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学堂粮食篇心得体会精选 德育课堂节约粮食(六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德育学堂粮食篇心得体会精选一
大家上午好!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充实、愉快而有意义的暑假。今天在飒爽的秋风中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精神抖擞地回到学校,拉开了新学年学习和工作的序幕。本学期我们迎来了5位新老师。这无疑为我们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请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今年的9月3日,是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纪念日,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美好生活,都是先烈们用献血铸造而成,所以在新学期,我们更加要有新的起点、新的目标、新的任务,新的希望,在此,就学校德育工作,我向同学们提一些要求:
1、安全方面:上楼下楼、课间操、课余活动、上学放学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珍爱生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注意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树立安全意识。
2、在公物与卫生方面卫
卫生是文明的标志,坚决禁止乱丢纸屑、包装袋、果皮等杂物。讲究个人卫生,比一比,哪个班级卫生工作好,哪个同学卫生习惯好。遇到纸片要弯腰拾起,这学期对乱扔垃圾的同学,一但发现将严肃处理,并且扣所在班级的分数。当然对爱护环境的同学我们也要表扬,比如:看到纸屑等垃圾主动捡起来,看到走廊有积水主动扫干净等,我们会对所在班级考核时加分。
3、仪容仪表方面:注意个人形象,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和剪发,
4、在校规校纪方面:
希望全体同学认真学习学校的卫生管理评比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念,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班干部、大队干部要做守纪模范,
5、要做个勤俭节约的好少年:主要是节水节电、节约粮食,就餐时要等同一桌的人来全了再开始吃,打饭时估计能吃多少就盛多少,实在不够等吃完了再去盛。要知道每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啊。
学校是一个大集体,班级是一个小集体,个人是集体的一员。在集体中,我们谁也离不开谁。班里有人干了坏事,有的同学不守纪,让班级扣了分,整个班级都会受到影响。班级里有同学得了荣誉,我们全班同学都会感到光荣。希望同学们自觉自愿的遵守学校班级日常规考评细则。
本学期,要求全体同学们照细则做到:
“三个随手”(随手关灯、随手关水笼头、随手捡拾废纸垃圾)
“四个不”(不趴窗台阳台、不乱涂乱画、不追逐打闹、不浪费一水一电一粒米)
同学们就细则上的条款在这里我再作以下几点解释和强调:
1、我们要合理规划下课时间,预备铃声响,马上进教室做好课前准备,安静等候老师上课。
2、靠窗边坐的同学要注意,不能从窗口处向外丢弃纸片、纸团。今年暑假,我们花大力气将教学楼后面进行了清理,希望大家能保持
同学们,“学校是我家,创建靠大家”,“美丽乡村、美丽校园”建设离不开每一位同学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希望大家从一言一行做起,持之以恒。我们的明天会因为你的努力更加精彩,东湖塘镇中心小学会因为你而变得更加美丽!
关于德育学堂粮食篇心得体会精选二
德育使命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所承担的具有方向性和战略性的任务,是决定德育工作发展的核心指南,是国家和社会德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根本任务”。大学德育使命较之中小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层次上,中小学主要以“洒扫、应对、进退”等礼仪规范为基本内容,而大学之道,则“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大学》);朱熹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二者之区别,“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甚焉者,他在《小学辑说》中强调二者具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由此可见,小学重视形而下的行为规范和日常操守,旨在品德的养成教育,而大学则偏向于形而上的意义生成和价值认同,以提升人的德行为鹄的。不同于中小学德育的奠基任务,大学德育应高瞻远瞩,以一种“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贲卦》)的姿态去肩挑伟大使命,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英雄气概,即引导社会建立一套以仁、义、礼等道德伦理为内核的精神价值系统;教导民众自觉选择其命运方向从而确立生活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恪守笃实的学术理想,为先贤往哲继承和弘扬中断学统;坚定为天下后世开拓太平基业的政治理想。“横渠四句”言简意宏,不仅强化内容的经度,涵盖了社会担当、生命追求、学术愿景、政治理想,还拓宽内容的纬度,递进式地涉及个人、民众、社会、国家、世界,这与“三不朽论”交相辉映,大学德育应当厉行四“为”,直面“立德、立功、立言”的社会担当,去完成亘古不变的历史使命。
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它的内在就包含了超越性。”人们在接受大学德育之前,心中往往有所期待,这种期待建立在对自身变化的前瞻预测基础之上,人们希望通过德育使现在的“实然的我”转变为将来的“应然的我”,从而实现自我超越与自我升华。《易经蒙卦》中有“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揭示了心诚则灵的道理。因此,大学生要始终抱有“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第七十九章》)的信念,心中常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要始终坚信“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的哲理,心中常怀“我欲仁,斯仁至矣”的能动性期待;要始终恪守“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的至理,心中常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坚毅愿望。康德说过“,道德是配享幸福和自由的权力”。所以,“不应该把道德看成是目的的本身,而应看成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德福一致的认同是人们追求道德、践行道德的重要推动力。得道,在某种意义上确实可以理解为“得到”,诚所谓“德者,得也”。孔子在《中庸》里说道:“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真正德行伟大的人必定得到高位,必定得到厚禄,必定得到名声,必定得到长寿。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德得相通”或“德福一致”的思想,无形之中增强了“道德”的亲和力与吸引力,自然也增加了人们遵守道德的心理倾向。故而,大学德育要让学生深刻理解道德不仅仅是利他的,而且是“利己”与“利人”的统一,有大德必享“四得”,这样才能让学生亲近道德,践行道德。
