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这本书的心得体会 红岩这本书的感悟(七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红岩》这本书的心得体会一
罗广斌(1924—1967年),重庆忠县人,着名作家。上中学的时候,为了获得结婚自由和封建家庭决裂,离开家去云南学习。抗战时期投身于学生运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因叛徒背叛在成都被捕,被关进重庆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1949年11月27日,在敌人大屠杀的时候,从白公馆越狱脱险。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烈士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共青团重庆市委常务委员兼统战部长。曾与刘德彬、杨益言合写《烈火中永生》等小说。1958~1961年与杨益言合作的长篇小说《红岩》,小说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深受读者喜爱,相继发行了350万册,翻译成英、法、俄、日等19种外语。在文化大革命中,这本书被诬蔑为叛徒文学成为禁书。1967年2月5日,红卫兵闯入罗广斌家绑架,5天后罗广斌在拘留所坠落死亡,42岁。
在监狱里战斗。
罗广斌出生于生活条件优良的家庭,可以过老爷爷的生活,但他抛弃了这一切,走上了革命之路。1944年,在马识途的帮助下,他离开家乡去西南联大附中学习。1945年,他加入党的周边组织民青社,参加了一二一等学生运动。1948年,据江竹筠介绍,罗广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9月10日,由于叛徒背叛,罗广斌在成都家被捕。
本来因为家庭关系,罗广斌完全不能进监狱。罗广斌的哥罗广文(当时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的第一个想法是让罗广斌在监狱里吃点苦头,改变立场。但他没想到,经过监狱的艰苦锻炼,面对特务的严酷刑具,罗广斌不后悔自己政治上的选择,随时准备用生命保护这个选择。
1949年初,监狱内的党组织希望他利用家庭的特殊背景出狱,让监狱外的党组织了解监狱的斗争状况,罗广斌这次没有遵从党组织的决定,他必须和同志们在监狱里继续斗争。
红岩的诞生。
1958年,罗广斌被下放到长寿湖农场。今年10月,他收到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合同,出版了他们关于监狱的回忆录。1959年2月,罗广斌、刘德彬和杨益言合作的《烈火中永生》出版,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1958年11月,团中央常委、中国青年出版社党委书记、总经理、小编朱语今日来到重庆,他敏锐地感受到中美合作站、渣洞、白公馆狱中的斗争事迹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题材,于是决定向当时在重庆市委工作的罗广斌、杨益言约定写长篇小说。
受到重庆市委的大力支持,为红岩的创作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例如,允许罗、杨查看敌人特别文件,采访被拘留的敌人特别分子。罗、杨终于在众多敌特文件中,发现了跨度长达15年的特务日记,他们对特务内部相互倾斜、尖锐矛盾、发展变化、各种人物的面貌、心理特征有了更深刻、更具体的理解,为后来在小说中形成了一些高层军统大特务的形象
在《红岩》正式出版前的关键时刻,重庆市委决定了作者依靠专家的指导,拜萨汀为老师的第二个要求他们去北京参观。这两项措施最终使罗、杨和《红岩》的创作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在《红岩》的创作过程中,重庆市委对罗、杨的要求一直很严格。在《红岩》没有定稿之前,要求他们集中精力写作,不定稿,不要发表,以免分散精力。《红岩》出版后,在社会各界的好声中,罗、杨二人提出了一、冷静、倾听意见、反复思考、暂时不表现态度的建议。二、摆脱《红岩》的具体内容,站在更高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当时的斗争,检验《红岩》已经达到的和尚未达到的要求三、在此基础上,总结写作中的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思想、艺术,以便今后更好地前进。
由此可见,小说的写作离不开重庆市委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具体负责组织的肖泽宽。当时肖泽宽年仅41岁,作为重庆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组织领导文学创作并不是他的本职工作,但他尽心尽力,工作深入,方法得当,有效领导了小说《红岩》的创作。
罗广斌的死。
长篇小说《红岩》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后,罗广斌作为作者之一,又是国民党特务大屠杀后的幸存者,这种经历,自然让他成为那个时代青年们崇拜的英雄。但是,正因为他的特殊经验,他的日子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风景。小说《红岩》出版后,他的名声像白天一样,但政治生活依然受到很多限制。罗广斌当时在大屠杀之夜脱离监狱的经验,总是构成不安的历史疑问。因此,罗广斌在文革之前感到压抑。以横扫所有牛鬼蛇神为口号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时,长期受到抑制的他立刻被那种反抗精神鼓励,成为重庆最早的反抗派之一,成为悲剧人生的开始。
大众组织两派公开决裂时,攻击帽子的周扬黑线上的人物与黑帮分子沙汀、马识途等关系密切重庆文艺界最大的铁棒保皇分子山城最大的政治扒手。
1967年2月5日,建筑工程学院的红卫兵绑架罗先生从家里抄家。2月10日,罗广斌在拘留所坠落自杀。
四人帮忙崩溃后,家人和很多朋友怀疑死因,提出了投诉。根据马识途的回忆,每次他和罗广斌的恋人胡蜀兴一起说话,都会说这件事。她以为丈夫自杀而死,真的没有根据。马识途回忆:罗广斌被叛徒带走后,他的妻子一直不知道下落。罗广斌死前一天,有人送来了罗广斌亲笔写的警察。警察说他一切都很好,希望妻子带钱和粮食票去。由此可见,他正准备在监狱里与叛徒长期战斗。哪里有自杀的迹象?罗广斌的性格,他在自认必死的监狱里,总是乐观活跃,现在只是叛徒抓住他,他为什么要自杀?
