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凝聚的高校学生党支部摘要:高校学生党建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领会十七大报告中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以及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下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的要求,从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的和谐建设、提高高校党支部凝聚力这一工作着力点入手,进而带动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并由此推动教育事业乃至和谐社会发展与建设的不断前进。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学生党建党的十七大报告继往开来地总结了过去五年党领导下的祖国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与历史经验,更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一系列既继承传统又富于创新的党的建设工作的新思想、新要求、新举措,形成了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基本思路。这其中也对全国教育事业,更是对高校建设尤其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与指示。一、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阐释,成为高校发展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的导航标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对科学发展观的准确内涵进行了深入精辟的阐释: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其中提到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外在体现,并且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着重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再次为中国高校建设者提出了新时期在振兴祖国教育事业,培养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人才的新要求。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最高阵地,工作面向的对象也是广大青年,因此“以人为本”理应是高校建设的第一原则。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高校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主力接班人以及党的建设传递者的集中地,高校校园的和谐会成为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和谐校园的建立也成为未来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导向,因此,对于新时期高校工作的指导思想着重立足“以人为本”与“和谐校园”。二、抓好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重要性基层党组织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力量源泉,基层党建工作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保证。十七大报告在基层党的建设方面的论述中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将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概括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党组织在新的伟大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不同类别党组织立足实际工作,创新活动内容指明了方向。因此,高校院(系)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就要适应新形势和高校的特点,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式,形成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证。以上海为例,上海市高校目前共有2800个高校学生支部,是一个庞大的组织群体。学校、院系乃至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支部仅是这个大群体中的1/2800。表面上看,这个比例微不足道,但见微知著。古人云,牵一发而动全身。高校学生支部虽小,但一旦思想稳定工作没做好,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是巨大的。新的国际政治环境对党的建设工作与加强自身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用新思想、新方法来发挥高校学生党支部这个最具活力的党的基层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高校党支部如何更好的树好旗帜,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书记如何带领好支部建设,在高校学生支部建设工作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