道德是有境界的。“没有深度的教育,不会真正震撼人的灵魂”,大学德育因其对象、目的、内容等因素的特殊性更应该追求一定的高度,正如王国维所言,“有境界者自成高格”。因此,大学德育在境界定位上要明白“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的道理,只有笃信且领悟玄妙深邃的不变之经,方能智圆行方、旁通四达。“持经达变”是《易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其内涵为“持不变之经,达万变之易”,时代更迭,“经”字也往往用“常”、“方”、“道”等字互训,总体而言,“道”(即“经”)包括四个层次:本体论上的“道”———道者,万物之奥;秩序、规律之“道”———阴阳、刚柔、仁义;政治主张与思想体系意义上的“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规范意义上的“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社会体系语境之下的“经”。社会中的“不变之经”有两套体系,一是以法律为基础的秩序法则和行为规范,我们称之为“明线”;一是以道德为基础的价值观念和伦理标准,我们称之为“暗线”,前者是确保安身立命的底线准绳,后者则是为学进道的心中标尺。谈及到境界问题,论述的重心自然放在秩序、规律之“道”上,“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第一章》)说明了持续性是“道”的一大本质特征,所以孔子才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老子则从反面警示不守“道”的后果,“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第十六章》)。这启示我们要从瞬息万变的纷繁事物中洞悉深埋其后的内在规律,深谙“变易的是现象,不易的是本质”的恒久之道,做到既知权达变,又权不离经;既圆通四达,又恪守底线;既八面玲珑,又曲中求直。以“处世树为模,本固任从枝叶动;立身钱作样,内方还要外边圆”为人生格言,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愈矩”(《论语为政》)的贤达境界。
德育目标的制定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根据其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与不同我点,提出相应的、具体的培养目标。大学阶段,学生的“外在动机内化,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开始形成,理想的结构趋向完备、稳定”。因此,大学德育应当引导学生学会道德审美与精神享受,关注个体道德境界的提升,将“外适性”德育目标转化为“内生性”的德育目标,凸显一定的超越性,即便是具有少许令人激动的乌托邦色彩。“离开理想主义的指引,人类将陷入不可避免的平庸和乏味。”鲁洁教授也认为,“德育发展到最后就是信仰教育”,大学德育不能脱离具有宗教性的私德基础,“私德不同于公德的制度化和实体化,它更关注人的'精神生命,强调个体自身通过体验和内化来实现价值生成和思想涅槃。”中国古代强调“自修”、“悟道”,具有一定的“僧侣气”,还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着宗教的作用,但因内心的虔诚与敬畏,中国历史上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圣贤”“、君子”,德育实效着实不差。大学德育目标应当体现出一定的终极关怀,培养“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的得“道”之人———具备“上善若水”的儒雅人格,具体包括以下七个方面:“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道德经第十六章》)。善于选择合适的地方居住,心思善于沉静,交往善于仁爱,言谈善于诚信,为政善于治理,做事善于达到既定的效果,行动善于选择合宜的时机。大学德育目标要具有前瞻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工具理性的眼下之思,更要登高望远,培养“周于德者邪世不乱”(《孟子尽心章句下》)的宝贵人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民族心理、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理应做一个具有文化基因、流淌文化血液的中国人,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学德育应有大视野,要积极主动挖掘传统道德教育资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探究当前德育变革的新路向和提高德育实效的新方法。
关于德育学堂粮食篇心得体会精选三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落实的前提和基础。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围绕市教育局、镇教委办工作重点,结合我校实际,在颜校长的领导下,本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宗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德育精神,把以德治校、以德育人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在各班主任、辅导员积极配合、辛勤工作下,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德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本学期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1、坚持政治业务学习。开设“西隅讲堂”,每周一工作例会上或要求每位教师结合《人民教育》、《福建教育》畅谈读书心得,或结合学校出现的实际问题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谈心式交流。活动的开展不仅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平台,也促使全体教师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和为学校发展出谋献策的主人翁意识。
2、开展师德学习活动。结合镇教委办的师德工作要点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焦裕禄精神、谷文昌精神、供销社现象学习材料》《关于深入学习张伟同志、晋江供销社职工群体和蓬山小学教师集体先进事迹的通知》等文件,另外还开展了一系列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全体教师都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召开班主任班级管理故事会。为进一步加
德育学堂粮食篇心得体会精选 德育课堂节约粮食(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