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数字教材的心得体会及感悟 数字教学资源应用心得(7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主题应用数字教材的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1、三农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出现的几个重要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这三个问题的统称即为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概念最早由经济管理学博士温铁军于1996年正式提出。“三农”问题的本质是民生问题。“三农”问题提出的初期,就曾有人指出,三农问题不过是国家整体发展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一个缩影。如果说确有必要把“三农”单独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那么以后还会有“三工”问题、“三学”问题、“三医”问题等等诸多问题。这种说法不是忽视“三农”问题的存在,也不是转移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心,而是要求国家从整体发展的宏观角度,从长远规划的视角来全面审视“三农”问题,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来谋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三农”问题的解决与“三工”问题密切相关。从一、二产业之间的关系来看,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材料供给方的农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工业的发展基础和前进方向,反之,工业的发展进程又决定了农业的发展速度的整体水平。回顾历史,目前理论界有一种看法是:建国以来,基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远目标,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始终支撑第二产业工业的发展,而工业对于农业的反哺作用很小,在某些作法上甚至成为了抑制农业发展的阻力。实际上,农业与工业是一条流水线上的不同环节,哪一环出现梗阻都会影响到整条流水线的运转。所以,一个国家各个产业之间是一不是二的关系。另外,从建国至今,工人的生活水平整体上没有与农民有太大的差距,两者基本上平行发展,把城镇中少数富有人群扩大代表了城镇户口中的全体,进而得出城乡二元结构的结论,有失客观和全面。所以,究其实质,“三农”问题凸显的还是民生问题。
2、“三农”问题作为民生问题,探究其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
应当说,民生问题首先表现为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现在老百姓关注四大问题:教育、医疗、住房、就业。这四个问题基本都是社会层面、经济层面的问题。但是我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在中国目前的体制政策环境下,首先是一个政治层面的问题。如果不从政治层面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是解决不好或者解决不了的。为什么呢?我想至少有二方面的理由:第一,这些看起来属于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它后面直接关联的是与政府的公共服务有关。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与不好,都与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公共服务提供能力有关,也与政府自身的行为有关。一个政府行为规范,公共服务意识、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强,围绕民生问题反映的社会问题也许并不突出。因为政府的行为和能力容易受到民众的认可。反之,则可能是另一种状况,所以,我们说民生问题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也是一个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行为问题,这实际就上升到了政治层面。第二,表现为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也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社会公平正义度比较高,即使这个社会的经济能力有限,社会利益分配得比较合理,那可能老百姓的怨声还不至于很高;如果说这个社会不能体现公平、正义,社会利益分配又明显不公,即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了,民众的呼声仍然会很高,甚至成为社会凸显的焦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过去34年的改革开放,广大民众确实从改革中获得了实惠,但为什么到今天,民生问题如此凸显,并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基于以上二个理由,我认为民生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政治问题。
3、用老子思想对民生问题进行解读有助于开拓我们的思维
老子对世间万物的看法,有其独特的看法:自然之道是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准绳,故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故《河上公章句》云:“人法地,人当法地安静和柔也,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劳而不怨也,有功而不置也。地法天,天澹泊不动,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天法道,道清静不言,阴行精气,万物自成也。道法自然。道性自然,无所法也。”帛书版原文: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此处特别强调破除人心中执著的名相概念,又提出了把破除名相的思维原则,化作“无言”“无为”的社会管理行动纲要,具体应用于实际的国家政治社会生活。学者们解读这一章,认为老子这里是在愚民。老子反对当时出现的尚贤主张,他主张愚民。如果杜绝了这些诱人的新奇事物,社会就安定了,人民就容易管理了。这一消极的预防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小生产者的心态,直到现在,还流行着‘眼不见,心不烦’”之说。老子之学是“帝王之学”,只不过有人贬低的说是“阴谋”,“权术”之学,拥护者说是“阳谋”“正道”,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老子]来为自己的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多数都是有关“国家大事”;如韩非等人,以及后来的兵法家,更包括汉文帝等诸多的皇帝大臣们,历代建功立业的王侯们,身后都有道家的影子,源头都是《老子》。有几个盛世的皇帝还亲自写[老子注]刊行于世,如我知道的就有唐玄宗,清康熙帝等,专供自己的大臣学习。老子思想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过无数奇迹。
综上所述,历史证明,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崛起也必须依靠植根于人民头脑中的优秀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才能创造出一个强大的国家或民族。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和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我可以把它作为今天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精神动力和智利支持。
