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工作融入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模式探析 【摘 要】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特点,阐述了高校党建工作融入网络社团的政策依据,探讨了高校党建工作融入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管理模式。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社团的发展;建立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红色网络社团;完善党建工作进入网络社团的相关制度。 【关键词】 高校党建;大学生网络社团;融入模式大学生网络社团是指高校学生基于相似的爱好和需求,以虚拟的身份在网络空间上建立的、有明确或特定宗旨的群体组织。大学校园中社团的兴起是伴随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个人 PC 机和电脑的普及,以网络为依托,根据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形成了形式多样、类别丰富的网络小团体,例如各大院校的 BBS、动画交流 QQ 群、微信群、微博群、考研论坛,或以电影为主题的聊天室等等。[1]调查显示,大学生参与网络社团的数量多于校园中的传统社团,59.7%的大学生参加了校内社团,而其中平均每人参加网络社团的个数高达 1.99 个,多于传统社团的平均每人 1.8 个。[2]网络社团已经成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不容忽视的因素。开展党建工作进大学生网络社团不仅能够进一步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落实高校 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活动常态化,提高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又是党组织在网络社团中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互联网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高校党建进网络社团已然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特点大学生网络社团是由传统社团发展而来,具有传统社团的各种特点,又包含网络的虚拟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在目前网络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大学生网络社团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既受社团自身所具有的某种特性影响,如虚拟性、匿名性、交互性等,也与一些外界因素密切相关。1、虚拟性使社团活动隐蔽性增强由于网络的存在,大学生网络社团才得以自发组成并进行日常“”交流活动。网络社团其存在的 空间 是虚拟的、无形的,成员之间依靠网络账号进行非直观的沟通与联系,其组织成员行为以数字化方式进行,也就是说借助一台计算机、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常识和网络操作技能,就可以影响社团活动,这就使得网络社团活动无论好坏、是否合法,都极易被暗地操纵和隐秘行动。2、匿名性使社团成员身份复杂大多网络社团的参与者能够不受时间、地域、年龄的限制,可自由、匿名注册,自然也包括一些非在校大学生和社会闲杂人员甚至一些敌对势力进入。这些加入的校外人员,动机和身份都无从知晓,身份异常复杂,鱼龙混珠,良莠难分,给网络社团管理带来巨大困难。3“”、交互性导致社团出现 羊群效应网络社团普遍采取的是扁平式民主管理模式,网络的交互性使得成员之间关系平等,言论自由、随意。但这种几乎不受限制的平等和自由往往会因某个讨论或倡议,很快实现网络与现实的互动,形成一定的声势,由虚拟活动转变为现实行动,如集“会、游行等。大多数不明就里的成员往往成为受蛊惑的 羊”群 。4、新生性受制于成员能力与水平由于许多大学生网络社团尚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成员普遍的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网站建设水平及活动的效果,加之社团组织者自身也缺乏建设网络社团的相关经验,还不能熟练掌握相应的互联网技术,一些网络社团的网站设计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3]5、流动性使社团组织结构更为松散大学生网络社团大都是自发形成的,社团成员生存于自由、虚拟空间内,没有强制的制度和纪律约束,其加入和退出都是自由的,这样的社团往往缺乏持久的稳定性和长久的生命力。[4]一旦共同爱好或者需求消失了,社团随之解散。二、高校党建工作融入网络社团的政策依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对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5]大学生网络社团是校园重要思想文化阵地,必须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高度對意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