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教学能手实录心得体会和方法 教学能手成长感悟(7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11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教学能手实录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1、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

两课时

>

>

>

1、学习古诗《所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诗背 给

大家听。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推荐教学能手实录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小水钟》是五年级上册时间的脚步单元的第三课。本课与上一课《钟摆的秘密》都是引导学生像一个探索者、一个发现者那样从生活中去寻找众多的“计时方法”和“计时规律”,让他们沿着这条线展开讨论、进行分析、开展实验、找出规律、逐个研究、自行解决问题。通过课堂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

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在一定的条件下,流水具有等时性”这个概念的现象,需要在活动中逐步建构。在本课活动设计中,对教材的两个活动做了以下改进:一是由于水具有表面张力,完全流完100毫升的水是比较困难的,我的改进是:在容器里盛125毫升的水,通过积聚100毫升水的时间的活动;二是根据积聚100毫升水的时间来推测和验证积聚10毫升、50毫升的水所需时间,我们将测量点改为20毫升、40毫升、60毫升,在活动中,学生展开思维,进行推测,并用实验验证,发现水不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水流的速度与水位的高低有关,在这一步步的推测与验证中,建构起了“在一定的条件下,流水是具有等时性的”这个概念。

>

科学史能真实、丰富地反映科学家的学术生涯和科学的演变过程,从科学史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前人在科学研究中所遇到的艰难困苦、表现出的巨大创造智能和不畏艰辛的攀登精神。在本课设计中,把古人发明创造水钟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首先在欣赏录像,

讨论流水与时间的相似之处中,引发学生的原认知,古人可能也是观察到自然界流水的规律而得到原型启发的。接着让学生经历积聚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建构起“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流动具有等时性”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推测与验证。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发现了与古人同样会发现的问题,想到与古人想的同样办法——让水位保持相同,水流就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了,最终设计制作了其中一种水钟。在“发现自然界现象——模拟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入科学史的教育。

>

所谓结构严密指的是各个学具之间、学具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曾用过多种器材做为漏杯,效果都不佳,后选用实验室中原自然学具中的漏杯,进行加工,用相同的材料使得漏孔大小基本相同,尽量减少因器材所产生的误差。本课教学中我选用125毫升水有其原因,实验室里量杯里的刻度都是以25毫升递增的,只能选取125或150毫升水。而实际上,我所选用的漏杯刚好能装125毫升水,通过控制漏孔的大小,积聚100毫升水的时间刚好在100秒左右,这就使学生在推测积聚20、40、60毫升水的时间时,有了更直观、更简易的数据,使学生的思维能更清晰的展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建构起新概念。

推荐教学能手实录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20xx年,我校教研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继续引深“有效教研”,重点推进“有效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根据县局教研工作的安排,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学期教学教研工作计划如下。

主要工作及要求:

一、强化管理,规范教研活动。

1、重新组建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结合各年级各学科教师调整后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改革的新进展组建教研组。具体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含生物)、文综(含历史、地理、政治)、综合(含体育、美术、音乐)六个教研组,每组下设学科备课组。成立教学研究室,教研室主任由教导主任兼任,聘任王丰社、栗丽丽、李军太、姬志强、李满富、张秦凯、成学军、王焦雄、樊新生、张云霞、李栓梅、马军社、凌学锋、李学林等教师为兼职教研员。实行领导包组制度。要继续加强对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管理。教研员由学校教研室考核,考核结果入档保存,年度考核上报县教研室,对不称职的教研员要撤换。

2、积极开展

教学能手实录心得体会和方法 教学能手成长感悟(7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我们如何...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