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变迁实践心得体会实用 家乡变化感悟时代进步(六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家乡的变迁实践心得体会实用一
无论男女,只要是年龄过了五十,每逢整十岁就要做寿。在正月初三到正月初六,要办酒席,请左邻右舍亲朋好友过来,为的是为寿星送上祝福。
人到齐后,随着一声开席的鞭炮声,做寿也就开始了。寿星家里围着一桌桌的人,大家都欢声笑语。
主人家开始上菜,大家就边吃边聊。
大概上了三四盘菜后,寿星就过来和每一桌的人干杯。有酒的喝酒,没酒的用果汁代替。反正无论男女老少,都要干杯,再给寿星说上几句祝福的话。寿星听了当然开心,连忙叫我们多吃点,然后又匆匆地到下一桌去和客人干杯了。
做寿时,主人家必须上两道菜:莆田卤面和海蛎汤。莆田卤面其实就是普通的面,但配上一些配料:蘑菇、肉、白菜等,就变得极其的美味。海蛎汤也非常不错,没有放什么味精却也能让人一碗接一碗的喝。这两道菜就好像酒席的象征一样。但其实每道菜都是家常菜,主人把我们当作家人,而并非简单的
客人。所以是再简单的菜肴,也能吃出浓浓的乡情、乡味。
做寿结束时,又是一阵散席的炮竹声。客人要和寿星说声“祝您老人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啊……”然后感谢款待,寒暄几句也就走了。于是那几天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都在吃酒席,家家都在放鞭炮,好热闹!
客人不是为了蹭吃而来的。其实整个村子都像是一家人,做寿就像是为家人过生日一样。主人也是不收钱的。就是这样一个短暂而美好的仪式,有时办的比婚礼还盛大。
这就是我家乡的习俗——做寿。其实和过年也有点像——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开始,转眼又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消逝了……
对于家乡的变迁实践心得体会实用二
季节一进入仲秋,山上的红叶便开始渐渐地发红了,那是一种隐隐的红,青黄的叶子的底层,有些青里泛红,有些黄里泛红,在青黄之中,微微透出红的色调,但那红色还不是那么显眼,几种色彩的自然调配,倒显得很有层次感。
家乡的红叶,主要是乌桕树的叶子,到了深秋,红色便成了家乡的主体色调!
家乡多乌桕树,本地人称这种树为木梓树或者油梓树,果料呈白色,入冬以后,那白色的籽便从酱色的果苞里绽露出来,微微的细粒儿,星星点点地挂在树枝上有的密密麻麻地布了满满一层,白得耀眼,光滑得可爱。以前,家乡人用它制做梓油,作照明之用,它还是一种珍贵的润滑剂,可足见其价值之高,因为家乡的乌桕树之多,遍布所有的乡镇,在全国尚属首位,因此,把它作为县树。
到了秋天,乌桕树的叶儿开始泛红,最先透红的是树的底层的叶子,是黄里透红,黄色之中有微微的红色,有一些小一点的乌桕树,红得要稍微早一些,红黄青绿相间,色彩纷呈,很有韵味。
随着季节的深入,到了深秋时节,乌桕树的叶子便开始从底层一直红到树梢之上,而且持续的时间达两三个月之久,一直到深冬,红色的树叶便渐渐地变成微黄,深黄,最后直到慢慢地从树上飘落下来,树上便呈现出满树白色透明的乌桕籽。
今年的双节长假,我有幸到各乡镇去转了一趟,徒然发现靠近南边的几个乡镇的乌桕树叶儿已经开始泛红了,虽然还不是透红,但有的树叶已经是红色占了优势,我有了不小地惊喜,原来,这乌桕树,也与地域有一定的关系,可能是南边乡镇的气候稍微暖和一些,乌桕树的叶子就相对要红得快一些,这与我以前的判断是大相径庭,也让我疑惑不解:怎么南边的树叶反而比北边要早红呢!
但不管怎么说:秋叶还是红了,尽管是青里透红,同样也惹人注目,也给了我不小地惊喜!
到了深秋时节,家乡漫山遍野的乌桕树就会红透一片,如霞落坡,如火腾跃,一堆堆,一簇簇,燃烧着,升腾着,煞是好看。你进入山中,便会被眼前的美景所迷惑:红霞飞舞、红绸飘动、红浪翻滚,置身于这红色的海洋之中,如入仙境,如入梦境,看不透,观不尽,赏不完,品不够的诗情画意,仿佛自己也成了画中之人,仿佛自己也成了这画意诗情的一部分,不是仙境,胜似仙境。
每到这个季节,家乡的四姑北山村便会招来成千上万的赏秋人,他们从遥远的地方来到这里,手里拿着心爱的相机,走在密密的乌桕树林里,拍个不停,照个没完,赞叹不已,留恋忘返。走进这美丽迷人的境地,真的可以忘记忧烦;沉入其中,真的可以陶冶情操,愉悦心身,让心灵与自然贴近,的确是一种绝美的享受!
家乡美景,红叶写意,红叶传情,这寻秋赏秋的机遇真的不能错过,每年到这个时候,我总要到四姑北山的万亩乌桕树林
家乡的变迁实践心得体会实用 家乡变化感悟时代进步(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