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流心得体会精选 人际交流心得体会精选500字(四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人际交流心得体会精选一
关于情商与人际关系,在我谈论两者关系之前,首先在这里介绍情商的定义,汉语意思:"情绪智慧"或"情绪智商",又称为"情绪智力" , 简称情商。据《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萨洛维及其合作伙伴约翰•梅耶已对情绪智力给出了详细的定义,情绪智力扩展为5个主要领域:了解自身情绪、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
"情感智商包含了自制、热忱、坚持,以及自我驱动、自我鞭策的能力"。
丹尼尔.戈尔曼接受了萨洛维(ry)的观点,认为情感智商包含五个主要方面:
1.了解自我,监视情绪时时刻刻的变化,能够察觉某种情绪的出现,观察和审视自己的内心体验,它是情感智商的核心,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 ;
2.自我管理,调控自己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度地表现出来,即能调控自己;
3.自我激励,能够依据活动的某种目标,调动、指挥情绪的能力,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
4.识别他人的情绪,能够通过细微的社会信号、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与欲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
5.处理人际关系,调控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反应的技巧。
二、情商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一) 什么是人际关系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在人们在生产或者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而在心理学上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建立的心理上的联系。
(二) 人际关系的类型
从社会关系上人们把人际关系大体上分为六种类型,即人输我赢、人输我赢、人赢我赢、人输我输、不输不赢和独善其身这六种类型。
1、 人输我赢。这种模式的价值取向是损人利己,结果是别人输了,自己赢了,单赢。
2、 人赢我输。这种模式的价值取向是损己利人,结果是自己输了,别人赢了,单赢。
3、 人赢我赢。这种模式的价值取向是利人利己,结果别人赢了,自己也赢了,双赢或者多赢。
4、 人输我输。这种模式的价值取向是两败俱伤,结果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最终结果是双输或者多输。
5、 不输不赢。这种模式的价值取向是好聚好散,结果没有任何交易,但是合作不成感情在,生意不在人情在。
6、 独善其身。这种模式的价值取向是孤芳自赏,"我子都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结果是单赢。
三、情商与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1)现状:
a、美国著名教育家、企业家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靠他学得的知识和技术,85%是靠他做人做事的方法和能力"。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做人做事的方法和能力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我国的教育却恰恰与之相反,我国的大学普遍注重智商的开发,情商的教育被忽略,根据一项网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现状:"据教育部的相关统计,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495万人,20xx年更是高达559万人,就业工作任务更为艰巨。"至去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实现就业人数351万人,但仍有大约144万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由于升学与就业的压力,我国很多的家庭、学校历来都非常注重孩子智商的开发,却往往忽视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起着潜在影响的情商的培育,致使许多智商非凡的孩子一事无成,白白浪费了一生。单一的智商开发往往导致学生高分低能,调适能力差,认知社会的能力差,融于群体的能力差,公关社交组织能力差。着近几年用人单位招聘行为的理性回归,人们已不再追求人才高消费,而是非常地务实,以"用得上、用得起、留得住"为基本标准,这样,大学生的就业前景有了很大改观,但是,毕竟目前的就业大环境还不尽如人意,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几乎所有的大学都非常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远远超过了对学生情商教育的重视,从长远发展来看,这恐怕是一个误区。当然,也有一些院校意识到了情商教育的重要性,并且也采取了相关的措施,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以上不难可以看出,提高对情商的教育已刻不容缓。
b、1.协作精神较差,缺乏团队精神
当前,我国大、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长大的一代,他们缺乏一定的谦让品质,集体观念淡薄,个性化倾向严重,生活中独来独往,自由主义严重。缺乏全局意识,缺乏团队精神。在团队中不善于同他人开展合作,不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在工作学习中缺乏必要的互助,仅从个人角度考虑问题。
2.心理素质差,缺乏心理承受能力
/当代大、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形成、发展和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阶段。由于大、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未完全成熟,决定了其心理发展的消极特点。他们心理起伏比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考虑。心态浮躁,情绪不稳,难耐寂寞,遇到困难、挫折就怨天尤人,垂头丧气,牢骚满腹,悲观失望,甚至轻生。
3.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社会适应能力
现在,不少学生在与人交往时,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过多注重自己的需求,容易产生主观臆断,对他人产生偏见.同时,又对人际关系的理想化色彩较浓,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许多在学校里受到奖励的学生在毕业以后的个人发展却落后于曾向他们抄作业的同学.有些人似乎有这样一种特点,他们在生活中很会做人,善于赢得他人的好感,别人都说他们"有性格"、"有气质"、"有个性"、"善解人意"、"会做人",而在别人的心目中有威信,别人也愿意与他们交朋友。相反有些非常聪明的人却往往缺乏这些素质,而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也就是"不会做人"缺乏社会适应能力,这些人的情商就相对较低。
4.道德伦理观念差,缺乏责任感
当代学生绝大部分明白尊老爱幼、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卫生、语言文明等基本社会公德,但实际生活中并不如此,如公德意识较差,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出口成脏,随意毁坏公物,不健康文明恋爱也时有发生。如某高校有名学生到银行取钱,银行由于工作疏忽多给了那位学生1000元钱,事后找到该生要求退回钱,学生不仅不还,却振振有词说,"怪你自己工作大意,多给我的钱,凭什么还给你。"后来在学校干预下,那位同学才把钱还给了银行。试想,这种道德素质,怎能承担社会赋予的重任?
