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孔子仁爱思想演讲范文简短 以孔子仁为主题的演讲(七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14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精选孔子仁爱思想演讲范文简短一

2、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3、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4、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5、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6、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7、不学礼,无以立。

8、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9、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0、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1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14、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15、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6、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7、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8、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0、过,则匆惮改。

21、不迁怒,不二过。

2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4、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5、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26、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2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8、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3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1、巧言乱德。

32、巧言令色,鲜矣仁。

33、刚、毅、木、讷近仁。

34、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35、听其言而观其行。

36、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7、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38、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39、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40、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1、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42、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43、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44、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45、礼之用,和为贵。

46、放于利而行,多怨。

47、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48、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4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50、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5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2、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5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55、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56、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57、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58、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5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60、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61、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62、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63、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64、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65、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6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67、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6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9、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70、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71、放于利而行,多怨。

72、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7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4、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75、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76、(“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77、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78、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79、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8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1、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82、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83、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84、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8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6、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87、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88、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8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90、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9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9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4、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9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9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7、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98、不学诗,无以言。

99、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100、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01、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102、有教无类。

103、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104、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05、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106、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07、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108、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09、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110、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1、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11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13、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14、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15、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11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17、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18、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19、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120、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121、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122、……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123、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124、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125、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126、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27、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12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精选孔子仁爱思想演讲范文简短二

1.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2.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3.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4.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

者。不必有仁。

6.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 当仁不让于师。

8.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9. 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

10. 克己复礼。

1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2. 爱人。知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13.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4. 克。伐。怨。欲。

1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6.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精选孔子仁爱思想演讲范文简短三

6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

6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63、与朋友交,严而有信。——孔丘

64、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65、“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论语》

6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丘《论语》

67、知耻近乎勇。——孔子

68、过而不改,是谓过也。——孔子

6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7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71、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论语》

7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论语》

7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7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丘

7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丘《论语》

7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论语》

77、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孔子《论语》

78、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7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8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精选孔子仁爱思想演讲范文简短四

尊敬的孔子:

您好!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虽然与您相隔宇宙那么遥远的距离,但您的大名却家喻户晓。

我记得您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话。它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它使我明白了学习与思考是人们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维活动。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只有将二者正确的结合起来,才算真正懂得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的生活中,我学会了在学习的基础上的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学习,学习才有效果。孔爷爷,是您让我领悟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当然,您教会我的不仅这些。你还使我明白了“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后两句中含义深刻,使人从中获益不浅。这让我想起了柳公权。柳公权发现颜体虽雄浑厚朴,但不乏臃肿肥大之弊病后,不断揣摩,将颜体渗入自己“骨立如嶙”的特长。创立了世代奉为经典的“柳体”。倘若柳公权一味效仿于“颜体”,而不顾其弊端。就不会有相提并论的柳体啊!所以,我明白对待一切事物,就要运用您的“择善而从,不善而弃”的标尺,放开眼光去学习和处理,只有这些才能有所突破;反之甚至会限制泥潭,一误再误。

您教会我们很多,您的思想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熠熠生辉的,注定也要恩泽后世。

敬祝您快乐,永世幸福。

此致

敬礼

精选孔子仁爱思想演讲范文简短五

1)以约失之者鲜矣。 ——孔子《论语》

2)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论语》

3)“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论语》

4)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孔子《论语》

5)子曰:君子不浪言。 ——孔丘

6)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孔子

7)过则勿惮改。 ——孔子《论语·学而》

8)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论语》

9)不能自强不息,不可能达到远大的目标;不勤劳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可能有功效;不发自真心而有分寸地去对待他人,不可能得到他人的亲近;自己不讲信用,不可能使别人对自己讲信用;不拿出诚心而谦逊地对待他人,不可能符合礼义。如果能够慎重地从这五个方面去做人做事,就能够做得长久。 ——孔子

10)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孔子

1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

1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

13)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孔子《论语》

1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孔子

15)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 ——孔子《论语·子罕第九》

16)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论语》

17)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孔子《论语》

18)一个人心术要正,行为要端。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孔子

19)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孔子《论语》

20)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孔子《论语》

精选孔子仁爱思想演讲范文简短六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年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从这绵延2000多年之久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存在的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二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三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

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希望中国和各国学者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把这个课题研究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

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一个重大课题。我认为,应该注重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

第二,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

第三,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的开辟,遣隋遣唐使大批来华,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远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事例。儒学本是中国的学问,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进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第四,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农家、兵家等各个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大观,丰富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虽然后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取得了主导地位,但中国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发展的。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

总之,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温故而知新。知识有前人传承的知识,也有今人创造的知识。前人传承的知识积累了人们历对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关系的重要认知和经验,今人创造的知识形成了人们应对时代问题的智慧和探索。这两方面的知识对人类继往开来都十分重要。

在21世纪的今天,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预祝会议取得成功!

谢谢大家!

精选孔子仁爱思想演讲范文简短七

一周之前买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初读后没什么感觉,可是越是兴到味深处,那股属于于丹的味道就深厚。这就是大家呵!

于丹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论语,就是一位仁者的叮咛!

孔子行世一生,用于丹的话说,就是:他不会教你太多,有时候记住一两字就够用一辈子了。孔子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

孔子注定是属于那个过去的时代,现在不会再有,未来也不会再有。

孔子说的道理,不是索然无味的教训,不是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更不是像辞海那般严肃的解释,他所说就是一些生活平常小事中的常理,是一种对生活艺术的诠释!他只是把他快乐生活的秘诀告诉了我们了而已,所以,于我看来《论语》就是孔子交给我们的一把钥匙!它能使我们在这个时代仍能保持心境的恬淡,智言的畅通,亲情的无阻

孔子在《论语》里说;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述而第七—六)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人生应有一个目标,这样才合乎常理。这还不够。还应为人处世以德,应遵循仁爱的方向。但仅仅有了这些就够了吗?不,不够,所以他又教导我们要涵泳于六艺之中,这就是人生了。

其实这就是他对生活的诠释。

又比如,在《论语》子罕第九—十六中,他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其实就是对生活常理时间流逝的感慨而已,孔子只是把这些常理用平易近人的话记录下来,看我们在两千五百年后仍然受益而已。

如此看来,《论语》并不是多么高深,也不是多么肤浅,它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仁者的叮咛,仅此而已。我们可以用一刻钟读懂它,也可能一辈子都读不懂!

最后,就以于丹的话作为结束吧!“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冰冷,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

孔子仁爱思想演讲范文简短 以孔子仁为主题的演讲(七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