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党对执政理念的探索[摘要]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前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在正确认识新时期的执政环境,科学总结建国以来党的执政经验,扩大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改善党的执政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效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在实践中形成理论,构成了改革开放初期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内容,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关键词]改革开放;执政理念;探索[中图分类号]D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10-0054-03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路线,开始实现全面的拨乱反正。并且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贯彻三中全会路线的实践过程中,党对执政环境、执政经验、执政基础、执政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新的执政理念,为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一、正确认识新时期的执政环境所谓执政环境,即对政党执政行为和过程起着影响和制约作用的诸因素的总和。执政环境有国内环境,也有国外环境,此外还有一个执政的党内环境问题。对执政环境的认识不同,执政理念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党对执政环境的认识存在许多误解和偏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执政环境的认识开始符合客观实际。从世情来说,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社会,新科技革命已经在西方发达国家展开,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70年代后期,越南战争结束后,国际紧张局势有所缓和,与此同时,中国的外交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我国在发展国际反霸统一战线、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成就”,“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谈判的完成,为亚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国际环境方面看,总体上有利于中国进行四化建设。正确认识国际环境的发展和变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探索其执政理念的重要依据。国情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的综合。认清国情的关键是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及认清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党只有首先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才能正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科学执政。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首先要把国情搞清楚。一方面“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九亿多人口的大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革命胜利三十年了,人民要求改善生活”。执政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除非发生国外敌人的大规模入侵,决不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干扰而离开我们的工作重心”。另一方面,“建国后,我国的经济建设是有伟大成绩的。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底子太薄,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很不足,科学技术水平从总体上看要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党对新时期初始具体国情的正确分析,对于党在新的时期探索其执政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党情即党的基本情况,主要是指党自身的状况,包括党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及特征,党所担负的政治任务,党的活动运作方式,党员队伍构成以及党的组织构成,党的建设状况,党的作用和形象等状况。对于“文革”后党的实际情况,党中央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认识。“建国以来,由于我们某些时期在工作中的错误,确实曾经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过严重损害”,给党的事业和形象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对在‘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冤假错案进行了一系列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对党的队伍进行整顿,加强了党的自身建设。在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党成功地实现了工作中心的转移。在思想上,广大党员和干部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出现了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生动局面;在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