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修养]主持人的基本修养自从“主持人节目”以清新的姿态走进我国广播电视园地以来,便一直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它的出现,丰富了广播电视的语言表达样式,突破了以往的传播模式。尤其是“热线电话”的开通,使主持人与受众的双向交流更加直接、具体。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随着口语直播节目的增加和交流样式的多元,也出现了一些无法回避的新问题。首先,直播节目受时间、环境的严格限制,不少情况下,基本上是一种在现想即说的状态中完成的口语表达活动。它具备即兴发挥、灵活多变等特点,也有反应快捷、生动自然等优势。然而,它的表达往往是一次性完成,容不得反复思考、琢磨、修改,而且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同录播有着明显区别。其次,主持人节目多以现场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的方式决定了其语言应以随机应变的口语为主;而大众传播具有面向社会,公之于众的公开性,这一点又决定了其语言不应是生活口语的原生态,而必须是规范化了的艺术口语。但由于主持人语言修养程度高低不一,生活的杂质势必会长驱直入,语言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语音不准、用词不当、语流不畅等诸多问题时有出现。广播电视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传播媒介,在语言影响力上具有其他媒介不可替代的作用。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语言方面对大众起着示范、引导、熏陶作用。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修养直接关系到民众的语言素质。而语言素质的提高,会带动思维的发展,促进文化的繁荣。因此,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修养问题应引起社会各方足够重视。二吕叔湘先生在《语言和语言学》中指出:“语言修养自然包括说话和写文章。拿这两件事情来比较,说话尤其不容易,一则应时触发,没有从容润色的时间,二来呢,不但要照顾说话的内容,还要同时照顾说话的声音和姿态。把说话称为一种艺术,一点也不过分。”①主持人与受众交流的主要手段是“说话”。因此,吕叔湘先生关于“把说话称为一种艺术,一点也不过分”的论断,既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办法,更为主持人的语言修养指明了方向。这就是,主持人不能把主持节目时的“说话”看作平常事,而应视为一种艺术去执著地追求。只有从“说话”的内容、声音和姿态三个方面加强修养,也就是说从艺术的高度去进行语言修养,才能不断提高主持人“说话”水平,并进入美好的艺术境界。按照这一要求,笔者认为主持人语言的艺术修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主持人语言的文化规范从春秋战国时代起,中华民族就有使用规范语言的传统。那时虽然存在着多种方言,但诸侯各国通用的语言则是“雅言”。2200多年前,秦始皇在统一了中国以后,立即颁布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律令。这是国家保持一统的文化基础,而“书同文”又与“语同音”互为关联。以后的各个朝代无不强调使用规范语言,即使在满族居于统治地位的清朝,也在全国使用“官话”,清朝以后也一直在推行“国语”。官话、国语,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新中国成立不久,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社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中指出:“要促使每一个说话和写文章的人,特别是在语言使用上有示范作用的人,注意语言的纯洁和健康。”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部1994年联合颁布了《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决定》文件规定,播音员、主持人的普通话应达到一级水平,并且要逐步实现通过考核持证上岗。广播电视节目不能失去语言规范化这一基本要求。“说话”要说普通话,是主持人语言艺术修养的一条基本准则。不讲普通话或普通话不标准的主持人,即使其他方面的素质再好,也不能算优秀主持人。但是,当主持人节目刚刚兴起之时,曾有一种说法模糊了人们的视听,即认为主持人的语言“越不像播音越好,越生活越好”,“有些地方口音更亲切”。在这一错误观念误导下,广播中的语音标准立即出现大幅度下降,“什么粗糙的声音、含混的口齿,什么浓重的方言、港台的腔调,什么神聊乱侃,语无伦次,都在大摇大摆地、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广播,走上了电视。”早在上世纪50年代,老舍先生就曾经说过:“从前写作,我爱用北京土话。我总认为土话有劲儿,近两三年来,我改了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