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同理论的高校学生社团党建研究作者简介:李杨,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讲师。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党建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本文对以认同理论为基础,党建工作入社团这一模式展开研究,并在学院推广应用,达到了预期目标,这一模式逐步转化为高校党建工作新思路的生动实践。关键词:认同理论;社团;党建工作;实践一、高校社团党建工作的基本情况为了能够更加了解高校学生社团党建的具体情况,我们对秦皇岛各高校现在运行比较好、活动比较积极的20家学生社团进行了调研,一共发放不记名问卷400份,回收有效份数375份,回收比例为93.75%,调研结果可以比较正确地反映当前高校社团党建工作的基本情况。第一,参加社团的大学生比例很大,显示出社团党建工作非常重要。当前,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拓展综合素质、长大成材的重要根据地,社团已经成为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前锋,是高校校园不可缺少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参与社团的范围很大,对社团的未来期望比较高。调查显示85%以上的同学都有参加社团的经历。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充满着吸引力,而社团本身管理比较松散、自由,随着社团规模不断壮大,影响力显著提高,党建工作进社团则越来越重要。第二,社团发展情况不一,迫切需要党团组织的引导。社团没有良好的组织领导,不能规范自身建设,平时管理方面漏洞较多,导致社团活动比较随意,活动效果低,质量差。据调查,大约52%的成员对自身所在社团的发展表示满意,,但仅有23%的成员认为自身所在社团管理到位,运营规范,机制合理,80%的成员认为学校党团组织要对社团的运营和发展进行管理和指导。第三,党建工作在社团中几乎处于真空状态,缺乏理论方面的培养,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我们调查了375名同学,其中党员仅占为10.66%。社团是欣欣向荣的学生组织,发展潜力大,在我们调研的社团中没有一家社团成立党团组织,党建工作没有有效的载体和手段,没有办法深入社团中,存在3个重要的问题。(1)没有一个党组织体系,无法形成有效党组织影响力,社团发展不稳定、不规范。(2)党建活动开展得很少,缺乏党建知识的学习,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平台影响社团成员的党建意识,社团理论层次不高。在我们调研的社团中大约15%的社团能够时不时的组织理论学习,但主要是理论型社团和少数实践性社团,从来没有进行过理论学习的社团多达60%。只有8%的被访者認为他们在社团活动中有参加过一些党建相关的活动。(3)高校社团是基于兴趣的社会群体,党员成员的示范作用没有达到效果。大约50%的同学认为社团中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平时表现优异于普通同学,有一定的表率作用。接近80%的同学认为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社团的发展和同学的进步起到了很大作用,这说明同学对党员还是比较认可的。二、对认同理论的理解“认同”是人们面对一定的社会、群体时,参照特定的社会或者群体特征、边界确定自己的归属过程,亦即回答“我是谁”和“我应该怎么做”。本文认为,认同概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认为跟本身有相同的地方从而感觉到亲密,承认、认同及赞美;第二层次是不由自主地以认同的对象的要求来规范约束自我,根据认同的对象的规范、要求、标准行事。因此,本文认同理论的内涵是在与人或事物相处、或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有认识同化之义,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认同并且自愿地根据它的标准、要求做事。为社会广泛认同是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生存、发展的根脉所在,这种认同又通常表现为社会对政党形象的评价和社会接纳。我们开展社团党建工作就是要让党得到社团成员的广泛认同和接纳,党建工作才能够准确的掌握广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更好的进行党的理论政策的教育。如果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有适合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特点的党建理论,探索出一套方法,找寻到新的思路,塑造、展示党的伟大、光辉的形象,进而不断加强执政党的社会认同基础。三、认同理论指导下的学生社团党建拓展路径(一)增强对社团党建工作形式的认同1、高校应从原来的院系党建模式中走出来,由统辖转变为引导。安排专职人员负责社团党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