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本位 推进学校德育工作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11


  摘要: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社会发展进步,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德育以人为本,必须把握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关注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以充分实现学校德育的育人作用和先导作用。
  关键词:知识经济;德育;能力;本位
  
  人无德不立,很多思想的养成、行为的养成,与青少年时期打下的道德功底密切相关。正确认识当前德育工作的现状,把握新形势对人的素质的新要求,全面推进以能力为本位的素质教育,这是德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教育德为首。近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德育创新,德育工作呈现出“整体推进、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当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重理论、轻实践,空洞的口号与学生思想实际严重背离的现状依然存在。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仍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从目前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的现状来看,德育工作做了不少,花费了大量心血,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做法,但从时代发展的要求、社会现实的需要,从广大学生的思想现状来看,效果并不明显。造成当前德育实效性差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
  1、德育目标“高大全”。这里面有一个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问题。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四有新人”等,都是德育的长期目标,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实现的。我们却往往把长期目标当作一个短期目标,不做具体化,不注意关注德育对象的年龄阶段,最终的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2、德育主体的错位。德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充分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德育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但在实践中常常发生主体错位。要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以教师理想化的愿望代替学生的实际内心需求,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
  3、德育方式的缺乏。目前,各学校在德育的实施方式上十分相近,甚至相同。上课、开会、搞活动“三步曲”,年年反复唱,很多活动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很好的育人效果。
  4、德育评价的虚化。评价是一个重要的杠杆,有效的评价能让人受到心灵震撼和鼓舞。但目前,我们还习惯于以考试来代替对学生的道德签定。
  
  二、新形势对人的素质的新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现代教育有六大目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学习、学会办事、学会一技之长。六大目标从不同的方面对现代教育提出了要求,其核心是“学会做人”。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我们培养的每一个学生无论将来成就大小,他首先必须是一个“人”,也就是说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因此,德育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的,必然要以“学会做人”作为其核心。
  那么,德育要培育学生学会做什么样的“人”呢?或者说,什么样的“人”才可以说是一个合格的“现代人”呢?笔者认为,具体说来,现代社会至少需要学生具备以下七种意识。
  1、亲情意识。缺乏家庭亲情者难有社会责任感。曾发现不少学生在填学籍卡时对着父母的出生年月日一栏发呆,对某些明星的生日却了解得一清二楚。也发现某些学生因父母没有知识或没有金钱无法满足他们就看不起父母。“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敬重父母,这是人确立社会责任的一个起点。
  2、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就是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应尽义务的自觉认识和主动态度。一个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会不断进取,自觉地付出自己的努力。
  3、挫折意识。“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现在一些学生,衣食无忧,少了磨难,多了脆弱,任性,娇气,骄傲。一遇上什么困难、挫折,要么丧气失望,要么打退堂鼓,不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更有甚者,索性轻生,以求解脱。
  4、创新意识。创新,就是对现状永不满足。鼓励学生不满足于现有的和现成的知识,积极思维,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摆脱旧观念的束缚和守旧势力的阻挠,想别人之不敢想,做别人之不曾做,这样的德育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
  5、协作意识。建立竞争意识,增强自身能力,是个人、家庭、团体、乃至国家和时代进步的动力。但竞争少不了分工与协作,要引导学生处理好竞争与协作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未来的竞争既要勇敢面对,又要善于协作。
  6、自制意识。自制是人独立于世的一种基本能力。在社会中,没有自制力的人习惯于我行我素,必将形成任性、自私、贪图安逸、追求物质享受的不良性格。
  7、诚信意识。诚信,是人际交往的第一原则,也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民族的道德基石。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契约社会,不守信用,不重承诺,虽然可能取得一时之巧,但终究会被社会所唾弃。
  
  三、实施以能力为本位的思考
  
  审视德育现状,把握时代脉博,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学生所需、社会所盼为目标取向,针对社会对人的素质需求的新发展、新变化,以能力为本位,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使德育工作深入学生心灵,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1、把握德育的层次性
  德育有两个层次。第一是“生存”,要让学生从内心明白,德乃立身之本。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博士毕业,在找工作过程中几次都被拒绝,自己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才知道,原来他在乘坐地铁时有三次不买票。这是讲人要有诚信。第二个层次是“发展”。要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确立发展还得靠自己的观点。
  2、以实用实效为原则,精心设计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是关系到教学是否有效的首要问题,是从知识走向能力,走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个衡量标尺。以实用实效为原则,德育考评应由原来单纯地教“关于什么的知识”,转变为教“关于做怎样的人”。为此,教师教学的依据,目标的设定,不光是看书本上有什么,还要看学生缺乏什么,社会需要学生具备什么,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和能力水平适合教什么。德育不能只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
  3、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优化德育课程的教学过程
  在德育活动中,要从心理辅导切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优化学生的内部功能,通过师生双方主体互动和道德实践体验,逐渐形成情、意、知、行的和谐统一。要从激发道德情感突破,将育心与育德相结合,促进其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的整合,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道德实践能力。要以素质教育为视角,以“开拓心灵,提高素质”为目的,在整体构建德育体系中运作,围绕培养健全人格,将促成文明行为养成、学会做人、实践能力形成三大教育融为一体,形成纵横交融的德育网络。
  
  参考文献:
  [1] 解思忠.国民素质读本.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2]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刘书林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专科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重印.
  [3] 陈正安等.大学德育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 王有智等.心理学基础——原理与应用.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本位 推进学校德育工作

  摘要: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社会发展进步,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德育以人为本,必须把握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