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严格自律心得体会 严格自律的感悟(6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2一定要严格自律心得体会一
必须清楚“权力是什么”
什么是权?《论语•尧曰》上解释:权,秤也。古代叫衡,权衡一词由此而来。现在人们对权的理解,多和“力”放在一起用,称为权力。指的是可以支配人财物、决定事情的力量。古往今来,权有三层含义:一是衡量,二是应变,三是决定。因此,完整的理解,权力其实是一种能力,需因事、因时、因人谨慎使用,始终不能随心所欲。权为法授,法为公器,因而权也只能公用。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表现优秀,德才兼备,得到组织提拔,手中或大或小都掌握着一定权力。对权力的理解:一是通俗地讲,权力等同于领导。领导也是一种职业,就像教师、医生、职业经理人一样。各行各业都有它不同的职权,领导就意味着有权力,怎么利用好这个权力,靠的就是敬业精神和职业技能;二是权力是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舞台。赋予个人一定的权力,是组织、社会对自己努力奋斗的肯定。当一个人拥有了权力,就等于无形中拥有了荣誉、地位和成就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拥有了权力,就拥有了一个更好地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和施展抱负的广阔天地;三是权力是实现人生理想、价值最大化的途径。我们共产党人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掌握权力的本质就是为人民服务。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做不惑的智者、不忧的仁者、不惧的勇者,当官为民、秉公用权、为民尽责,才能真正发挥权力应有的作用,才能得到群众 的信任和拥护,个人才能在为民用权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
必须清楚“权界守什么”
权力即是公权力,是以维护公益为目的的公共团体及其责任人在职务上的权力,它是基于社会公众的意志而由国家机关具有和行使的强制力量。公权力行使的原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有授权必须为”。就是说,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权力不得行使;法律对权力明文禁止的更不得行使;超越立法目的和法治精神行使的权力无效。但是,权力具有天然的扩张冲动,人们行使权力遇到界限才会休止。“权界”一是指宪法法律;二是指党纪党规;三是指纪律制度;四是指为公与谋私。“权界”就是为各级领导干部行使权力制定的“交通规则”,设立的“红绿灯”。权为公器,勿裹私匿,用权存惧,不能任性。对民要用足权,对公要用好权,对私要封存权,对法要畏惧权。领导干部正确对待权力,必须严把权力边界,自觉主动给权力运行划“红线”、布“雷区”、通“高压”,严格在法律规定的范围、条件下行使权力,绝不能忘乎所以,为所欲为。
必须清楚“用权为什么”
权力本身没有错,关键在用权的人身上。严以用权,权是核心,用是路径,严是标准。如何用好权力,本质上是用权为公还是用权为私的问题。指出,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就是要遵循关于严以用权的“十个要求”,用当其所,用当其时,履职尽责,为民服务。
树牢正确权力观。正确的权力观是什么,强调,“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这是领导干部建立正确权力观的核心所在。正确的权力观是党员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支撑。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境界,加强党性修养,把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紧密结合起来,贯穿于权力观建设的全过程。
坚持为民用权。古语有云,“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这说的就是用权为民。这里所指的“民”,一是代表绝大多数或大多数老百姓的利益;二是代表一部分困难弱势群体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和问题;三是指一定区域内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等。只有坚持权力的人民性质,权力才能发挥出服务功能。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谨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是服务人民的工具,而不是个人享受的工具,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始终坚持公私分明、克己奉公,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凡是党委、政府相关决策部署,每位领导干部都要不打折扣抓好落实。
严守用权规矩。“世间事,作于细,成于严”。恪守党的规矩是严以用权的重要保证。党的规矩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党章,也是总规矩;二是党的纪律,特别是党的政治纪律;三是国家法律;四是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有权不可任性。守纪律、讲规矩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党员干部必须严格按规则、按制度,久久从严,按组织程序和党纪党规的要求行使权力。正确处理情与法、利与法、权与法的关系,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自觉做到法律法规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法规面前没有特权、法律法规约束没有例外。始终坚持不违法行使权力,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养成讲规矩、守纪律、慎用权、敢担当的良好政治习惯。
勤于责任担当。权力意味着责任,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组织赋予各级领导干部一定的权力,实质是肩上都担负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责任”二字具体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一是履好业务范围内的职责。心无杂念,夙夜在公,尽心竭力干好分管工作;二是敢于担当。权力和责任是对等的,有权必有责,有责就要敢担当。该自己负责的绝不推诿、怠慢,该自己决策的绝不犹豫、含糊,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三是切实履行好“一岗双责”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带头反对“四风”,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努力做忠诚干净担当的排头兵。
习惯接受监督。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领导干部要始终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监督,使行使权力的过程和效果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我认为,对权力的监督主要是班子内部监督、广大群众监督、“两代表一委员”监督及社会舆论监督等。领导干部要学会依法用权、依规用权,坚持民主集中制,主动接受监督。涉及民生领域重大事项该听证的听证、该公告的公告,涉及重大决策的,礼贤下士,甘当小学生,通过召开咨询委员会,积极借助“外脑”等智囊提供支持,不能“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自觉做到讲程序、懂规矩、守纪律、不擅权、不谋私,不以言代法,不以权压法,不徇私枉法。
秉持科学用权。科学用权就是按照科学的思想、理论和科学的制度、方法来行使权力。使权力用当其时,用当其所。行使权力必须坚持可持续性,保持决策事项的良性发展,不能像猴子掰包谷似的拿一样丢一样,甚至朝令夕改,反复无常。要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践行“青山绿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所谓的“政绩”,实现经济发展中高速,质量提升中高端。
善于合理授权。就是讲求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在权力使用上,既体现权力的“硬度”,又体现权力的“温度”。该自己亲自调研、部署、决策的绝不推诿、敷衍,需要班子集体决定的不能大权独揽、独断专行,搞“一言堂”,善于压担子、搭台子,给班子成员合理授权,支持班子成员在职权范围内大胆放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2022一定要严格自律心得体会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4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说得失等八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内容。包括“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方面的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难点是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测、总结规律,以此培养观察实验、科学推理的能力。
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半学期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在八年上学期学习了第一章机械运动、八年下学期第一章第一节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在学习中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我采用“五环三步一中心”的问题引导教学法模式。在“解决问题”环节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知识迁移,巩固应用→拓展创新,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2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思考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思考:水平滑动的滑板,不再蹬地时,它最终会停下来,那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约8分钟)
1、探究实验中运用了什么方法?要观察什么?结论怎样?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3、什么叫惯性?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4、利用惯性可以解释什么现象?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本节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约25分钟)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分析。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一定要严格自律心得体会 严格自律的感悟(6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