罗广斌的妻子胡蜀兴说,罗广斌死后,有人来告诉她,罗广斌跳楼自杀,送火葬场,要她去看看。胡蜀兴听说话吓了一跳。她匆匆赶走,奇怪的是,只叫她远远地看,不让她走近,她看到罗广斌头上有个大裂缝,惨不忍睹。她要求在没有验尸、结论之前,不要送火葬场火化。但是,他们完全不听她的话,也不能跟着她,匆匆送到火葬场去火化。
关于《红岩》这本书的心得体会二
在中国的历史中,有多少磨难,有多少抗争。终于历经风雨的洗礼,历史的验证。我们的母亲,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90岁的生日。
后来,我就在暑假,我怀着非常崇敬的心情,认认真真地拜读了一本红色书籍——《红岩》。
《红岩》是体现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和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描写了重庆解放前夕严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集中营狱中的斗争,真实记录了中国革命在取得胜利的历史关头,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斗争。许云峰、江姐、成岗是《红岩》中一大批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为了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解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同国民党军警、特务、叛徒不屈不挠地斗争,表现出共产党员的英勇气概,以及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红岩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许云峰、江姐这几位人物,许云峰是这本小说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他有着高度的政治敏感,他表现出了一种顾全大局、独当困难、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江姐则是一位优秀的中共地下党领导人,她很稳、精细、沉着、坚强,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贞,处处体现共产主义战士的真善美。
它描写了许多革命英雄临危不惧,视死如归。怀着共同的心情面对敌人,毫不退缩。江姐虽受刑,但却坚贞不屈;许云峰英勇斗敌;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所有这一切令我震撼。
其中最令我难忘的就是江姐了。10岁的江姐从小体弱多病,身材矮小。被迫去工作,够不到高大的机器,只能站在椅子上辛苦工作,一有疏忽,就会被打骂。看到这,我zhen不禁想到我们现在过得是多么幸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无忧无虑、不愁吃穿的生活。可江姐的童年却没有一点美好的回忆。
当她得知自己失去丈夫时,并不是不堪一击,而是重新站了起来,知道自己的使命还未完成,更努力为地下党工作。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有多少像江姐一样舍小家为大家的人啊,他们为祖国奉献着、牺牲着。让我深深感动。
后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入狱。面对种种酷刑,她不透露党的任何秘密。当敌人将竹签子插进她的手指,已经血肉模糊,但她还是毫不惧色,坚强地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看到这,我很佩服江姐的精神,竹签子插进指头那该有多疼啊,但她还是那么坚定。连自己到了最后,还是告诉大家不要哭。
我还喜欢许云峰,他被叛徒出卖了,不幸被捕,被押往国民党军统贵州息烽集中营。每当到危险时,总是鼓励着大家。后来许云峰等人被押到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第一看守所,即“白公馆”监狱。在监狱中,他也与党员取得联系。在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时,还是没有对祖国的一丝动摇,依然坚强不屈。
故事中我最讨厌的就是蒲志高了,他在敌人的毒刑拷打下,当上了第一个叛徒,帮助了敌人,出卖了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看到这,
《红岩》这本书的心得体会 红岩这本书的感悟(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