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差经验教学法
摘要:文学理论课程是高等院校中文专业不可或缺的专业基础课。然而就文学理论这一课程的性质而言,理论性强,概念术语多、学科知识更新快,历来是高校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中文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笔者通过对过往教学经验的总结,针对学生教学反馈的问题,提出了“悬差经验教学法”,并以“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的教授为例,进行了对这一教学法的说明。
关键词:文学理论 悬差 教学方法
文学理论课程是高等院校中文专业不可或缺的专业基础课。它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是文艺学下设五个分支中的核心部分。它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观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作、科研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就文学理论这一课程的性质而言,理论性强,概念术语多、学科知识更新快,历来是高校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中文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有的放矢地进行文学理论教程改革,笔者针对学生兴趣程度、课堂接受效果和课后理论应用等问题,以学年教学反馈表的形式,对中文专业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1.据统计,根据年级、专业知识范围广度、阅读量的差异,学生对文学理论课程的兴趣度也有所不同。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学院开设课程早,自身的阅读量有限,对专业知识的涉猎面窄,所以理论越显艰深难懂,相对地学习兴趣也不大;而高年级的学生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视野不断开阔,已经不再满足于浅层次的作品分析,而必须借助于理论的支持,来达到对作品的深度把握,这种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诉求自然地提升了对理论的兴趣。
2.反馈表的意见栏统计结果表明,教学方法和课堂氛围是问题最多的环节。一般来说,中文专业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单纯地进行理论到理论的推演,单向度地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反而使学生对理论产生枯燥、无趣、脱离生活等误解,从而产生腻烦和逆反心理。如此看来,照本宣科而缺乏拓展,理论滞后且忽略对当下文学现象的关注,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脱节的老式教学方法已
悬差经验教学法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