友送回到课文中,再读读这个故事,相信大家一定能比刚才读的更好。
三、指导朗读,深入领悟
1、课件出示玲玲的画:你觉得她画的怎么样?
2、玲玲是怎么看这幅画的呢?(生答,随机板书:满意地端详)
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句话:谁来读读这句话?怎样才是端详呢?(学生根据理解自己进行“端详”,师适时评价。再指名读,齐读。)
3、师: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时间不早了,爸爸又在催玲玲睡觉了!请大家读一读2、3两个自然段。(自读、指名读)
启发:当你很晚不睡觉时,爸爸妈妈催过你吗?想一想当时的情景,谁再来读一读?
4、过渡:就在玲玲快去睡觉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请小朋友们读一读4—10自然段,想一想在这部分课文中,有你读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自读、思考)
5、交流,预设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玲玲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
(2)玲玲为什么说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3)爸爸最后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于这些问题,老师相信你们通过读书,自己就能读懂。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6、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的问题。
7、集体交流:
(1)玲玲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你能从哪儿读懂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被弄脏的图画:想一想,此时玲玲在想些什么?(指导读好4—6自然段。)
师:对于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谁把有关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课件出示修改后的图画:你们看到了什么?玲玲现在怎么样了?谁能通过读让大家感受玲玲此时的心情?(指导读好第八自然段。)
(2)师:看到玲玲很满意,爸爸怎么样?他可能说些什么?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怎样做?(随机出示文中插图,观察图画。)课件出示爸爸的话,指名读,比赛读,同桌互读。
师:你们怎么理解爸爸说的这句话?(生自由发表意见,师总结。)
(4)随机指导这句话中生字的书写:糟、肯
引导: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师范写,生仿写,评写)
(5)分角色朗读课文。师生评价。
五、总结:
课前小朋友们说自己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学习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新想法?(生答)看来,玲玲爸爸的话让我们受到了启发,课下,请大家把这两句话抄下来,记在心里好吗?
2022教学设计自学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
《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题材上看都是现代诗,内容上看,多属表达对祖国的爱。《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
九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对诗歌中所包含的意象能有自己的理解,但由于思源的学生属农村学生,基础较差,缺乏系统的表达能力及其他同年级学生本该拥有的理解能力,再加上,由于年代相隔,学生并不能很深地感受到诗人对于侵略者切肤地痛和对
教学设计自学心得体会和感想 写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