5.自主自立意识强,但自理自律能力较弱
当代学生具有成人感、自尊感、自我表现感,希望被他人理解,渴求友谊,如学生中最流行的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他们喜欢自己设计和组织各种活动,表现出自主自立意识的增强,但由于在中、小学时代基本上是在老师的关怀和家长无微不至的呵护中度过的。因此,自尊感特别突出,独立生活又不适应,自理自律能力差,个别同学因此进入大学后又荒废了进入大学后的学业。如某名牌高校一名从少年班考取的学生,由于自立自理和自控能力差,沉迷于计算机不难自拔,考试屡屡不及格,最后被勒令退学送回家,美好的前程就此毁于一旦。
(2)如何改进情商教育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硕士生、博士生面对社会复杂多变的生活茫然无措;而一些智力平平的人却如鱼得水,左右逢源,能迅速得到提升,甚至创建了自己的宏伟事业,这便是情商在起作用。其实这两者都是一种不完全的发展,当今社会需要的应该智商与情商并存的人才,及时那种善于交往又有着高智商的人才。
a、提高我们的受挫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我们要通过互动,情、景、离交融的理念,来对当今的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同时汤他们遇到失败挫折时,要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并善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b、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今的社会,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只要你人处于这个社会,你无时无刻不在于他人形成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因而人际关系很重要,我们要做一个既有知识又会做人的人才。
c、加强创业教育和角色转换意识,促进顺利就业
在今后的社会中,公司职员不仅要会做事,更要会做人,求职者除了要具有高智商外,还需要良好的情商。为此,大学生要顺利就业,首先,要加强创业教育,包括创业的心理准备、创业的知识技能准备、创业的情感准备等。
(3)情商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标准
从情感上来说情商是人类所认知、调剂、控制自身和他人情绪的能力,是人们处理冲突、矛盾、人际关系、决策等均需要的一种魅力,高情商的人会在交往中注意自己的言语交际,容易理解别人,也容易被人理解,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a、 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既然坏情绪会使得对方的情绪变得恶劣,从而使他讨厌你,而良好的情绪也能感染对方,让他愉快地接受你。因此,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就是我们第一步要掌握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
b、 对他人情绪的感知,还有对他人的理解
要想让别人理解自己,我们首先的要去了解别人,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一种换位思考的方法来理解别人,也只有这样别人才能给你理解,而双方的理解则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关键。
c、 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么还需要一种技能"沟通"
沟通是处理所有事物的及泵技能、没有良好的沟通,我们就无法传达我们要表达性的信息,这样也就没有所谓的人际关系了,人际关系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沟通这个技能联系着的,也是通过它来维持的。因此良好的沟通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必要手段。
四、总结
前文已提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靠他学得的知识和技术,85%是靠他做人做事的方法和能力,再次我们因当对于自己的情商和人际关系做一个自问,自己是否没有得到一个正确的发展,也许是的,那么这是我们就要改正我们的方向,向着85%的人看齐,我们要做那85%的人。
关于人际交流心得体会精选二
[摘要]校园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群体里,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每天都在相互进行着交流和交往活动,处理好这三种人际关系,不仅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更会激发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活力和创造力。师生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心理相容;同学间真诚友爱、宽容信任、互帮互助;教师间坦诚和善、支持配合、团结协作,不仅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更是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关键词]和谐 校园人际关系 构建
人生没有单行道,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必然要与周围人形成这样或那样的人际关系,校园中也不例外。在校园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这三种人际关系中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如:学生罢课、顶撞、谩骂教师的;同学间言语侮辱、同伴间的暴力欺负行为,还有因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排解不了产生自杀倾向和自杀行为等。校园中的这些不和谐音符极大地影响了整个校园的安宁与稳定。作为教育工作者,育人是天职,面对校园中这些不安定因素,我们要教育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认识,调节自己,达到自我和谐,从而实现校园和谐,社会安定。
一、从自身做起,增强人际交往的意识,摆正自己的角色地位,达到自我和谐
“人”字是相互支撑构成的,没有支撑关系,人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我们从思想意识中应该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必须要建立一种相互支撑、配合得当、互帮互助的一种人际关系。在学校中,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过高,盲目自大,自尊意识特强,过分敏感,易受伤害,常常在心灵深处产生不良的情感体验,从而导致学习、工作、交往上的失败。有的学生自我否定,缺乏自信,不能充分肯定自身的价值,处处与己为敌,自卑、自责,甚至自我毁灭,走上绝路。这些不良的心理现象都是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造成的。面对上述现象,我们开展了“学生角色教育”活动,从唤醒学生的“角色意识”入手,实现“问题学生”的角色复位和回归,从而减少或杜绝“学生问题”,使我们的校园环境更加安宁和谐和美好。
