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长辈的愿望心得体会实用 理解长辈的心愿(六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调查长辈的愿望心得体会实用一
在区氏臻品的展厅里,瘿木配小叶紫檀方凳、金黄色瘿木中透着淡淡的纹理,典雅不失活泼,细节令人赞叹。这种红木家具在清一色的红木家具里显得很“出色”。它们或纹理各异、营造出油画般的美感;或巧妙嵌合、质朴却不简单,鲜明的反差让其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觉美感。这种家具是否受现代的红木家具消费者的欢迎?近日,记者通过走访展会、红木家具卖场、网络调查三种方式,开展了有关红木的调查。
在此次随机调查中,表示会购买这种“混搭”红木家具的消费者达104人,占总数的66.7%。而在这群被调查者中,均表示这种“混搭”红木家具所独有的美感,是其选择购买的重要因素。此外,大部分选择购买的消费者提到,材质的色彩是否顺眼、纹理搭配是否得当、做工是否精细是其是否购买的重要衡量标准。符合其审美标准的,便会购买。其中,瘿木与其他木头的配合使用,得到最多消费者的青睐,他们认为瘿木的纹理在其他材质的衬托下非常“貌美”,而紫光檀与金丝楠大面积的无规律搭配是最不受欢迎的。有消费者认为这种拼接是没有意义的,美感不强。但从对“混搭”红木家具的接受度方面来看,这群消费者均能接受此类家具,并不排斥,有一小部分甚至已经购买了此类红木家具。
在此次调查中,选择不会购买“混搭”红木家具的有52人。在分析不会购买的原因时,选择“纯色的红木家具比较大气,不能接受杂色”这项的消费者高达65.1%。另外,“不喜欢撞色”、“投资方面,纯色的红木家具更具收藏性”等原因分别占到11.6%和23.1%。
这种红木家具吹起的“混搭风”,在一众循规蹈矩的红木家具中可能会显得有些“不安份”。但这种家具具有美感才更能征服消费者。“混搭”的红木家具不是简单的材质镶嵌,应该说是“混”亦有道。“混搭”家具的美,需要的是工匠的智慧及对美的悟性。如果两种木材的颜色都很张扬必然物极必反,如果两种木材纹理都清会让人觉得杂乱无章。只有平衡,才能展现其中的美。若要营造纹理的效果,或把瘿木置于深色的木材之中,或是瘿木作为小小的点缀,点到即止。这些都是考验工匠的审美,但是这还不够。工匠不仅要顾及整体的造型、视觉上的舒适度,还要重视工艺上的处理。因为颜色的反差,稍有处理不好便会特别明显。而且木材拼接的位置需精细切割、精确贴合,才能做到”天衣无缝”。
任何东西都需要达到精致,才会更受大众欢迎。对于撞色红木家具,需要对审美的精致和处理得当才能更被消费者们接受。我们从这有关红木撞色的中了解到一些大众对红木的看法及态度,商家们应进一步改善,是的消费者们更加喜爱“混搭”红木折一品种。
推荐调查长辈的愿望心得体会实用二
一、调查背景
数学运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作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第一要求。目前由于学生过度的依赖计算器,而且对计算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普遍较差,主要表现为运算的速度慢、准确性差以及运算的盲目性大。学生运算能力发展的滞后,直接影响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二、调查目的
为了更加准确的了解中学生目前的数学运算能力,找出影响中学生运算能力发展的深层次原因,进而寻求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提高运算能力。
三、调查对象
本校八年级120名学生。
四、调查方法
(一)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展开调查。问卷如下:
为了了解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现状及数学运算方面的主要问题,使老师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帮助同学们有效地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运算的能力,我们设计了这份问卷调查,此次调查不记名,其结果只用于课题研究,不作他用。请同学们认真如实回答,你的回答对于我们的研究和改进教学方式,促进高效教学将会有很大的帮助。谢谢!