主题应用数字教材的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应用文写作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五大核心能力之一,应用文写作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一门拓展素质课,旨在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掌握一定的应用写作基础知识,提高常用应用文写作能力,适应当前和今后在学习、生活、工作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写作需要。它既是一门研究应用写作规律与方法的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工具性特征。应用文写作课程在设计理念上强调以满足学生生活、工作的职业能力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教学出发点,以前瞻者的目光开启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素质为基础,让学生了解掌握与未来生活、职业息息相关的应用文写作知识,使学生具备解决生活、职业实际问题的写作能力,以保证学生走上社会后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全方位培养未来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设计的思路是选取与学生生活、职业等紧密联系的应用文文种,根据其内在联系,以模块化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根据学生生活与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分为应用文基础知识、事务文书写作、行政公文写作、宣传文书写作、会议文书、礼仪文书、经济法律文书写作、职业文书写作八大模块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环节上,一般先以“情境导入”或“案例分析”启发学生对某一文体的认识和思考,再以“知识介绍”让学生掌握这种应用文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要领,然后以“相关链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最后以“问题诊断”和“技能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在课程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能力兼顾、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从理论上掌握必备的写作理论知识。写作理论知识是对写作实践的理论概括和总结,能够高屋建瓴地指导写作实践;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应用文范例,阅读是写作的先导和基础,通过范文的阅读可以直接有所借鉴,在教学中,知识的讲授必须与范例的分析紧密结合,可以适当选用一些具有时代感、与学生实际相关的优秀例文进行讲授;悉心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作文训练,通过集中当堂训练指导和课后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快速掌握写作规范,提高写作应用文的能力。
当高职学生通过整门课程的学习后,能够依据规范、借鉴例文练写出符合基本要求的常用应用文,理解各种常用应用文的适用情境、基本特点和写作规范,为今后继续学习相关专业应用文和走向社会的写作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渗透职业意识、职业素养教育。
1.选择性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介入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更具有教学优势,但凡事均要从正反两方面来看,是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使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要根据所授课程的内容和实际情况来确定,如机械制图的机构运动需要动画模拟、注重逻辑推理的高等数学、文字表述居多的应用文写作等,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时,要了解学生对之前所学基础知识、现代技术的掌握程度等。
2.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是表现形式新颖、活泼,教学方式直观、明了,减少了中间过程,增大了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对提高教学效率有极大的帮助。其不足一是淡化了师生的情感交流,课堂上学生更多的是关注电脑屏幕上的内容,与教师之间的语言交流减少,不利于激活学生思想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情感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减少了师生间探讨互动的快乐。二是由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介入,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忽略了师生的主体作用等。因此,在使用时要扬长避短,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笔者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结合传统的教学方式,先采用“粉笔 黑板”教学方式,再以多媒体进行补充和加深理解、记忆,这样既不过分依赖,也不全部回避多媒体,能灵活地、有机地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使教学形式多姿多彩,教学内容相互穿插相得益彰。三是不能很好地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由于采用了大量的电脑技术,使得学生更多地关注课件的内容,失去了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时,不能仅仅充当放映员、解说员,而应做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高度重视学生表情、语言等信息的反馈,加强课堂互动,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空间,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多方位设计,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使多媒体发挥出最佳教学功能。四是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产生“视觉疲劳”,由于长时间观看电脑屏幕,也许一开始几节课对学生来说会有新鲜感,但久而久之,再动感的画面、再好听的音乐,学生也会漠视,而且利用电脑进行教学,授课内容多,使得教师讲授速度加快,学生无所适从,只能不想不问地埋头记录,时间一长思维也时时出现短路或空白,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合理使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做好与传统教学方式的
应用数字教材的心得体会及感悟 数字教学资源应用心得(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