二、处理好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师生之间产生矛盾,常常是由于学生对教师的过分苛求造成的,当然这里并不排除个别教师的师德问题。在学生眼里,教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由于职业的神圣,从事这项职业的教师也被神化了,被神化了的教师永远不能有错误。其实,教师也是人,也有常人的喜怒哀乐,时常也要表露出一些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再加上双方在年龄、地位、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上的差异,师生间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这时我们要学会理解和尊重,不能用指责和批评的口气对待教师,要尊重教师。还要学会沟通。沟通是交往的基本方式,当你与教师意见发生分歧时,不要与教师面对面冲突,要找一个合适的时机跟老师讲清楚,及时沟通交流彼此的想法,主动化解矛盾。这样才能增进情感,促使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同伴之间的交往是学校中最常见也是最多的交往形式,同时也是矛盾的病原体。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打架、斗殴事件多数与不能很好地处理同学间的关系有关。尤其是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问题最多。进入青春期以后,随着性意识的萌芽和发展,异性同学之间开始有了相互了解、相互认识和相互交往的需求,这是正常的心理表现。然而,同学们尝试异性交往,我们的家庭和学校缺少这方面的指导,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此,正确认识和学会处理与异性同学的交往就非常重要了。在同异性交往时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自然、大方、得体;二是适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同性之间的交往要注意宽容忍让、诚信谦虚、友好互助。
三、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以法律为依据,以规章制度为准绳,提高个人修养,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和谐
人生活在社会中,不仅要与周围人打交道,还要与集体、组织发生联系,个人与集体在利益上既有共同性,同时又存在差异性,也会发生个人与集体间的冲突,因而必须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做到个人与集体的和谐一致。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集体主义精神,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学校的规章制度是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解决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也是学校生存和稳定发展的基础。现在校园内发生的许多违纪行为,多数与学生不知法、不懂法造成的。所以我们要按规则办事,以法律为依据,以规章制度为准绳,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提高守法意识,依法行事。
总之,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是维护教师、学生、集体利益的需要,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从自我和谐做起,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合理而有效地调整自己,达到身心愉悦。还要搞好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高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精神。更要服从社会、集体的要求,做到自由是在纪律约束下的自由,知法懂法守法,依法行事,做一个健康的、拥有美好和谐人际关系的人。
关于人际交流心得体会精选三
和谐
因为和谐,所以美好;
因为和谐,所以永恒。
——题记
和谐的声音悦耳,和谐的画面爽目;和谐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和谐的社会使人们舒心愉悦,使人类文明得以进步。
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群己和谐,以及生态和谐,都需要我们的心灵和双手去守望,守望这美丽的永恒,守望这精神的家园,守望这我们的天堂。
季羡林老先生说过:“构建和谐社会最要紧的是人内心的和谐,心的和谐。只有和谐的心,才能够处理好同他人的和谐,同社会的和谐,以及同自然的和谐”。所以,让我们从身心和谐开始,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可以将真诚缔结成梯,然而你拥有诚信的资本,你就可以为世界增添一份和谐,因为诚信是社会的基石,守望身心和谐,点亮美丽人生。
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亲善,互帮互助,人与人之间的光明磊落,以诚相待,无一不体现着人际关系之间的和谐画面,人际和谐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合作也应当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真诚的微笑中,互帮互助、互相提高,让别人的长处弥补我们的短处,让我们的长处承托别人的短处,彼此都获益,都携手并进,何乐而不为?守望人际和谐,丰富美丽人生。
花开,有绿叶扶持;月圆,与群星辉映;日出,被红霞映衬。天地万物的关爱超然于一切事物之上。正义、爱心、人生方向,历史情愫,自控能力在群己和谐社会中飞扬,传导着社会的和谐音符,守望群己和谐,飞扬美丽人生。
映日的荷花,夕照中的芦苇,飞翔的鱼鹰,共赴生态和谐;和谐的生态环境为世界增彩,为地球添色。清晨的第一声鸟鸣送来的是一天的好心情,鼓励我们在精神的海洋中起航,守望生态和谐,增色美丽人生。
看和谐带给我们的令人窒息的美,感受和谐重新点燃希望的神话,精神之帆重新起航。
守望和谐,守望天堂,这只属于我们的永恒。
关于人际交流心得体会精选四
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在大学校园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还有许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可见,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具有跨时代、跨世纪的特殊意义.因为,社交礼仪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需,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
1、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