1.对于计算题改错,你的做法是( )
a、认真检查,按老师要求从头做一遍
b、先看同学的正确解答过程,找出错误后再改正
c 从不主动改错,老师提醒批评后才去改 d 抄同学的答案。
2.对于简单可以口算的题目,你通常:( )
a.直接按计算器。 b.简单的口算,有难度的笔算。
3.对于计算结果你通常:( )
a.详细反复检查验算。 b.作业多,时间紧,没空检查 c.基本不检查。
4.对于计算器你通常会:( )
a.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使用 b.经常使用,离不开 c.遇到较难算的题目时会使用。
5.你对草稿本的看法是:( )
a.无关紧要,基本没有,不用b.考试时会使用草稿纸,平时有时会使用,一般不用固定的草稿本,随手画。 c.很重要,一如既往地都使用草稿本。
6. 你认为你的运算水平怎样?( )
a.很好,我很满意 b.一般,有待进步 c.很不满意,要努力提高
7. 在数学考试中,你做错题的原因一般大多是( )
a.没有思路或思路混乱,不会做 b. 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或理解错误
c.粗心,题看错或运算出错 d. 其他
8. 你平时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是否会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 )
a. 经常 b. 偶尔 c. 从不会
9. 你在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时的一般习惯是( )
a. 先分析题目考查知识点思考最简方法再计算 b. 不想做,写一步算一步 c. 拿到题就开始写,不过多思考
10. 平时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你的思维( )
a. 较灵活 b.灵活 c. 一般 d.迟钝
11. 你平时在做完数学运算题时,是否对解答过程检查( )
a. 经常 b. 偶尔 c. 从不会
12. 你现在觉得自己做数学题时的主要问题是( )
a. 常因粗心大意出错 5 b.口算、心算能力不达标
c.公式和法则的理解和运用不准 d. 算法、算理、算律使用不灵活
13. 你觉得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数学运算能力( )
a. 避免粗心大意出错 b. 尽量多做题,多练习
c. 多积累解题经验,.归类特殊题型,总结计算技巧 d. 使用计算器
14.你喜欢简便运算吗? ( )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15.每次月考或大型考试,你因为计算错误失分占总失分的( )
a 50 %以上 b 10%以内 c 30%左右
16. 你做计算题经常在哪些方面出错( )
a 计算法则和计算公式记不住,混淆不清,模棱两可 b 符号变号很头痛 c 看错,抄错符号,数字或字母 d 灵活应用 ,需要方法和技巧
17.你做错计算题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 )
a.不会做,凭感觉写 b 会做,但不知道怎么就出错了
c.小学计算基础不好,中学计算跟不上 d粗心大意,马大哈
18.初中阶段你喜欢做而且正确率高的计算题有( )
a.有理数的四则运算 b.无理数的计算和化简.
c.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解不等式(组) d.整式的计算
e.求一次或二次函数表达式 f.分式的化简求值和解分式方程
19.你认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最关键的是:( )
a.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b.养成良好的检查验算习惯。
c.加强系统的计算训练,熟能生巧。 d.注重对算理,性质的理解与应用教学。
20. 关于提高数学运算能力,请你简要谈谈你的想法和建议:
(二)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研究不难发现,初中学生在数学运算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有:
1、概念模糊不清,学生容易因概念模糊而运算失误。
2、公式、性质记忆不准确。
3、计算速度很快但是准确却率比较低。
4、不能正确的读懂题意,导致答题方向错误
5、数学语言不过关,导致阅读习惯差,阅读能力差,运算无从下手。
6、眼高手低,往往看到一道比较简单的就不算了,导致以后的计算水平很差犯一些很小的可避免错误
7、绝对依赖计数器,懒得动脑动手。
8、对运算问题缺乏检验、反思、总结、归纳的意识。
9、审题不仔细表达能力差,书写不规范。
10、运算习惯差,急于求成,粗枝大叶,心里想的和手上写的不一致。
(三)针对以上问题的解决办法和途径:
1、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习惯和心态。
2、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概念和易错用的运算律。
3、教给学生正确的审题的方法。
4、探究数学运算错误的类型和原因
5、有针对性的做一些口算、心算、估算的练习
6、平常作业、练习严格要求,养成好的计算习惯。
7、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认真审题、分析的良好习惯。
8、培养学生在作业中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有错必改的习惯。
9、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运算实际意义。
推荐调查长辈的愿望心得体会实用三
一、调查结果总结
(一)家庭平均月收入
经调查,家庭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占10%,1000-3000元占22%,3000-8000元占44%,8000元以上24%。
(二)月平均消费金额
月平均消费金额600元以下的占8%,600-800元占20%,800-1500元占48%,1500元以上占24%。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月平均消费金额为500-1500元,每月消费金额超过1500元的只占13%,社会上一些舆论认为大学生代表着高消费,代表着奢侈浪费的看法是片面的。
(三)每月的生活费
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自于家庭,也有一部分学生经过打工赚取生活费甚至学费。感觉生活费月月有余的学生占6%,感觉刚好够花的占51.5%,感觉不够花的占42.5%。可见接近一半的当代大学生用钱缺乏计划性,缺乏理财本事。
(四)消费方式
大学生在消费时选择能省则省的占11.5%,有计划消费的占6.5%,想花就花的占36%,选择其他的占46%。可见许多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比较随意,缺乏计划性,所以导致钱不够花。
(五)每月的饮食开支
每月饮食开支在600元以下的学生占12%,600-800元占20%,800-1000元占38%,1000元以上
调查长辈的愿望心得体会实用 理解长辈的心愿(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