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大学生一般都远离家乡父母,过着集体生活,与其他同学处在平等位置,失去了以前那种对父母的“血缘上的”、“无条件的”依赖.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功地走向社会的需要.事实上,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也有不少大学生却不同程度的表现出 “自我封闭”的倾向.时常出现“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的情绪体验.产生这种情况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较为普遍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友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真正走出早期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依赖他人”、“不平等的”人际交往模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 “依附于人”、“利用他人”、“个人中心”、“求全责备”等倾向, 偏离友谊“无私、平等、尊重”的根本原则;另一方面是缺乏社交的技巧,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善于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缺乏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等,因而导致人际交往受挫或交际范围狭窄.长期发展的结果就是感到孤独寂寞,缺少朋友,形成一些心理障碍,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让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你是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
实践表明,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和夸奖等.这些都是十分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而且也会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产生了不良情绪则能够得到有效的排遣.
同时,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2、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社交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 大学生堪称“准社会人”,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有的在交际活动开始后,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那么,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3、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是与社交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因为,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是调整社会生活成员在社会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社会规范主要包括法律规范和非法律规范两大类别.礼仪是一种非法律规范,它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其中,道德规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它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社会礼仪反映了人们在共同生活、彼此交往中最一般的道德关系,是保证交往活动顺利进行和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重要因素.社交礼仪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学科.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让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4、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塑造大学生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有明显的教化功能.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等,最终目标是较会大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现在一般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哲学、伦理等学科中.而社交礼仪教育涵盖了中国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可见,社交礼仪教育更能直接地教会大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文明人.因此,《社交礼仪》课应完全可以纳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之列,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在高校中推广和普及,这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5、社交礼教与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交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因为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然而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培养大学生应对酬答的实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让文明之花在我们校园遍地开放.如果人人讲礼仪,我们的社会将充满和谐与温馨.由此可见,社交礼仪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社交礼仪形式,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养成人们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序,努力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社交礼仪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交际能力等.社交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愈显重要.通过社交,人们可以沟通心灵,建立深厚友谊,取得支持与帮助;通过社交,人们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对取得事业成功大有获益.随着人们相互合作、相互交往的机会日趋增多,如何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应对自如,凸显个人魅力.通过《社交礼仪》节目vcd的学习,您会发现人生的改变从这一时刻开始.
人际交流心得体会精选 人际交流心得体会精选500字(四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